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自我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文丨艾菲

來源丨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最近遇到一位十分痛苦的來訪者,他說想要通過教練輔導找回「自己」。

他說:「我一直非常在意外界給我的評價以及別人的看法,所以在每次做選擇時,我都會在服從外在評價與遵從自己內心之間搖擺不定,難以抉擇。但後來我發現,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發現我已越來越搞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了。」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他說的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小時候,我們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對「喜歡」的熱情以及對「不喜歡」的厭倦彷彿都變成了同樣一種滋味,我們不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了。

於是,來自我們真實內心的直覺、熱情、天賦和理想慢慢就被「偽自我」吞噬了,取而代之的是「偽熱情」、「偽理想」和「偽感受」,但我們卻將其當成了真實的熱情、真實的理想與真實的感受,於是越走越遠,最終徹底迷失。

可是,我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自我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被控制與被評判

一位已至中年的來訪者跟我說,他的父親非常嚴厲且有很強的控制慾,因此他從小時候起就很怕他,但卻不敢違抗他。

等上了大學,離開了家庭後,他開始變得叛逆,每一個父親想讓自己做的決定,即使本就是他想做的,也會故意選擇與之相反的選項。

直到這兩年,他才開始意識到自己這麼多年所做的各種決定都是因為想去反抗自己的父親,而且僅僅是為了反抗自己的父親。所以,他做了很多自己並不喜歡的決定與選擇,現在追悔莫及。

這位來訪者的成長經歷是一個典型的因被控制而失去真實自我的故事。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這種控制會給我們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

其一,控制可能會讓我們成為父母的「複製品」,也有可能會成為父母的「反抗者」。但無論哪一種,我們都沒能學會遵從自己內心去生活。同樣,如果學校裡的教育方式是這種「控制性」的,也會帶來類似的結果。

其二,控制會讓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外部評價體系,也就是說我們只關注外部對自己的評價,並將外部對自己的評價與評判當做真實的自己。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很多人習慣用評判的方式(即Judgement)給我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評判,甚至只是依據一兩次表現,就給我們做出一個「身份層面」上的評判。比如:「他很失敗」、「她不適合做銷售」、「他肯定做不好這個工作」。

因此,如果我們沒能正確建立自己的內在評價體系,就會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一個失敗者,或者真不適合做銷售。

原本,因為熱情的引領,我們有機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在這個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可如今卻因為外在的評判而決定放棄,於是最終失去了成為真實自我的機會。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不知不覺的順從與屈服

美國作家與文學評論家威廉·德萊賽維茨在斯坦福大學開學典禮上發表過一篇演講,非常震撼人心。

他說:

「你來到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是因為聰明的孩子都這樣。你考入醫學院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你選擇心臟病學是因為當心髒病醫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也許你可能確實想當心髒病學家。十歲時就夢想成為醫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醫生意味著什麼。你在上學期間全身心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你拒絕了上大學預修歷史課的美妙體驗的誘惑,也無視你在醫學院第四年兒科病床輪流值班時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要麼因為你是隨大流,要麼因為你早就選定了道路,20年後某天你醒來,你可能會納悶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是怎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彈鋼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以及課堂內容的人在做什麼。那個活潑能幹的19歲的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歲的中年人。」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我們究竟是如何從那個活潑能幹的年輕人變成只想一件事的40歲的中年人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因為,我們不曾好好傾聽過自己內心的召喚,或者說在我們傾聽內心召喚之前就已為自己做出了那些無比重要的決定,而走出的每一步就意味著還要走出下一步,因為我們不敢偏離軌道,不敢輕易離開已經走了那麼久的路。於是這麼走著走著,我們就走到了那裡,變成了那個只想一件事的40歲的中年人。

我們常常有種感覺,只要外在的權力不公開強迫我們做某事,我們的決定就是我們自己做出的,如果想要某種東西,那也是我們自己的願望。

其實,這只是我們諸多錯覺中的最大錯覺之一。

就像是這個演講所說的那樣,也許你可能的確想當心髒病學家,十歲時就夢想成為醫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醫生意味著什麼。事實上,這樣的夢想大多都是外在長期影響的產物,而並非來自真實的自我。

正如心理學家與哲學家弗羅姆所說:

「只要觀察一下人的決策現象,就可以發現人們錯誤地認為決定是‘他們’自己做出的,而實際上卻是屈從於傳統、責任或明顯的壓力,其程度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雖然人們認為個人的決定是社會存在的基石,但‘原創’決定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似乎是相當罕見的現象。」

是啊,順從於社會,隨大流是最容易的,因為這就是體制、權威、傳統和責任的力量,也是主流價值觀的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以為是真實自我的決定,卻不知那已是被這些力量長期影響下而做出的決定;因此我們以為那些決定都是真實的,卻不知真實的自我早已被「偽自我」取代了。

就連我們的慾望,很多時候都也是別人的慾望。正如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說的:「慾望著別人的慾望。」意思是,我們以為那都是我們自己的慾望,但可能到最後才發現,那不過是別人的慾望。比如: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將家人的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從而不斷為之努力,奮鬥一生。

這種對社會以及他人的順從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那就是「應該思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說:「我應該有兩套房子,可現在只有一套,我得拼命努力。」,「我應該結婚了,因為我已經35歲了。」

心理學家霍尼說:「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到底是個什麼標準?不過就是主流價值觀、權威、文化、習俗、外在評價體系的標準。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當我們陷入「應該」思維的時候,就是妄圖去用這些外在標準去創造一個所謂的理想自我。因此,我們都這樣說:「既然大家都覺得當公務員更好,我就應該去做公務員。既然家人都期待我早點結婚,我就應該早點結婚。既然別人都去國外旅行,那我也該去國外旅行。」

於是,我們就被這些「應該……」的思維方式徹底統治了,失去了真實的自我,過上了「應該」的人生。

也許在40歲或50歲的時候,我們才會在某天起床時忽然想起,那個曾經真實而充滿生命力的自己。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創造性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馬斯洛也曾說:「對現實世界的良好適應,意味著人的分裂,意味著這個人把他的後背對著他的自我,因為它對於成功是危險的。」

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的順從和屈服的時候,也許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了:我是一個能活出自己生命力的人呢?還是一個總在考慮主流價值觀、家人的話、別人的想法、權威的意見、習慣了的習俗而關上了自己生命力的人呢?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羨慕和比較

1. 被羨慕取代了的真實理想。

之前很火的一部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講了女主人公綾在東京的進階之旅。

這段旅程是從一本時尚雜誌上的一段文字開始的:「圓滿人生的必需品包括了東寶影院的夜場電影、預約不上的餐廳、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義的工作、六本木之丘、兩日一夜的箱根之旅、海瑞溫斯頓的婚戒、幸福的結婚。」

這個打拼的開頭很正常,很多人都是從這樣一個帶著羨慕與憧憬、好奇與嚮往的開始走出來的。

於是,綾來到了東京,因為羨慕同公司裡做品牌經理的女生,她就一路努力成為了品牌經理;接下來,她羨慕富人的生活,於是交往了住在惠比壽的富二代;再下來,她想要擁有更多頂級享受,於是做了大叔的情婦;再後來,她羨慕閨蜜們結了婚的生活,於是便嫁了不愛的人。

直到片子結尾,她挽著男閨蜜散步時,依舊在羨慕著與一個與自己擦肩而過看似有錢又有品位的女人。然而,其實她並不知道,那個女人過著的真實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是真的幸福快樂美滿富足,還是支離破碎一地雞毛?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在綾的這段東京進階之旅中,讓她不斷奮鬥的驅動力是滿足羨慕,所以她永遠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永遠都不會感到真實的幸福。

羨慕是什麼?

羨慕是因喜愛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優越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羨慕是自己沒有而別人有的。當我們無法區分羨慕與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在被「羨慕」驅動的漩渦中無力自拔,從而失去對自己本心的關注,也就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那理想是什麼?

理想是無論別人有還是沒有,只要確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都想要去實現的。羨慕自然是永遠都無法被滿足的,因為在這世間,永遠都有別人有而你沒有的東西。滿足了一樣,還有下一樣。

所以,當我們在奮力追逐“所謂理想”的時候,也許應該問問自己:那個理想是我真心想要的嗎?還是我錯把羨慕當做了理想?

2. 被比較取代了的真實感受。

一位朋友最近跟我說,他想把剛開了2年的車換成特斯拉,但又擔心換車後會影響現在的生活質量,所以十分猶豫。

於是我問他:「換車為何對你如此重要?」他說:「我周圍的同事開得不是奔馳,就是寶馬、奧迪,我也不想繼續開我那輛車了。」我說:「你覺得你那輛車開起來怎麼樣?」他說:「其實挺好的,也很省油。」我繼續問:「假設你周圍的人開得都是與你類似的車,你還想要換車嗎?」他想了下說:「那就不想了。」

比較,是一種對身份的自我判斷,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我們的價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是靠比較得來的

而我們的比較常常都是通過與「比照群體」做出的。正如你既不會去與世界首富比財富,也不會去與拾荒者比幸福一樣。你只會與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進行比較,尤其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和你的鄰居。

只有在你覺得自己的房子比他們大,開得車比他們好,身上的名牌比他們多,自己的孩子比他們孩子學習好,看起來過得比他們好時,你才會感到幸福與滿足。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但如果捫心自問,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快樂和幸福都不是發自內心的,而純粹是依靠比較得來的。一旦遇到我們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的「比照群體」,痛苦就會如潮水般襲來,難以止歇。

而當我們通過拼搏奮鬥跳上一層臺階之後,就不再與之前的「比照群體」相比了,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新一批「比照群體」,於是我們就再次陷入到新一輪更高生活水準的「比較」之中。

就這樣,一直奮鬥拼搏,但一直永無止境

因為,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更高一層的「比照群體」,即使做到了如馬雲和馬化騰那樣,我們也會發現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一層水準的「比照群體」。

「比較」與「羨慕」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區別是「比較」來自於與周圍「比照群體」進行的比較;而「羨慕」則與關係遠近無關,但凡是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都可以產生羨慕。這兩者的相似之處又在於:要麼是人有我無,要麼是人優我劣,於是便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追逐別人擁有的事物上,而忘記了傾聽自己內在的真實聲音。

而當一個人不能忠於他內心的聲音時,他不但無法覺知到自己的使命感,也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召喚(Calling);同時,也很難活出蓬勃豐盈的生命力。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總結

因為被控制與被評判,因為不知不覺的順從與屈服,因為陷入在無窮無盡的羨慕與比較之中,我們的真實自我就這樣一步步的喪失了。

你肯定想問,與「喪失真實自我」相反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那正是擁有「自主人格」的人生

擁有自主人格就意味著我們能一直活在真實中,我們的生命力是飽滿豐盈的,我們的創造力是蓬勃的。因此既能深入的理解世界,也能真實的看到自己。

在看到這篇文章後,你可能會生出更多的覺知,去辨別早已被「偽自我」部分或全部取代了的真實自我。當然,我知道,在辨別出「偽自我」與真實自我後,你一定會感受到害怕、痛苦、彷徨和不安,也可能根本無法在兩者間做出一個選擇。因為生存的壓力與沉重的責任早已背在了肩頭,即使有了覺知,也不得不拋棄那個真實的自我。

但我相信,這樣的覺知與思考,會在未來讓你變得不同,也許剛開始還是痛的,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生命裡已經有了一棵新芽,它會生長,會帶給你不同的東西,以及新的力量與勇氣。

最後,願我們都能在生命中做出忠於真實自我的抉擇,擁有因為真實自我而產生的一切幸福與熱情,最終活出蓬勃豐盈、不會後悔的人生。

*作者:艾菲,深度思考者,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前500強外企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在自我覺知、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路上已經堅定且投入的走了多年。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與你一起探索蓬勃豐盈的人生,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