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时隔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冠军,与前两次不同,进入到20世纪的中国,当我们的理想和仰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太需要这枚沉甸甸的金牌,中国需要中国女排的精神,更是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

郎平对女排精神的解释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不是一两场比赛胜利的快感,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奖杯的荣耀,而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并且不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褪色,反而愈加可贵闪烁。感谢郎平,感谢这支永不退缩,不轻易放弃的中国女排。当我们看到小组赛中国队打的不尽如人意时,郎平麾下的中国女排并未放弃,而是磕磕绊绊地最后拿到了冠军,应了那句古话:“置之死地而后生”,郎平的水平在于她研究对手研究的极为透彻,更重要的是去积极地调动球员的团队精神。

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全民接受,被全世界认可,这个过程,是从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那个年代,,国内物质水平不发达,但精神层面并不空虚,郎平、陈招娣、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陈亚琼、杨希等等,这些女排队员们的名字,一直记得,并且时常提起。更让国人服的是中国女排总能在陷入低谷后回归正途而崛起,用实力和汗水延续神话,在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和开放精神。目前的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后,但是在国际大赛中影响力最大的项目——“三大球”始终是国人的“痛点”,尤其是近几届奥运会,男排男足缺席、男篮女篮连败,女足差强人意。唯独女排,总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屹立不倒让国人心潮澎湃。

有一种奇迹叫中国女排,在这个网络化、娱乐化充斥的时代,理想仰淡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女排精神的归来,“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就像这届

里约奥运会,我们的很多突破项目其实都是运动员坚持的结果,不仅对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国家,需要这种精神。中国乒乓球队后来称霸乒坛很多年,成绩远比女排出色,但是人们更怀念还是女排。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

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遥想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惨败,从此进入低谷。郎平退役后就去美国学习体育管理,这让那些选择当官的队友们不解;当初她去意大利打职业比赛,被人讽刺为“为钱打球”;她率领美国队在2008年

奥运会上击败中国,也引发了国人一些谩骂。郎平是真正把排球视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排球就是目的,而不是一个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诚然,郎平是“举国体制”培养的花朵,但是最终却挣脱了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宿命,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当然,还得提提巴西男足也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两年前被德国7比1击败后,巴西足球开始走入低谷。那场惨败后,五星桑巴先后在两届美洲杯中早早蒙羞出局,就连俄罗斯世界杯决赛圈资格也岌岌可危。就在心灰意冷的边缘,里约奥运会决赛,将一缕阳光射向了坟墓。可最终巴西队点球战胜宿敌德国队,首次将奥运会男足比赛的金牌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我们知道,在竞技体育里,厄运是一个轮回。从哪里跌倒,就一定会从哪里站起来,尤其是三大球,足球和排球,只要让人看到希望,一切都会过去。 中国可以说是体育大国了,但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在两大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田径和游泳两个人类运动最基本的竞技项目上争取有所进一步突破,其次就是在世人关注的“三大球”项目。本届

里约奥运,田径和游泳有了不断的突破,问题在于如何稳定优势,并在以后不断扩大。像“女排精神”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种“郎平精神”和“郎平道路”。这才是中国体育应该总结的。也许等到其它大球项目也像女排那样,当然成绩不过多要求,只要打出“女排精神”那样,国人就很满意了!努力加!中国三大球!

韩乔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