「過家人」的代際異同

總體而言,子代和親代在“過家人”方面的生活價值觀念基本一致,其中包括兩代人對於“好日子”和“好婚姻”的看法基本相同。比如,兩代人都十分清楚,理想婚姻離不開良好的經濟基礎,看重物質,且經濟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夫妻之間最好有比較深厚、穩固的感情;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和睦相處,等等。這些態度看法的一致,是子代聽父母話的重要基礎。在“過家人”的層面上,父母相對更關心“枝繁葉茂”,而對於自主程度不同的農村年輕人而言,上述標準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細緻差異,反映了代際觀念的略有不同。


“過家人”的代際異同


對於個性較弱的農村年輕人來說,其婚姻家庭觀念比較接近老一代人的想法,在擇偶問題上,他們往往傾向於聽從父母的意見,“年紀小也不懂,父母說該結婚就結婚了,相親下來還是父母在拿主意”。在對婚姻的理解上,他們通常表現為典型的結果導向,“就想著倆人能一直好好過下去,不離婚,不打架,把孩子照顧好,家庭關係處理好,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這一類年輕人的婚姻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農村大多數普通青年的態度想法。對於“好丈夫”、“好妻子”的角色期待,他們也表現出與傳統觀念的基本一致,“好丈夫就是不在外面花哨,對家庭負責,一家之主”,“好妻子就是把家裡照顧好,不讓丈夫有後顧之憂,掙錢就交給男的”。而對於那些自主意識較強或能力較為出眾的農村年輕人來說,其對於“好婚姻”的理解與老一輩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父母那一代從相親過來,相親不是先有愛情的,所以我一開始就拒絕相親”,“父母眼中的‘合適’和我心裡想的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他們覺得心動又不能當飯吃,女孩長相過得去,職業體面,門當戶對,適合過日子就行了。但在我看來,心動、開心才能過一輩子”。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他們希望能夠“平衡愛情和現實”,尤其強調兩人之間情感上的支持和價值觀念的一致。在他們看來,婚姻並不全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為了尋求“心動”或“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共度餘生。因此,婚姻大事絕不能隨便將就。對於婚後生活的期待,他們理想中的狀態是兩人可以在生活和事業上共同分擔,相互理解支持,而不是單純的“男主外女主內”。“我比較看重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這點很重要”,“女人不應該一輩子都待在廚房裡,她也需要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婚姻,就是兩個人方向一致,共同奮鬥”。


“過家人”的代際異同


首先,“成個家”是過家人的前提。對子女來說,“成家”意味著個體新的社會身份的獲得,標誌著雙方夫婦身份的確立,新的家庭單元得以產生,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由此“過成一家人”。對於父母而言,子女婚姻的締結,不僅意味著子女獨立小家庭的建立,更意味著新的家庭成員的加入,使大家庭的結構得以進一步發展完整,這家人才算真正“過成”。

其次,“過日子”構成了“過家人”的核心主題和主要內容。具體而言,“過曰子”即“過錢、過孩子”。一方面,隨著國家不斷從私人生活領域撤離,撫育贍養等功能重新迴歸,家庭成為現代社會中個體抵禦風險的最後堡壘,特別是農村家庭,在諸多方面仍保留著傳統的“合作社”性質;另一方面,孩子構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日常生活的核心內容,通過家族血脈的不斷延續,個體的有限生命被賦予無限意義,日子也便有了價值和寄託。


“過家人”的代際異同


最後,“歸屬感”是“過家人”的關鍵,也是“過家人”與“過日子”的本質區別所在。從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生命意義和家庭經濟四個方面入手,將“過日子”視為涵蓋農民全方位日常的生活倫理,而“過家人”則將“過”的對象明確指向了“家庭”本身,更強調個體因家庭內部的情感聯繫和價值認同而獲得的歸屬感。一方面,家庭成員之間是否有序結合,各司其職,是“過家人”能否過好的關鍵;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之間是否在情感上互相包容,在觀念上彼此認同,也對家庭整體的團結和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