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漫」爲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網際網路是元兇!

每逢提及中國動漫,在座談話的各方都會不約而同的神秘迷離起來,坦誠的言說又難免會使得動漫迷們心情的低落,甚至是憤怒,但若果以虛偽的話語來涵蓋,又彷彿這一回談話的價值蕩然無存。

國漫真的是如此不堪嗎?

“香港動漫”為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互聯網是元兇!

如果我們僅將視野聚焦在中原大陸上,也將時間設定在00年打後的十年裡頭,上述的這番話語確實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切勿忘了,中國動漫可是還包括著“香港漫畫”這一塊的,

《風雲》,《神兵玄奇》,《龍虎門》等等,這些經典的港漫創作,無論拎拿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並不會遜色分毫,甚至可以毫不為過的說,這些動漫創作足以代表那個時代亞洲動漫創作的最高水平了。

對於中國動漫,我們確實勿需妄自菲薄呢。

“香港動漫”為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互聯網是元兇!

當然,即便是曾經輝煌的港漫,也同樣在這十多年時間裡逐步的走向下波路了,而其輝煌也被近年來的日本動漫完完全全的壓蓋消弭了,原因究竟為何呢?下面是拾部君的幾點看法,希望能夠給你們帶來幫助---

其一為工廠流水線式的創作模式。

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香港漫畫就開始了採用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去批量的生產每一部動漫創作,而這種生產模式的採用也成就了包括黃玉郎,馬榮成等等的動漫企業的威名,因為彼時的香港動漫市場存在著極大的“需求空缺”的現狀,誰有那個能力能夠高效率的將漫畫創作生產出來,那麼就能夠得到最為龐大的市場的認可。

但是,這樣一種生產模式在成就各大企業家的同時,也為後來的香港漫畫的沒落埋下了隱憂。千篇一律的動漫劇情循環不斷的出現在後期的內容當中,不是武俠,就是黑幫,不是打鬥,就是秀肌肉,鮮少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現。

“香港動漫”為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互聯網是元兇!

而區別於香港動漫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日漫那邊則一直堅持著沿用“創作者與雜誌社”合作的模式,後者負責渠道的投放以及最終成品質量和市場反響的把控,而前者則負責作品創作的研磨,劇情的走向是完完全全抓拿在創作者的手上的。

隨即時間到來90年代之後,一大批諸如《龍珠》,《灌籃高手》,《死火海》等等的日漫佳作的出現,也瞬間的席捲了香港動漫的市場,使得本土化的港漫的生存空間日益狹隘,漫畫創作者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其二為新型媒介的衝擊。

隨著電子遊戲和互聯網的發展,動漫創作主要的消費群體“青少年”也不再如往日般僅有動漫這一娛樂內容選擇了,而這無疑給了受到精品日漫衝擊的港漫,以及人才流失的香港動漫行業帶來了更為致命的衝擊。

行業在不斷萎縮,代表性創作也不鮮見上線登場,而其他領域的又如同高掛響午中的太陽,熠熠生輝著,再加上老一輩的動漫創作者也相繼離場了,你們說或缺了新鮮血液補充,而老舊支柱也紛紛落幕的香港動畫還存在著崛起的可能嗎?

“香港動漫”為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互聯網是元兇!

站在更為廣闊的維度來審視這一事情,我們大可誇誇其談的說到:“重要嗎?只要其他方面能夠蒸蒸日上那就足夠了,比方金融業”

但作為一名動漫喜好者,拾部君卻難以抑制內心當中的感慨無奈之情。

破局的辦法是顯而易見,簡單粗暴的---一群永葆著為香港動漫崛起而奮鬥精神的創作者,不計成本,不計回報的投入於此,並在可預見的未來給我們帶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動漫創作,就如同15年上映的《大聖歸來》那般,將冰封冷凍的國產動漫市場活生生的撕裂出一道缺口,那潮水的方面便可以得到轉變了。

“香港動漫”為何遠遠不如日漫?流水線生產和互聯網是元兇!

不過,這事兒說起來容易,但實際的操作究竟又會有多麼的操蛋呢?相信不用拾部君多說,你們也都應當理解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