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我国古代有"择天下之中而王"的说法,选择一国之都城也有类似的道理,其国家的政治中心也首选交通便利之地,因此都城便发展成为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由于战乱、政权更替等原因,

迁都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几次迁都: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秦迁咸阳

三家分晋后,战国的序幕拉开。秦国自平王东迁后始在渭水流域建国,最初疆域狭小,位置偏西,与西边的游牧民族很是接近,甚至混杂而居,因此在经济、文化上远离中原各国,各方面较落后,长期不被中原各国所认同。而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东出,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从这之后的百余年里,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之都城,甚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都仍为咸阳。咸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定都长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后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大汉帝国的宏大基业。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未央宫,同年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汉惠帝初期为都城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造建章宫等。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后的隋、唐也相继定都长安。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晋室南迁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而向南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也称"衣冠南渡"。而晋宗室司马睿则在南迁后建立新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东晋则定都建邺,改称建康(今南京),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它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建康城规模极其庞大,以建康皇宫(建康台城)为中心,无外郭城,东西各四十里,人口众多。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孝文迁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大力推荐汉化。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迁都,将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域腹地的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且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炀帝迁洛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定都大兴城(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隋炀帝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营建东都并迁都。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历时约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终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运河通达南北,隋朝时洛阳由于水路畅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加之隋炀帝调迁全国大量商贾和百姓入住洛阳城,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他修建洛阳城,主要是出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元迁大都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以元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在1264年忽必烈在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迁都。1264年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定为陪都。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1272年)迁都燕京(今北京),称大都,将上都作为陪都。

元大都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直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时,一直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永乐北迁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明朝前期首都。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其孙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其削藩政策引起燕王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直到1402年,朱棣攻下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帝位,即明成祖,但他说自己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较稳定。且北平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决定迁都。

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06年,开始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宫殿。直到1421年,迁都基本完成。成祖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外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得到迅速恢复。

历史大迁都:秦迁咸阳 晋室南迁 炀帝迁洛 永乐北迁……

小史个人之见:

真要细数一下我国历史上的迁都,无论是出于政治经济等考虑而主动迁都,还是基于内外交困而被迫迁都,又远何止上述几次。几乎每一个政权的崛起,都会意味着一次都城的变迁,甚至不止一次,例如:唐朝都城的变迁。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