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一生得意之战,亲赴前线,发现德军致命软肋

苏联元帅朱可夫原本是个莫斯科皮匠,并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为此他的表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认为他是个懦夫,对祖国不够热爱。但是朱可夫有自己的想法,表弟家里财大气粗,去一战前线是为了保护自己家中丰厚的财产,而自己家中一贫如洗,何苦去为沙皇卖命。

然而人在旧社会,身不由己,很快朱可夫被强行征入沙皇的军队中。年轻时期的朱可夫,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步兵,一战俄国人武器装备差,指挥混乱,一旦参与到与德国的交火中,士兵基本上十不归一。不过朱可夫就是运气好,一次朱可夫所在的小队五个人同时被地雷炸,死了四个,活了他一个,从此他被授予勋章,并且成为一名地位更高级一点的骑兵。

朱可夫一生得意之战,亲赴前线,发现德军致命软肋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随后俄国爆发革命,朱可夫跟随了新军队,后来凭借高超的骑术,成为军官,并且在和平年代,凭借勤恳好学,一路成长。最后又因为带兵协助西班牙内战的战功,终于被授予苏军大将军衔,而且成为元帅以下唯一坐镇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位居总参谋长,深得器重。

可以说自从那次被地雷炸伤之后,朱可夫再也没有代表苏联上过前线战场。然而,人的一生就像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此前刚刚制订了“大雷雨计划”准备进攻德国的苏联军队毫无防备,他们刚刚挖出了边境的地雷,剪掉了铁丝网,甚至修建了莫斯科到白俄罗斯的公路,现在全都为德军的闪电战提供了便利。

到了7月30日,前线的苏军一溃千里,德军还有多久能打到莫斯科的时间,基本取决于希老大本人的心情了。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莫斯科的安全,收缩防线限制德军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同时也为了发挥人口优势集中兵力与德军决战,朱可夫建议南方军团放弃乌克兰基辅,军队撤到第聂伯河以东,依据河流固守。同时在中路的叶利尼亚突出部进行反击,让德军远离莫斯科。

朱可夫一生得意之战,亲赴前线,发现德军致命软肋

从军事上看,如果苏军果断采取了朱可夫的这个方略,绝对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过这却有一些问题,那就是如果德军看不到进攻希望,转而固守白俄、乌克兰和波兰,那么苏联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前期一顿揍很有可能就白挨了。

苏军最高指挥为此大骂朱可夫:这种混账话你也说得出来?胡说八道!基辅能给德国人吗?

朱可夫反击道:我作为总参谋长,你说我胡言乱语!那你叫我当总参谋长干啥?赶紧叫我去前线吧。

最高指挥非常激动,说道:别以为缺你不可,你就去指挥叶利尼亚突出部的战斗吧。你什么时候走?

朱可夫回答:一个小时以内。

终于,朱可夫又获得了一个到前线指挥战争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将,朱可夫到了叶利尼亚之后,冒着炮火亲自考察地理,带着手下去抓舌头,下基层了解物资储备情况,作出了清晰的图上作业,几天几夜不眠。当朱可夫安心入睡的时候,德军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失败。

8月17日,朱可夫带领的集团军没有改变任何防御手段,只是不断的使用大炮和机枪对德军进行射击。无论遭到什么损失,苏军都不后撤。开战以来,德军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眼看苏军人数众多,自身有被包围的可能,德军的摩托化师和两个坦克师居然扔下了两个步兵军团自己逃跑了。此战德军损失总人数超过4.5万人,为开战以来首次,朱可夫挫败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各路惨败的苏军树立了榜样。

朱可夫一生得意之战,亲赴前线,发现德军致命软肋

原来,朱可夫通过在战前不断的抓取附近落单的德国士兵了解到,德军各个军的指挥官都有自己的战斗理念,而且都比较自负,一旦出现自身有可能全军覆没的情况,就会不顾上级命令撤出战斗。这一点与苏军完全不同,苏军指挥官接到命令,无论内心怎么考虑,都会坚决执行。朱可夫坦言,他手下的苏军当时根本没有装甲师,如果德军的两个坦克师有与苏军决战的决心,还是有一战资本的。自此,朱可夫明白,与德军的较量是耐力的较量,宁死不能后退,对方就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