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多情湘江

湘江,想来想去用多情来形容她最合适不过了,湘江最早见诸文字是《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后有“南极巫峡,北极潇湘”之说,历代诗人也多用潇湘一词,诗化了的潇湘,更多的是相思、伤心,因此多情,曹雪芹著述《红楼梦》以潇湘妃子来形容林黛玉,也可谓是合适不过了,朋友说,寒秋下,湘江显得沉静,友人五人于中南大学觅得单车五辆,由岳麓山下出发,沿湘江大道,夹着湘江,披凛冽寒风驱车前行,长沙初秋的风,干冷带劲,肆无忌惮地在诺大的马路上延伸,此时的江面上白茫茫一片,湘江略显睡意,橘子洲隐于其中,透出一种朦胧美态,湘江大桥一直从江的这一边延伸到那一边,直达长沙城中心,隔岸高楼错落有致,楼不高,但也多,于初秋中矗立江畔,所谓望江大楼比比皆是,与橘子洲边的望江楼遥相对应,众人一路谈笑风生,自然免不了谈及毛泽东那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细细咀嚼,玩味诗词的意境,感觉有点不对,“大家说说,毛泽东当时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岳麓秋枫红遍,怎么会是湘江北去呢?不是南去呢?如果是北,那也应该是北来,怎么也不对,这跟地理方位不相符啊,是不是诗人搞错了,大伙听听,颇有道理,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难道真的是搞错了,想来伟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心里暗喜,及至湘江大桥,顺势而下橘子洲,望着朦胧而去的湘江和橘子洲,头脑闪现一个意念,”这湘江通往哪里?“”洞庭湖“中南友人回答,”洞庭湖?“”洞庭湖“哦,是不是这样,湘江的源头是洞庭湖,初秋是枯水期,支流的河水倒灌回洞庭湖,因此地理上是北去呢?”应该是这样,大家权且认为如此,大家庆幸,解决了毛泽东的"错误"对岸的喧哗并不能吸引我们,我们径直而下橘子洲,因一首沁园春,这个小洲闻名海内外,现在已经开辟为旅游区,众多的游客踏访这里,寻访伟人的足迹,他们矗立洲头,望着岳麓,口里念念有词,细细体味着伟人当时的情怀,行走小洲之上,放眼而去,没有漫山的红枫,没有百舸争流,只有湘江静静的流淌,不知道人们此时此刻会不会忆起当年一群少年泅水而过湘江的场景,有没有听到那“谁主沉浮”的质问,又或者有人于寒水不禁中流击水一番,我想湘江历来是安静的,春来秋去,有的只是曾经的一群风华少年在这片水土上激起波浪,多少年来激荡不息,但她却隐于安静,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我想,湘江承载了湖湘学子的旧梦,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朱镕基,他们的成名,离不开湘水的培育与寄托,多少年后,毛润之还想重游湘江,湘江北去,涓流不息,寒来暑往,今日之湘江,该以怎样的姿态养育潇湘人民呢?或许,正像某些人说的,当今湖南,迫切呼唤经济精英与商业巨贾,但我觉得,只要她保存着那种原情,这方水土,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