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新中式風格是當今中國最流行的裝修風格之一,它是具有中國傳統風格文化意義的家居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演繹,是傳承傳統中式風格的精髓,通過與現代潮流的對話碰撞而產生的創新,既有現代家居的舒適,也兼具傳統家居的韻味,深受當代中國人所喜愛。

新中式風格的發展歷程

傳統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北京故宮一角

要了解新中式風格,就要先明白何為中式風格。中式風格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及室內設計風格,它根植於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裡,代表著中國人的意趣審美、處事哲學,它含蓄、典雅,講究天人合一的和諧。中式風格的巔峰,一是明清古典傳統傢俱,二是中式園林建築。

中式風格的裝飾材料主要以木材為主,注重雕刻,造型講究對稱,色彩講究對比,精雕細琢,瑰麗奇巧,十分華美。中式風格的特點是對稱、簡約、樸素、格調雅緻、文化內涵豐富。中式風格家居莊重優雅,體現了主人高雅的審美情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衝擊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青島基督教堂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迫打開,中國境內“租界”林立,西方的建築開始傳入中國。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進行“反傳統”鬥爭,被認為是等級森嚴、帶有一定封建色彩的中式建築受到了一定的衝擊。

這個時期的建築正處於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是中國建築發展史上一個急劇變化的階段,中式風格一度被遮蓋光芒。

復興

20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復甦,國學的興起,中國人在歐美文化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里,自然的產生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在核心元素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在建築與室內設計行業的表現,便是中式風格開始復興。

此時的中式風格,實際上是對明清中式風格的傳承與發展,講究古色古香的傳統韻味,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中式風格不再等於古老死板,而是親切的、自然的,內涵豐富的,這是新中式風格的開端。因為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傳統民居大規模被樓房取代,因此,新中式風格更側重於室內設計風格。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演變

近些年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忱以及對現代品質生活的不斷追求,促使新中式風格有了兼具速度與內質的高效發展。新中式風格繼承了明清家居理念的精華,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提煉並加以豐富,與現代材質相結合,表達對清雅含蓄、端莊豐華的東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新中式風格通過現代審美來打造傳統家居,在色彩和材質上,有別於傳統的深色實木,變得更加的多元化。它在整體上有著現代家居的輕鬆明快和高品質,又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新中式風格的設計理念

以中式精神為根:新中式風格,實際上是中國傳統風格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演繹,即使它很現代,但骨子裡還是體現中式精神。如果把新中式風格比喻成一棵樹,那麼中式精神就是它的根,只有根壯,才能枝繁,才能葉茂。

一些新手設計師在設計新中式風格家居時,往往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不注重設計內涵上的中式精神,而是使用大量中式元素進行堆砌,設計出一種徒有中式外表,而沒有中式精神的四不像,“葉壯根細”,經不起推敲。

與現代生活接軌:新中式風格要與現代生活接軌,服務於嚮往舒適、品質生活的現代人。它不是為了中式而中式的凹造型,而是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現代的設計語言環境中來,使作品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還能體現出現代的進步性和新鮮感。

新中式風格要以目前消費者的市場需求與時代審美作為有力的設計思路創新點,通過設計來引導人們的生活與思考方式,使新中式風格的設計不僅是對古典的尊重,更強調為現代人服務,讓新中式有新的意義,也讓古典美有新的活力。

新中式風格的設計元素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上文中我們一直強調,新中式風格“不是傳統元素的堆砌”,它是用現代審美來打造中式韻味。設計師要對傳統元素充分理解,提煉出藝術審美中構造的成分,加以豐富,然後運用到新中式的設計思想中。設計元素來自中國傳統藝術,但形式、材質、造型等可以是現代的。

材料選擇:固裝以木材為主,可以使用實色漆來體現古色古香、淡雅別緻的一面,也可以使用透明清漆來體現木皮本身的紋理圖案。玻璃、瓷磚、大理石等材料也逐漸應用的多了起來。

軟裝的選擇可以使用帶有中式韻味的絲綢,也可以使用薄紗、皮具、織物等現代化的材質,符合整體的家居氛圍就好。

傢俱擺件:在傢俱方面,新中式風格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不管是傳統中式傢俱、還是新古典傢俱、現代傢俱,都可以根據整體設計來選擇。而擺件的選擇也很多,像是瓷器、陶藝、字畫、古董、盆景、屏風、博古架等,都是理想選擇。

新中式風格的家居和擺件,並不拘泥於一種風格,只要和整體設計相搭配,都可以運用,但切記不要太繁多。

新中式風格的設計欣賞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新中式裝修路該怎麼走?敬傳統還是求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