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首诗见证大唐的一代“诗豪”,纵然李杜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古人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个道理运用在古代的文学艺术领域再适合不过了,在唐代289年的统治时间里,在文坛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王翰、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他们共同创造了大唐这个光彩夺目的诗歌艺术殿堂。这其中或有的诗人自带明星光环,如李白,也有的诗人仅仅凭借一两首诗歌就流传后世,如刘希夷、张若虚、张继等。

大唐的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也是公平的,一个诗人或许做不了高官,可是他如果写出了好诗照样会得到属于他的夸奖。如早年还是一介布衣的白居易前去拜谒顾况,呈上自己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看到诗稿上的“白居易”后,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带看完后,马上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又如贾岛和韩愈的“推敲”,后来被传为佳话,这些都可以看出唐代文化的特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一起登进士第,做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最终因为宦官等保守势力的阻遏而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后期和白居易有唱和诗往来,白居易还称之为“诗豪”,在我看来,刘禹锡的这个称号实在是当之无愧。一生多次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留下了诗人刘禹锡的身影。

这几首诗见证大唐的一代“诗豪”,纵然李杜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因为不满奸臣得势,在去游玄都观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讽刺群小,认为群小都是自己被贬谪之后才得势的: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几首诗见证大唐的一代“诗豪”,纵然李杜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写了这首诗后,又得罪了政敌,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往连州(今属广东),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因为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和州县官一看刘禹锡是被贬至此地,所以也刻意为难刘禹锡,把刘安排在江边居住,只有三间小房子,刘禹锡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那位地方官见没有称心如意,决定再次刁难刘禹锡,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而且在一条河边,刘禹锡看着河边的柳色,仍旧过得安闲,还写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县官看见刘禹锡依旧悠然自乐,又一次为难他,把刘居住的地方调换到城中,而且屋子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而已。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刘禹锡就这样被一次次地为难,房屋面积一次比一次小。但是那位官员没有想到的是刘禹锡天生的刚毅豪放的性情,在这个小屋里,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几首诗见证大唐的一代“诗豪”,纵然李杜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刘禹锡又写下了一篇佳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太和(又作大和)二年,刘禹锡会朝任职,三月,刘禹锡再一次去游玄都观,想到曾经的那些奸臣小人都已经一败涂地,于是又写了《再游玄都观》一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几首诗见证大唐的一代“诗豪”,纵然李杜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最后两句尤其能够展现刘禹锡的刚毅旷达性格特点,那些曾经得势的小人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以前的那个刘郎(即诗人自己)又来游玄都观了,豪放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一般人遭遇这么多贬谪,哪里还敢嘲笑那些奸臣小人,可是刘禹锡敢,因为他是“诗豪”,一个“诗豪”的自我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