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栗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編者】新中國成立後,為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光榮傳統,讓烈士的英魂永遠鐫刻在中華大地上,有不少地名以革命烈士的名字而命名,以示紀念。如:黑龍江尚志市、山西左權縣、陝西志丹縣等。光耀中華,山西省鄉寧縣光華鎮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犧牲於此的董光華烈士而後改的。

然而,包括許多鄉寧縣甚至是光華鎮的群眾,並不瞭解這段歷史,並不知道腳下這片熱土曾播撒著革命英烈董光華的足跡。

2014年,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張秀英夫婦,自費踏上了追尋董光華烈士足跡的征程。


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2014年11月13日,慄玉清夫婦(右)與董光華烈士的侄兒董迎旗及其妻子

緣起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

慄玉清、張秀英夫婦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是土生土長的鄉寧光華人。自懂事後,就不時聽父母講起董光華烈士英勇犧牲在牛王廟蟬峪河前灣(現光華鎮烈士灣)的故事,上小學後又多次聽老師講到光華鎮名的來歷是為了紀念董光華烈士。在那個崇敬先烈和時時被革命英雄故事所激勵的年代,董光華烈士的英名永久銘刻在那一代人的內心深處。

2009年前後,慄玉清夫婦退休後回到家鄉光華鎮生活,感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喜人變化,享樂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閒暇中,慄玉清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許多鄉寧人甚至光華鎮人並不知道董光華烈士的故事,不瞭解光華鎮名的來歷。對此,慄玉清夫婦每每如鯁在喉,又茫然無策。

“總不能見人就說,光華鎮是為紀念革命烈士董光華而改的吧?”

時針行走到2014年8月31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將每年9月30日設立為“中國國家烈士紀念日”。

據慄玉清回憶,當從電視裡看到這個新聞和當年9月30日社會各界舉行烈士紀念活動時,夫婦倆心潮澎湃,久不能靜。“是該為烈士董光華做些什麼的時候了。”


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董光華烈士墓碑

光耀中華——董光華烈士犧牲時年僅19歲

董貽光,字叔華,山西萬泉縣人,出生於1921年,加入革命隊伍後取名董光華、董光等,1940年犧牲在鄉寧牛王廟蟬峪河前灣。

1937年,日軍的鐵蹄席捲華北,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抗戰全面爆發。受我黨抗日救亡思想影響,萬泉縣(現屬萬榮)16歲的小學教師董貽光毅然參加了犧盟會,在稷王山一帶從事武裝抗日鬥爭。由於他鬥爭英勇,意志堅定,1938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受委派前往鄉寧二區(又稱東區,含牛王廟一帶)開闢工作,任二區區委書記。

在這裡,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發展黨的組織,發動群眾懲辦漢奸惡霸,減租減息,抗日救亡活動搞得轟轟烈烈。

1939年底,“晉西事變”發生,閻錫山在呂梁山區向我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發動了猖狂進攻,殘酷地抓捕殺害抗日我黨抗日干部和群眾骨幹。時董光華正奉命原地堅持工作,後因叛徒出賣而被捕。面對閻軍的嚴刑拷打,董光華堅貞不屈怒斥群匪。1940年2月13日(正月二十九)凌晨,窮兇極惡的敵人在牛王廟蟬峪河前灣將董光華殘酷殺害,年僅19歲。

新中國成立後,為繼承先烈遺志緬懷烈士功績,人民政府以烈士董光華的名字正式將生前工作的地方牛王廟村改名為光華村,犧牲的蟬峪河前灣改為烈士灣。


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2014年11月13日,慄玉清(左一)與廉志剛(中)董迎旗在翻看董光華烈士日記本

下河東尋找烈士董光華的家鄉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董光華是河東萬泉(今屬萬榮縣)縣人士,在鄉寧縣牛王廟蟬峪河前灣被閻軍殺害。但到底是那個鄉哪個村?家族還有那些人?卻沒有記載。

從早前的屈慶祥口述馮揚記錄的史料《董光華在蟬峪河》一、二,和臨汾日報1958年刊載的《光華的傳說》資料中,均未提到董光華的家鄉是萬榮哪個村。

即使鄉寧縣黨史,對董光華烈士的個人資料也僅記載為:董光華,原名董昭光,又名董光,山西萬榮人,運城明日中學學生,曾任鄉寧縣二區區委書記,1938年入黨並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2月13日(農曆正月二十九)被害於蟬峪河前灣,後將二區政府所在地牛王廟村改為光華村蟬峪河前灣改為烈士灣。

2014年10月份起,慄玉清夫婦開始收集整理董光華烈士相關資料,追尋烈士足跡。慄玉清夫婦認為,既然要挖掘整理烈士革命事蹟資料,就不能缺少了其家鄉、家庭這一重要環節。

2014年11月10日,慄玉清張秀榮夫婦帶著鄉寧縣民政局開具的介紹信和縣黨史辦打印的相關料,冒著凜冽寒風前往萬榮縣尋訪董光華烈士的家鄉。

11月份,晉南地區已進入初冬,寒風陣陣襲向年逾花甲的慄玉清夫婦。鄉寧縣地處呂梁山南端,是山區縣,而萬榮縣則位於晉南平原黃河岸畔,雖相距不遠但沒有直達班車。

當天幾經來回倒車,到達萬榮縣城已是下午兩點多,慄玉清夫婦顧不得許多直奔萬榮縣民政局。在得到萬榮縣民政局王一濤局長和縣黨史辦賈孟齊主任既熱情又熱心的幫助下,查詢結果卻如同從頭到腳被澆了一盆冷水——萬榮縣根本沒有董光華或董昭光烈士的絲毫記錄。

鄉寧縣光華鎮名是為紀念董光華烈士而改名,恰巧萬榮縣也有一個光華鄉,是不是和董光華烈士有關?慄玉清夫婦抱著一絲希望決定前往實地瞭解,王一濤趕緊和光華鄉取得聯繫並介紹了情況。

冬季夜長晝短,為趕時間,慄玉清夫婦破例打出租車前往,但得到的仍然是失望——光華鄉名和董光華烈士沒有關聯。

第二天,心有不甘的慄玉清夫婦再次來到萬榮縣民政局,王一濤和賈孟齊正在商談此事,並建議他們前往漢薛鎮東坡村探訪,革命戰爭年代那裡曾是萬泉縣委所在地,湧現出多位革命志士和英烈。

慄玉清夫婦再次打出租車前往,萬榮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東坡分會長廉志剛熱情接待了他們,並介紹了東坡村區域革命歷史及時任黨的幹部、烈士名字等,但仍就沒有董光華或董昭光這麼個人。


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2014年11月13日,慄玉清(中)廉志剛(右)董迎旗祭拜英烈

再下河東 小淮村終得祭英魂

據黨史記載和民間傳頌,董光華烈士明明就是萬榮縣人士,可為何一點印痕也尋覓不到呢?

2014年11月12日晚,回到鄉寧的慄玉清看完新聞聯播後,隨手拿起廉志剛送給他的記載“東波村革命戰鬥史”的萬榮縣報,品味著革命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蹟和感人故事。當讀到“黨組織發展了小淮村小學教師董謀章、董貽光”一句時,回想昨天廉志剛也曾提到過“小淮村的董貽度、董貽光兄弟二人犧牲在閻軍屠刀之下時,年僅25歲和19歲。”

小學老師、犧牲時19歲……慄玉清一拍大腿猛地從沙發上站了起來——董貽光、董昭光僅一字之差,“貽”和“昭”筆寫時極易誤認誤讀……

“對上了,董貽光就是董昭光,就是董光華,就是苦苦尋找的董光華。”夫婦倆幾乎異口同聲地喊了出來。

13日,慄玉清夫婦向縣有關部門彙報後又急急趕往萬榮縣,在與廉志剛匯合交換意見後買了一束鮮花就向小淮村趕去。在小淮村董迎旗家裡,經相互交換信息後,確定董貽光就是董光華,董迎旗是董貽光的侄兒。

翻看著完好保存近80餘年的董貽光生前日記本和學習過的書籍,慄玉清夫婦和廉志剛及董迎旗一家感慨萬千,一時語塞竟不知當做何表述。

在董迎旗的引領下,慄玉清夫婦和廉志剛等來到董貽光烈士在家鄉的墓碑前,並向英烈獻花鞠躬。

該墓碑高三米多,屹立在寬曠的田野。據碑文董貽光生平記載:董貽光(1921——1940)1938年入黨,曾在稷王山和鄉寧牛王廟一帶從事革命工作,1940年春由於叛徒出賣壯烈犧牲,時年19歲,念其功績牛王廟改名光華鎮,遇難地蟬峪河前灣改為烈士灣。

該墓碑為紀念董貽度和董貽光兄弟二人合立,由胞弟董貽璞攜侄董迎旗、董迎旭及眾侄孫,於2001年7月敬立。


臨汾鄉寧縣退休幹部慄玉清夫婦自費探尋革命烈士董光華足跡


2018年10月4日,董迎旗攜族人鄉寧祭拜先祖

歷史不能忘記,我們欠董光華烈士一座墓碑

近代以來,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無數的英雄獻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勳彪炳史冊,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為了弘揚烈士精神,緬懷烈士功績,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國家將每年9月30日設立為“中國國家烈士紀念日”。

2017年9月,鄉寧縣劉曉斌先生在光華鎮車坡村自辦了一座紅色文化展館,經與慄玉清、張秀英夫婦商請後,專為董光華烈士設了一間簡陋的紀念館。

2018年10月4日,董光華烈士侄兒董迎旗攜家族十餘口人,來到鄉寧縣車坡村紅色文化展館內的董光華烈士紀念館,對先輩進行了祭拜。78年後,在董光華烈士甘灑熱血的地方,迎來了來自族人後代的首次祭拜。

在山西省萬榮縣小淮村,董光華烈士的後人為紀念為革命而犧牲的先祖前輩,立豐碑一座,紀念先人激勵後人。

然而,在董光華烈士付出生命的鄉寧縣,目前僅有“光華鎮”和“烈士灣”兩個地名在記載其偉績。“歷史不應忘記,應該為董光華烈士立一座墓碑!”採訪中,慄玉清夫婦表示。(文/記者 喬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