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車護壩、帶傷救援……壽光營里鎮在抗災救災中湧現了這些感人事跡!

齊魯網濰坊10月24日訊為弘揚在抗災救災中湧現出的風雨同舟、團結一心的“濰坊精神”和大災大難有大愛的可貴品質,濰坊市專門組織4場抗災救災巡迴報告會。10月24日,來自壽光市營裡鎮的報告團代表陳建君以一位親身參與抗災救災的黨員幹部的身份發表了題為《群眾至上 黨旗更紅》的專題報告,詳細闡述了壽光營裡鎮在抗災救災過程中不斷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她的精彩演講引得臺下頻頻發出熱烈掌聲。

沉车护坝、带伤救援……寿光营里镇在抗灾救灾中涌现了这些感人事迹!

壽光市營裡鎮黨委副書記陳建君(左一)

壽光市營裡鎮黨委副書記陳建君在報告中說道,今年8月,受颱風“溫比亞”影響,一場無情的洪水席捲了彌河流域。營裡鎮處於彌河下游,此次洪澇災害受損嚴重,50個村莊全部受災,24個村莊進水,19個村莊積水超過半米以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面對肆虐的洪災,在上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營裡鎮黨委堅持把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最高準則,科學撤離、妥善安置、奮勇抗洪,在洪水中揚起了模範的大旗、挺起了先鋒的脊樑。

深夜緊急撤離 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8月19日,暴雨驟降,彌河水位暴漲。當天下午2:00,營裡鎮黨委召開緊急會議,全面啟動防汛應急預案,152名機關幹部和220名村兩委成員全員上崗,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巡查。面對壩內10個村、壩外 12個村可能被淹的危險,營裡鎮黨委書記張其振準備啟動轉移村莊應急預案。此時已是深夜,轉移22個村,能不能順利?轉移了,如果水沒來,怎麼辦?不轉移,這麼大的水,會不會村毀人亡?他顧不上思索更多,當晚9點半,扎進離河壩最近的齊家黑冢子村一家藥店,臨時徵用作為前線指揮部,馬上召開相關村支部書記會議,迅速安排轉移工作。

深夜11點半,22個村的2萬多名群眾開始緊急撤離。為確保所有村民安全撤離,營裡鎮黨委下達了一道道指令:“黨員和幹部,你們必須跑在洪水前面,提前轉移群眾”、“撤離是政治命令,必須強制轉移!”、“不計一切代價,一定要把群眾全部安全轉移,一個也不能落。”

沉车护坝、带伤救援……寿光营里镇在抗灾救灾中涌现了这些感人事迹!

陳建君講述抗災救災過程中湧現出的感人事蹟

營裡鎮副鎮長邵培龍在組織村民撤離的時候,接到了愛人的電話,剛剛動過大手術的女兒出現了腸梗塞症狀,妻子央求他回家看看孩子。當時整個村莊老百姓的生命還處在危險之中,邵培龍壓抑著內心對女兒的牽掛,對妻子說:“你儘快帶閨女去醫院吧,我走不開。”妻子失望的說了一句“那也是你的女兒!”之後就快速地掛了電話。沉默了好久,這個連洪水都不怕的漢子扭過頭去,悄悄抹了把眼淚,轉身向村莊走去。他曾說,女兒是上天賜給自己最好的禮物,現在女兒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他卻不能陪在女兒身邊,在災難面前,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父親的偉大和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

在這個驚心動魄的雨夜裡,像邵培龍這樣舍小家顧大家的22名班子成員,分頭率領著22個突擊轉移小組,一直逆洪水而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護著老百姓的安全。到8月20日下午,34個村的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為了不讓一個群眾掉隊,營裡鎮立即成立巡查小組,繼續挨家挨戶進行排查。突然,一件始料未及的事發生了。牟家營村的三名村民偷偷回村,被水困住。險情傳來,

村文書牟蘭雲主動請纓帶領衝鋒舟進村救人,當時村裡低窪處的積水已經超過2米,他顧不上危險,拉著衝鋒舟就往村子跑去,終於將被困的3名村民解救出來。這個時候,他才感覺自己的雙腿針扎般疼痛,皮膚變成了紫紅色。經過診斷,他的雙腿因為感染患上了丹毒,需要立即住院。別人說他為了救人差點搭上一雙腿,而他卻毫不在意:“一雙腿換三條人命,值!”在完成了十幾次的地毯式搜查後,最後一批黨員幹部也開始往安置點轉移。到次日的中午12點,各村積水已經超過一米,大片的村莊家園成為了一片汪洋。

在短短15個小時之內,營里人上演了一場“火速救援”行動:152名機關幹部,34個村,3.6萬人……在這次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面前,壽光市營裡鎮成為彌河沿線轉移村莊數量最多、轉移群眾數量最多的一個鄉鎮。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大轉移”中,鎮上的黨員幹部用責任與擔當,交出了一份3.6萬人轉移零傷亡的合格答卷。

一線抗洪搶險,黨員幹部就是“堤壩”

群眾撤離後,彌河水漫堤的消息不斷傳來,肆虐的洪水像脫韁的野馬,將彌河拉開了兩個口子,洶湧的河水夾雜著大量泥土往東北河、大北河、李家灣、央子等村奔湧而去,堤壩兩側50公分的大樹一下就被衝出去30多米遠,決口還在不斷擴大。陳建君回憶說,緊要關頭,剛剛完成群眾大轉移的鎮黨員幹部,又全部逆水而上,決戰洪災。她舉了幾個例子:

營裡鎮人大主席範濤,通宵作戰讓原本高血壓的他血壓指數飆升到200,他強忍著不適火速趕往決口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直站在潰壩最前沿指揮搶險。村幹部王希良多次提醒他:“前面危險,別往前去。”他卻說:“我不去誰去?就算是豁上命,我也要把口子堵住!”為了堵住決口,鎮上前後投入16輛大型貨車、6000個沙袋,終於把決口堵上。

面對不斷上漲的水位,營裡鎮副鎮長張茂林、總支書記吳立仁、任景祥、張震兩天兩夜沒吃沒喝,死死守住堤壩;乘達物流企業負責人丁立明不計個人得失,沉車護壩;村支部書記孫衛村、高慶齋不顧河內湧動的暗流和密集的旋渦,縱身跳入2米深的水中,封堵管湧16處……危難時刻,營裡鎮的黨員幹部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牢不可破的鋼鐵堤壩,與洪水抗爭,全力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沉车护坝、带伤救援……寿光营里镇在抗灾救灾中涌现了这些感人事迹!

連日奮戰的志願者,在營裡鎮各個安置點隨處可見。無論多麼疲憊,但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妥善安置群眾 他們是最貼心的人

在營裡安置點,一個本該容納1000多名學生的學校,最多時安置了6300多名群眾。一時間,6300名群眾的住宿、吃飯、衛生、治安、救災物資等等問題,全都一股腦的擺在了黨員幹部的面前。在與受災群眾耐心、細緻地交流之後,到20日早上7點,安置點6300多名受災群眾實現了有飯吃、有水喝、有住處、有醫療保障。

為了更加妥善地安排好受災群眾的食宿,鎮上的黨員幹部與受災群眾同吃同住。整整8天8夜,他們雙腳走得酸脹,喉嚨喊得發乾,眼睛佈滿血絲,總共睡眠不足20個小時……“安置點任務重大,只要有一個群眾不回村,咱們就不離崗!”這是他們共同的承諾。安置點,就是黨員幹部的抗洪一線,群眾的安全舒心,恰是他們的使命所在。就在抗災救災的關鍵時刻,各級領導幹部先後到營裡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他們的關懷慰問,給了受災群眾戰勝洪災的信心和決心。

沉车护坝、带伤救援……寿光营里镇在抗灾救灾中涌现了这些感人事迹!

偉大中國!

與此同時,近千名志願者、老師、學生自發到安置點從事志願服務工作,一個個公益團隊鼎力相助,無數的賑災物資、捐款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一份份關懷和支援,讓災區群眾倍感溫暖和鼓舞。孫河南村70歲的孫昌富感激地說:“雖然我們遭遇了天災,但黨委給了我們最堅強的支撐,我覺得生在偉大的中國,自豪!”離開那天,他不僅帶領村民將住過的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還在黑板上留下了“偉大中國”四個大大的粉筆字。此外,還有一群受災群眾離開後又回到了安置點,他們說:“黨委對我們這麼的關心和幫助,我們也要來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從受助者到施助者,我們看到了人民群眾身上樸實善良的本色,更看到了愛心接力產生的巨大的正能量。如今,營裡鎮正在全面開展災後重建及恢復生產工作。在抗災救災過程中凝聚而成的“營裡精神”像一面鮮紅的旗幟一樣,引領著當地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全心全意、撲下身子重建美好新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