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走進5000萬建築人的內心,背上的責任和壓力,焦慮與煎熬

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的幾年間,讓我對其從業人員的生存狀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中年危機、職業生涯迷茫、家庭矛盾、安全隱患等等。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截止2015年我國建築領域從業人數高達5003萬人,佔全社會就業總數的6.46%。

面對這麼龐大的群體,他們的焦慮和壓力從何而來?如何有效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在自媒體時代,他們需要怎樣的知識和內容提升自我?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當然,一切還要從建築人的焦慮和壓力談起。

建築人的焦慮和壓力

通過大量問卷調研和麵訪,我發現建築人的壓力主要來自6個方面:項目要求、職業發展、人際關係、組織氛圍、工作要求和工作環境,其中項目要求是最主要的工作壓力源。

隨著近年來國家施工質量安全管理力度的增強,施工管理人員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建築行業毫釐之差關乎萬千性命,其從業壓力可想而知。其次,工程項目的建設需要實現質量、工期和成本三個目標。如何協調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建築從業人員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建築業:走進5000萬建築人的內心,背上的責任和壓力,焦慮與煎熬

以項目經理為例,在建築領域項目經理往往對合同工沒有直接的控制權,卻要對整個項目結果負全責,這直接加劇了他們的焦慮。工作負荷重、角色衝突、缺乏反饋、知識更新等因素,讓這個群體常年飽受精神折磨。

另外,建築人的壓力大小也會隨著項目複雜性發生變化。舉個例子,一些負責的政府工程,有時候需要搶工期完成,項目進度上的硬性要求也會引起很大壓力。與此同時,環境惡劣的施工環境、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各種酒桌應酬、對家庭責任缺失造成的矛盾等等,都造成建築人壓力山大。

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也有人說,個人壓力和個人技術水平相關,如果技術過硬就不會有太大壓力。

那麼,縱觀目前建築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其能力能否緩解其個人焦慮和壓力?下面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建築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從根本上講,我國建築類從業人員現狀是崗位種類繁多,每個種類從業人員的崗位設置數量也很多,造成設崗模糊不明確,在進行崗位職責細化時出現重疊和矛盾,影響工作效率。

其次,我國建築類從業人員執業資格考試製度不夠完善,對於學歷、專業和工作年限等要求較多。這直接導致很多建築一線從業者無緣考試,因為達不到考試要求,自然無法拿到證書。而真正手握證書者,又沒有一線從業經驗,這種矛盾在今天愈演愈烈。

另外,高校教育過度注重理論,造成學生實踐水平低下,無法適應一線工作要求。很多建築類專業的畢業生,走出高校到了工作崗位上,既不能吃苦,也不能合格完成工作,甚至需要老員工來手把手教,才能慢慢適應自己的工作。

最後,因為企業資質評審條件和方案的某些限制,也造成建築人才資源的適配問題。如果企業在對待職業資格證書問題上,能夠改變原有的態度和看法,將利於整個行業生態的良性發展。

整體來看,由於崗位種類繁多、職考制度不夠完善、高校培養方案失衡等因素,加上一線施工人員整體專業水平較低的現狀,目前建築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並不高,因此才會造成其壓力和焦慮加重的現實。

建築業:走進5000萬建築人的內心,背上的責任和壓力,焦慮與煎熬

1.面對變化,審視自我

大多感受到生活危機的人,都是“關注自身”的人,危機感來自自我評估和自我審視。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既沒有生命感,也沒有人生目標。當你有了危機感,就會尋求變化。

2.乾貨硬貨,共生進化

大多數人的認知並不是呈直線或指數增長的,而是屬於一個不斷加深、不斷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個時代,既要求你知識面寬廣豐富,又要求你在細分垂直領域取得建樹。

3.精英意識,擁抱時代

吳曉波在《大敗局》中寫到:商業,就本質而言,是一場倖存者的遊戲。

有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面對這個劇變的時代,擁抱變化,共生進化。

從建築人的生存現狀出發,關注每個個體最真實的問題,以匠心和情懷鑄就天下建築人夢想成真。

建築業:走進5000萬建築人的內心,背上的責任和壓力,焦慮與煎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