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盛|淺談詩美

黃盛|淺談詩美

淺談詩美

文 | 黃盛

詩美是什麼?著名詩論家李元洛說:“詩美,是審美客體的生活美與審美主體的心靈美之綜合藝術表現。”今天我們來談這個題目,也是想讓大家以美學來理解、賞識、創作、評論詩詞作品,探尋詩美的秘密。

中國古典詩歌,從詩經、楚辭,又經歷了五言詩、七言詩、古體詩,發展形成了有格律的唐詩宋詞元曲幾種體式。二千多年來,深受國人的喜愛和吟詠,體現了古典詩詞的藝術美。

藝術美,當然包括內容美和形式美。研究文學美的作品,最早應為西晉陸機的《文斌》,到南朝劉勰寫了《文心雕龍》,是古代最著名的文藝理論著作,對作品的篇章結構,作品的形式,做了描述式的議論。到了唐代,對詩歌形式包括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審美探討更細緻深入,對詩的聲律美、和諧整齊美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如初唐的上官儀《筆札華梁》,盛唐的王昌齡《詩格》與《詩中密旨》,中唐的詩僧皎然《詩式》與《詩儀》,晚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等,均有記載。到了宋代,主要以詩話、詞話、曲話的形式論之。當代的美學家宋白華、李元洛、朱光潛等都寫出了論詩美的巨篇,對我們華夏詩國,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歷代詩家、評論家的論述看,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有如下幾種:

一是整齊和諧美,二是參差流動美,三是音韻和鳴美。試看以下詩詞兩例:

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趙嘏《長安秋望》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歐陽修《採桑子》

《長安秋望》律詩八句,七言句型。中間兩聯對仗完美。詩的組織結構整齊統一。《採桑子》詞,句型長短句,句式有四言七言。句法、章法魚龍百變。但詞還有另類的整飭之美。詞的上下片,句式相對,句字相同。在活潑流動之中仍有整體和諧。整體和諧美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的一個特徵。

黃盛|淺談詩美

詩除了講究形式的整齊和諧美之外,還追求參差流動美。唐近體詩之前的古體詩,以及完成近體詩之後的樂府“歌行”、齊言體的七古、含七言句的雜言詩等,都不如律詩、律絕那樣講究平仄、對仗,換韻也較自由。如李白的《蜀道難》是雜言體的樂府歌行,流動之美極致,筆陣縱橫,雷霆起於指顧之間。杜甫的《兵車行》是樂府歌曲的體裁,句式長短不一,以重墨鋪染的筆法,如風至潮來,哭喊之聲震撼人心的送別圖,突兀在讀者的眼前。格律詩有格律詩的規定,但詩人們為追求定型中的變形之美,嚴整中的流動之美,通過章法、句法、修辭手段以及對仗等進行多方探索。

詩的音韻和鳴之美,主要在韻式、節奏、聲調三個方面。古體詩不說了,只說現在流行的格律體。一首詩,押韻都押在平聲韻,而且要押同韻部或鄰韻。詩每句平仄相間,形成節奏、起伏。律詩中間兩聯,必須調諧對仗,每聯平仄相對。詞的格律要求更嚴,更復雜,句式多樣,長短不一。加之領字、疊句、疊字的運用,更添詞文音韻之美。

以上我們初步地涉獵了詩外表的形式美。但沒有外表的形式美,也就沒有詩內部的內容美。讓我們再進入到詩的殿堂內部,觀賞詩詞的絢麗和輝煌。

黃盛|淺談詩美

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這兩句六言古詩,有些名家很愛題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這兩句詩每句都象徵一種美的共相。當你看到“駿馬秋風塞北”,你就會想到“雄渾”、“勁健”;當你看到“杏花春雨江南”,你會想到“綺麗”、“纖穠”。前者是氣概,後者是神韻。前者是剛性美,後者是柔性美。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有“雄渾”、“悲慨”、“豪放”、“勁健”四品為陽剛之美,有“典雅”、“飄逸”、“綺麗”、“纖穠”等二十品為陰柔之美。根據歷代評論家評論,陽剛美和陰柔美,是美的兩種最主要的表現形態,是審美的兩個基本範疇。以下我們就重點講一講美的這兩種最主要的表現形態。先看看下面兩首詩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此詩描繪東嶽,橫亙齊魯古國大地之廣闊,高俊磅礴之氣勢,敢將攀登之壯志。雄渾氣宇軒昂,氣魄雄偉,胸襟曠達非凡。此詩當屬陽剛之美。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秦觀《臨江仙》

瀟湘藍浦,月高風定露清,波澄冷浸一天星斗,盡顯瀟湘綺麗夜景。詞人在高潔清瑩的境界中,卻因被貶南州而感到寂寥幽冷。當他獨倚危檣而聽到遠遠傳來舜妃泠泠瑟聲,更使詞人內心淒涼寂寞。“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詞尾更深一層的寂寥和惆悵,更顯出詞人的高潔。此詞當屬陰柔之美。

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美的這兩種表現形態。紅日出大海,壯士乘風破浪勇進;月上柳樹梢,蔭下依依戀情人。蒼松危崖,激流飛瀑;平湖曲澗,荷香襲人。一種作為壯美、陽剛美、駿馬秋風塞北式的美;一種作為秀美、陰柔美、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在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創作領域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足跡。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李白、杜甫和王維、孟浩然都在盛唐時代,但他們的詩風迥別;蘇軾、辛棄疾與柳永、周邦彥,同在宋代詞壇,他們的詞風也不同。陽剛美,陰柔美也是古典詩詞的兩種主要的表現形態。

黃盛|淺談詩美

陽剛美與陰柔美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二者只可偏勝而不可絕無。詩人作詩,可以以剛為主,也可以以柔為主。有的以陽剛美取勝,有的以陰柔美見長。以剛為主或以柔為主都構成美的風格,剛柔並濟更能增添詩美的光彩。杜甫有一首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此詩前柔後剛,剛柔相濟,更顯其美。蘇辛豪壯派大詞家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在緬懷歷史英雄人物時寫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稱雄壯;而當寫到英雄人物的舊居遺蹟時,則寫了“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盡發思古幽情,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給人以秀美、雋永的感覺。近代詩人蘇曼殊有斷句:“壯士橫刀看草檄,美人挾瑟請題詩。”詩中既有“壯士橫刀”,又有“美人挾瑟”。美的情感多豐富,韻味多雋永。

陽剛與陰柔是中國美學的概念,在西方的美學概念有“崇高”或“雄偉”,有“優美”或“秀美”之稱。崇高與優美也並列為美學中的兩個重要範疇。認為雄偉使人感動,秀美使人欣喜。摩西大衛塑像,氣勢豪壯,令人驚喜交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像的微笑,秀美含蓄,令人心緒如蜜。西方的美學理論和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2018年9月27日

供圖:黃珂

主辦:南寧市圖書館 南寧市詩詞學會

主講人:黃盛(南寧市詩詞學會會長,《葵花》會刊、《老年知音》雜誌編委。)

講課地點:南寧市圖書館

往期回顧:

鳳鳴八桂留清音——拜讀《雛鳳清聲》

一張圖讀懂《雛鳳清聲》詩集成長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