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这样给孩子读书,我忍不了

我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

所以,当这位妈妈牵着小男孩儿的手坐在我的右手边时,我立即送了一套绘本给她们。哦,我并不是一个多么大方的人,但是小读客寄了两套给我,我乐意分享给同样需要阅读的孩子。

不过,这套《这是什么呀》,毕竟是以天气现象为主题的科学绘本,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这个四岁小男孩儿的兴趣。

他的兴趣,在妈妈为他带在身边的另一本书——《动画中国》。

这是令人欣慰的。

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注意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尽管在认识和操作上仍然是有误区的,至少会带一本书在旅途中,或者在手机里下载一些故事。

那本《动画中国》,让我皱了皱眉。

不过,我告诉自己,“好为人师”是一个毛病。何况这是在高铁上,我们是陌生人。

这位妈妈开始给孩子读书。

显然,孩子特别喜欢《黑猫警长》。尤其是当妈妈读到“那只搬仓鼠被黑猫警长打掉了一只耳朵”时,他兴奋地哈哈大笑。这是一个多么机灵多么活跃的孩子……

妈妈的声音很温柔,对孩子也非常耐心。

可是,我再一次感到内心深处有股东西在涌动。

对,这种感觉就是“如鲠在喉”。

我的习惯,一向是在高铁上也要敲点什么的。

可是,此时,我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写了千把字就放弃了。

当我合上电脑时,那位妈妈趁着儿子在吃东西,问我:“你是做什么的呢?难道,是卖书的?”

哈,也许她以为我送书给她们,是出于推广的需要。

我摇摇头。

“我倒是有几句别的话要给你讲,”我瞥了一眼那本《动画中国》,“你是一个对孩子很上心的妈妈,也许我可以在你给孩子选书、读书方面提点建议。”

她有点意外。

“首先是选书,你的孩子这时候的最佳读物是绘本,实际上是以读图为主的。这本书呢,文字量太大,而图呢,只是动画片的截图。说实话,这样的书,是瞄准我们这些父母的童年记忆,但未必适合今天的孩子,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

“就故事内容来讲呢,我认为我们给孩子传递的,更应该是接纳、包容、欣赏、美,而不是说教,更不是仇恨。你看,像《大卫,不可以》。大卫是那么调皮的一个小孩子,把家里折腾得天翻地覆,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得到的是拥抱,是‘我爱你’,这是在给孩子暖暖的安全感。”

“还有,这本书是注音版的。这同样是一个误区。别说四岁的孩子看这样的注音有没有意义了,就是孩子真的到了小学低年级,注音版也不过是对家长的一个安慰而已。关于这一点,童书妈妈三川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予以论证,相当透彻,建议你搜索一下。我记得题目是《我为什么反对注音读物》。在这儿呢,我只请你回忆一下,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是去查字典看看它怎么念呢,还是跳过去只管读下去?”

“陪孩子读书呢,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互动,你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看懂了没,还能启发孩子动脑筋,培养表达能力等等。实际上呢?同样打一个比方,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有个人在你耳朵边不停地问问题,等你看完了电影,他还要求你必须写篇观后感,不得少于八百字,你的感受如何?读书,尤其是儿童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就是享受故事本身,让自己的心灵去受触动。而不断地被问问题,这种愉悦感就会遭到影响甚至破坏。长此以往,他未必会喜欢读更多的书了。”

我终于说完了。

而这位妈妈好半天也没说一个字。

直到小男孩儿忽然开始背诵起来:“3可以分成1和2,4可以分成2和2……”

我决定趁热打铁,补上一刀。

“看得出来,你的孩子非常聪明。不过,如果过早开发,也就是让他在这个年龄接受了他理解不了的知识,可能适得其反。就像数学吧,学龄前的孩子,是以感知为主的,不妨买一本《阶梯数学》,让孩子数数、贴纸、连线、读故事,而不是背诵和计算。就算是到上小学的时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尽可能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到时候你可以买王志江校长的《玩游戏,学数学》,或有启发。”

唉,还是“好为人师”了……

这位妈妈终于缓过神来,对我表示感谢。

我注意到,她没有把我推荐的书动手记下来。

就要到站了。

我起身取箱子,她也开始收拾东西。

我想了想,摸出手机。

“很冒昧,但是我还是想把这个线上课程推荐给你,你试听一下吧。希望对你有用。”

我向她出示的,是“讲给家长的儿童读写启蒙课”。

她连忙扫描识别。

告别之后,我拉起箱子,下车去。

我不知道我的一席话,她能听进去多少,我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听我的课会不会真的改变。

至少,我说了,我做了。

忍不住啊,忍不住想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

2018年10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