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毕业生,当医生的不到20%,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放弃从医?

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医学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医学专业,之后穿上白大褂者也明显减少。

今年开学季,记者调研发现,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不少学子对从事医学专业望而却步。一些医学院负责人表示,医生这一职业风险大、门槛高、报酬低,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穿上“白大褂”。但即使这样,医学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需要历经从基础到实践,再到人文的系统培养过程。

中国医学毕业生,当医生的不到20%,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放弃从医?


1.60万医学生,仅10万人穿上“白大褂”

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农村调研发现,一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因无人学医而面临医务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卫生院院长邵亚洲介绍,当地村医年龄结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全镇村医年龄最小的43岁。

45岁的肖金镇张庄村卫生室村医邵玉宁说,自己曾动员女儿学医,但孩子以“没双休,晚上还出诊”为由表示坚决不干。全省虽然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医疗人才,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村里选择学医的人越来越少。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张连生表示,部分医学院临床专业依旧热门,国内医学院招生分数高,并不缺乏优秀的学生报考。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医护人员的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以兰大二院为例,医护人员的孩子学医比例不到10%。中国医师协会今年1月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记者在北京、甘肃等地采访医学院后发现,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医学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医学专业,之后穿上白大褂者也明显减少。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告诉记者。

2.不愿意穿“白大褂”成因复杂

——执业环境变差,超负荷工作下难以“精益求精”。兰大一院心脏中心主治医师徐吉喆说,一些家属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医院就该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往往忽略了医疗的高风险性。甘肃兰州一名大四医学生蔡宏明(化名)说,“医闹”现象眼下有所缓解,但自己实习期间会碰见患者拿“百度百科”指挥医生治病,“有的病人不做安排的检查,也不签字,还质问医生是谁规定的,给正常诊治制造了麻烦”。

中国医学毕业生,当医生的不到20%,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放弃从医?


张连生说,自己女儿本硕博学医连读8年,毕业2年后在苏州一家公立医院工作,工资加绩效为8000多元;侄女本科毕业,在苏州做医药代表,工作首月仅工资就有7000多元。工资偏低、就业心态等综合因素下,许多医学生纷纷跑去制药企业当医药代表,实在是有点浪费人才。

——各地医学院普遍扩招。张宏冰说,一些大学不差钱,没有招生压力。多数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与学生人数直接挂钩,只有少量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所以只得尽可能多招学生,影响了医学的精品教育特点。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多数不能从医或找到理想的医院就业。

3.“即便医学人才紧缺,也不能不尊重医学教育规律”

想让更多年轻人穿上“白大褂”,还需要为医生提供合理收入,改革不完善的医疗制度,解决培养人才与基层需求脱节的问题。

中国医学毕业生,当医生的不到20%,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放弃从医?


第三,因需施教和精英教育并重。阎立新说,如今许多专业医学人才,不仅是小医院缺,大医院也很紧俏,如何保障医学人才有效供给,需要医学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拿精神卫生专业来说,心理疾病治疗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医学院目前培养的该专业本科生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即便医学人才紧缺,也不能不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翻倍扩招难免会出现教育质量滑坡。”阎立新认为,大学整体发展趋势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但医学教育绝对是精英教育,需要历经从基础到实践,再到人文的系统培养过程才可以。

◆本文综合新华社·半月谈内部版,最终版权、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