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吉:「話療」大夫,「治腦更治心」

2018年9月30日,北京天壇醫院迎來在老院區的最後一個門診日,今天之後醫院將整體搬遷至豐臺區的新院區。

40歲的田永吉正在診室裡,堅守自己在老院區的最後一次門診。14年前,田永吉博士畢業,帶著一腔熱血,來到了神經外科學排名亞洲第一的北京天壇醫院工作,選擇了小兒神經外科。

“如果把神經外科比作外科學中的皇冠,那小兒神經外科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小兒神經外科的要求之高,培養週期之長,使得兒童醫生永遠供不應求。

對於一個醫生的孩子而言,學醫似乎是順其自然的事,“如果要選專業,就要學別人不會的。”走上行醫道路,田永吉才知道想要觸摸皇冠上的明珠,需要漫長的攀登。

田永吉:“話療”大夫,“治腦更治心”

田永吉在出診。圖片由本人提供。

行醫腳踏實地,只為精益求精

神經外科需要接觸大量的開顱手術,而兒童的腦部非常特殊,所有手術都是在放大7到10倍的顯微鏡下完成,手術刀再微小的失誤,也有被“放大”的危險。剛入門時,為了提高雙手的穩定性,田永吉需要常常練習用筷子夾易拉罐裡的黃豆,而一切動作必須用鏡子完成,以充分模仿顯微鏡下的操作。

更多的“精確”還在手術刀之外。“神經外科在西方醫學體系中屬於比較年輕的學科,它本身仍在快速發展和革新中,所以,我們在行醫的同時,也有學習、科研和教學的任務,不斷了解最前沿的進展。”

田永吉每年參加神經外科手術近300臺,在臨床工作中對手術技術精益求精。由於他從事的是小兒神經外科工作,急診病人多,手術精細度高,手術時間長,七八個小時的手術,24小時的值班再接上一整天的門診,在醫院連續呆上36小時,這些對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2004年進入醫院,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到副主任醫師,田永吉一點點積累臨床經驗,於2015年晉升為天壇醫院最年輕的主任醫師。除了臨床經驗,他在休息時,也時刻關注最新文獻,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研。“我們醫院60多歲的老專家還在學習,我們年輕人,就更不能停滯不前了。”他說,只有像“醫學大牛”那樣掌握最前沿的醫學知識和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最大程度地解決好患者的問題,消除對方的顧慮、懷疑和不信任。

在被問及一個醫生的職業追求是什麼時,田永吉內心的準則和自我要求永遠只是四個字——大醫精誠。他努力追求精湛的醫術,“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他一直致力於兒童腦腫瘤的精準治療,率先在國內開展“兒童腦腫瘤MDT”(多學科協作診療)門診,為兒童腦腫瘤患者提供全治療週期的醫療支持。在臨床研究中,他帶領團隊聚焦兒童視路膠質瘤,所在國內最先提出“瘤內部分切除加術後放療”的治療策略,現在田永吉帶領學生正在進行一項前瞻性研究,希望在控制腫瘤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優化治療策略,爭取最大限度地保護患兒的視力和內分泌功能,從而提高患兒術後的生活質量。

截至目前,他主持國家級及部級課題3項,作為骨幹參與3項,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20餘篇,參編、參譯專業著作4部。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小兒學組專家委員,國內外多家雜誌的編委及審稿專家,先後入選北京市醫管局首批“青苗計劃”、北京市衛計委“215學科骨幹人才”、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計劃”進行重點培養。

見識人間冷暖,更知道阻且長

除了精湛的醫術,田永吉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最重要的是高尚的修養——“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作為小兒神經外科醫生,他在臨床工作中每天接觸大量的腦腫瘤及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患兒,並時時目睹疾病給患兒和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及精神負擔。

田永吉:“話療”大夫,“治腦更治心”

田永吉正在手術中。圖片由本人提供。

除了精湛的醫術,田永吉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最重要的是高尚的修養——“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作為小兒神經外科醫生,他在臨床工作中每天接觸大量的腦腫瘤及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患兒,並時時目睹疾病給患兒和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及精神負擔。

2005年的冬天,馬上要大學畢業的江蘇高郵男孩浩浩(化名)被查出腦室內腫瘤。男孩的父親靠在路邊修自行車為生,母親是一位殘疾人,作為獨生子,家庭的希望都寄託在浩浩身上。

浩浩的手術很成功,當全家都在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時,情況卻急轉直下。田永吉提請全科專家討論,在做完核磁共振後,他們發現腫瘤已經在全腦擴散,從一個醫生的角度來看,雖然無奈,但基本上是沒有希望了。

終於要大學畢業,終於可以用工作改善家庭環境的浩浩,還是沒能抵擋住腫瘤擴散的威脅。“浩浩臨昏迷之前跟我說,他說田醫生,上天怎麼這麼不公平?”醫者仁心,但是面對擴散的腫瘤,田永吉卻也無能為力。

最後,浩浩被父親找來的救護車接回了家。上車之前,這個50歲的男人轉身緊緊地擁抱了田永吉,無言。“我只記得,當時看到他們離開的車時,眼淚就掉下來了。”

因為職業的特殊性,田永吉經歷了太多的生死離別,看過太多的人間冷暖,而作為一個醫生,他能做的就是給患者最好的治療。

田永吉也認識到,很多時候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痛苦,不僅限於手術室內,對於兒童腦腫瘤這一交錯著生命與死亡的領域,和手術一樣重要的是“話療”。“我需要跟病人的家屬說清楚,手術這關過後,術後會出現哪些問題,會有哪些應對措施。類似的談話,其實在病人進手術室前,也要做一次。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說要重視跟病人、家屬交流,但那時總覺得很空洞,幹了這行十多年後,我才越來越覺得這跟手術本身一樣重要。”

田永吉說,很多患者和家屬千里迢迢趕來北京,人生地不熟,他們坐在病房內,滿眼都是不安和不確定,每當這時,他都會覺得醫生能做的工作不只是在手術室內。“我會用最平靜的語氣和家屬說話,心安,是他們最需要的。”

深入溝通,換位思考,不僅是田永吉和病患相處的準則,在他看來,更是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為患者創造儘可能良好的就醫環境和就醫體驗,以換得患者及家屬對醫療工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為醫改儘自己綿薄之力的實踐。

熱心公益科普,“治腦更治心”

2016年底,田永吉醫生入選中組部及共青團中央第17批“博士服務團”,告別了家裡1歲的幼子,被派駐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掛職鍛鍊,深入基層進行醫療扶貧。

在雲南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先後走訪了20餘家基層醫院,尤其是在普洱市西盟縣班姆村,一個年僅19歲的姑娘,因為診斷延遲,顱內腫瘤已經碩大,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時機,這件事情使他久久不能平靜,他感覺到自己在雲南工作一年,能夠幫助的患者畢竟有限,為了更好地幫助基層醫院的醫生和兒童,田永吉和團友一起發起成立“北京新陽光--雲南兒童腦腫瘤公益專項基金”,致力於對雲南省小兒神經外科醫師的技術幫扶及腦瘤兒童患者的救助,醫療精準幫扶,輸血和造血並重。

愛心是一切公益的起源,無論是“天津港爆炸”的首批救援,還是去基層的醫療扶貧,田永吉想要做的,只是治病救人。

從不敢懈怠,時時要努力,一直求進步——這是田永吉作為一名“治腦更治心”的小兒神經外科醫生,要求自己履行的青春諾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