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心电图真的是一项“伟大”的检查,看似平平无奇,但既可为常见病提供诊治线索,又能为急危重症提供预警,而且简单无创,方便反复检查。在心电图的预警当中,有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和室颤等,但最深入人心的“惊悚心电图”还是ST段抬高。

面对明确的ST段抬高心电图,到底是缺血还是非缺血,到底是心肌梗死还是非心肌梗死,到底是否要急诊PCI……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当事者身处其中,就好像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势必觉得紧张和畏惧。但如此反复历练过后,必然能使得自己临危不乱,面对心内科的急危重症,也能泰然自若,打理得井然有序。下面,就带领大家来一次探究ST段抬高背后秘密的旅程。

ST段抬高,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

30岁青年男性,因气短6个月就诊。气短于休息和活动时均有发生,活动时更为明显,不伴有胸痛,无夜间睡眠憋醒。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史,无心脏病及猝死家族史,曾吸烟10年,已戒烟1年。

就诊后查心电图如图1,为窦性心律,心率50~60 bpm,II、III、aVF、V5、V6导联Q波形成伴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形态为弓背向下,I导联T波低平,aVL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ST段抬高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下一步该如何治疗?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1 患者就诊时心电图

如果这是一个老年男性,又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可能我们便无需多想,直接准备冠脉造影了。但该患者才30岁,除了曾经吸烟,没有常见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没有早发冠心病的家族史,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确实存在可疑之处。

先来看一个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图2),II、III、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且为弓背向上,I、aVL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对比图1和图2,发现图1中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不是弓背向上的,aVL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但V5、V6导联R波减小、ST段轻度抬高;除了上述ST段差异之外,图1中V1-V3导联R波和S波明显增高。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2 典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

看来,图1的ST段抬高,还是有很多不支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的地方。况且,患者年轻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没有胸痛症状,更加对急性心肌梗死产生了质疑。

通过基本的除极过程找到突破

如果不是急性心肌梗死,那么还能是什么呢?难道是急性心包炎?但急性心包炎虽然为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但除了aVR导联之外,其余导联均可出现ST段抬高(图3)。仔细对比,图1显然也不符合急性心包炎的特征,且患者无前驱感染等诱因,无胸痛症状,也进一步除外了急性心包炎的诊断。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3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表现,可见多导联ST段弓背向下抬高

没有头绪之时,我们有必要从基本的除极过程了解一下有没有可突破的地方。心脏除极过程,可以大致由以下几个向量代表(图4):指向右上的间隔向量,指向左下的心室除极向量(左右室除极的累加,左室占主导)和基底部的除极向量(包括左室侧壁和间隔)。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4 心脏除极过程中的大致向量方向

而在间隔除极的过程中,由于其向量方向指向右上,会在左室侧壁和下壁导联记录到一个小的q波(图5)。图1和图5相比,很显然,间隔向量得到了极度的加强,从而导致了下壁导联明显的Q波和ST段抬高,其过程如图6所示。间隔向量相比左室侧壁和基底部向量的绝对优势,导致了深Q波,同时使得复极开始时,R波也未能降至等电位线,导致了ST段的抬高。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5 心脏正常除极过程中,会在下壁(II、aVF)和侧壁导联(I、aVL、V5、V6)记录到小的q波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6 间隔向量过度增强,导致了下壁导联Q波形成和ST段抬高,A、B代表间隔正常时的心室除极过程和心电图表现,C、D代表间隔向量明显增强时的心室除极过程和心电图表现

心脏MRI发现ST段抬高的原因

心电图上反应的是间隔向量的明显增强,在其背后,最常见的原因是间隔的异常肥厚,推测了这么多,是否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呢?

完善心脏MRI后发现,前室间隔明显肥厚达23mm(图7黄色箭头),该区域正好对应心电图的V2、V3导联,这也解释了图1患者心电图V2、V3导联相比其他导联明显的高R波,同时回顾去看图1,II、aVF导联QRS波出现切迹,不除外与间隔部心肌肥厚导致的除极延迟相关。

如此ST段,该何去何从?

图7 患者心脏MRI发现前室间隔明显肥厚达23mm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对每一个ST段抬高的患者,首先去想这些少见的原因。足够的把握除外ACS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才能安心坐下来谈经论道、钻研学术。当种种鉴别诊断未能明确ST段抬高的原因,我们能反应出还有这样一种可能,便已足够!

参考文献:

[1] Khalid Bakr, Julia Grapsa, Antonio Sorgente. Abnormal ECG findings in a young patient with unexplained shortness of breath: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 Circulation. 2018; 138: 1060-1062.

[2] Authors/Task Force members. 2014 ESC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 2014; 35: 2733-277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