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本集我们开始出门旅行了,主题有三个:昭君与匈奴、盛乐与鲜卑、蒙古土默特部,这是呼和浩特历史上最著名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逐一了解。

第一站——昭君墓(上图)

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汉朝的公主出嫁给匈奴,胡汉和亲,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城南9公里处,来昭君墓参观,我们可以从几个不一样的方面看看: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1、昭君墓具体在哪里? (上图,昭君墓被称为青冢)

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没有100%明确的答案。

呼和浩特地区有几个传说中的昭君墓,但目前没有考古发掘能够证明哪个是,甚至昭君死后有没有厚葬或者下葬都有人怀疑。

如果用后世蒙古人的习俗,是没有墓葬的,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有下葬的习俗。

在敦煌发现的“王昭君变文”中记载,昭君去世后,按照匈奴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汉朝皇帝也派使者参加吊唁(酿酒五百瓮、杀羊十万只、百里内都是人、无处下脚)。

敦煌藏经洞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啊,连远在数千里外的昭君墓都是从敦煌文献中获得了证据。(我本人非常感激斯坦因把敦煌文献带到欧洲保存,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片灰烬)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2、现在的昭君墓从外形上看,是一个大土堆,这个大土堆高33米(不低了),是汉代的夯土堆砌而成的。汉代以后的历史都有记录。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青冢”诗和“通典”史书都有记载,位置也对。 清代,昭君的意义在于印证蒙古与大清、以及与中原文化的和亲、交融是历史由来已久的榜样。由于大清与蒙古的联姻国策,昭君墓是一个政治宣传的好窗口。(上图,昭君墓的昭君雕像)

清朝时期,昭君墓多有供奉,据记载清末时还有大量琉璃瓦、石碑、石虎、石马、方亭、佛画等物,民国和解放后都被恶人偷走了。 所以,这个昭君墓即使没有被考古发掘证实,但无疑是众多昭君墓中最确切的一处(还有人说这是汉代的烽火台,可能性不大,从汉代烽火台的布局看,这里没有必要建烽火台)

我的疑问:为什么不组织考古队伍,对这个大土堆进行挖掘?保留完整大土堆的意义,难道就是等到千百年以后,科技发展到可以保护古墓的条件下再进行发掘吗?

沧海桑田,也许千百年后,等来的还是那句话: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3、昭君墓现在也是博物馆了(上图),收集了一些汉代的出土文物,比如一些瓦当,上面写着“单于天降”“单于和亲”“长乐未央”这些文字,参观一下可以了解一些汉代的匈奴历史。

顺着台阶爬到墓顶,有一个凉亭,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俯瞰呼和浩特的市区,也可以俯瞰周边一望无际的广大农田,这里是土默川平原的的典型农耕地带。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4、胡汉和亲

我看历史,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和成因。比如某个游牧民族,从哪里来?是什么人种?说什么语言?文字?兴衰的原因?

第二:拓展研究对后世、现世的影响。比如民族融合、混血、语言、习俗、国家的形成、疆域界限、国际关系等等

至于那些帝王史,都是千遍一律的讲诉如何争王位、如何争宠、如何得利、如何保身等等,我没有兴趣。

胡汉和亲,是可以拓展研究的一个历史现象,无论是成因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展开叙述。

现在的人们,对和亲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中国官方的观点:和亲,是中原王朝为了民族团结、为了和平、为了百姓免于战争而做出的主动的、重大的牺牲。和亲的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为游牧民带去先进的思想、文化、科技、医药、生产工具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是现在的一些翻弄历史吸引眼球的人(当然还包括很多民族主义者)的观点:和亲,完全是中原王朝在军事上被游牧帝国打击的无力招架,而采取的一种屈辱的投降行为(还伴随着大量的赔款和贡奉)。和亲的公主在游牧帝国大部分没有好的下场,是被当做低等的人来看待的。

我再次重申一下我的感慨: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不太透明的地带,我们看到的历史经常是为了某种结论而写的历史。比如和亲,出于什么目的,想要达成什么结论和效果,就写什么观点。

我不想争论,只想尽自己的所知,客观的看待。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客观的和亲是这样的:

一、 起因:汉匈战争(汉匈战争的起因是纯粹的地盘、人口、物资的争夺,不是什么反侵略、正义战争、解放战争)

西汉初年,刘邦刚统一中国,本来就疲惫不堪了,应该好好休息。但是灭了大秦和项羽的余威,让刘邦的胆子空前肥大。对于匈奴这点点兵马的骚扰,哪能忍气吞声。

于是,刘邦御驾亲征,被匈奴干的半死,围困在大同附近的白登山。 (上图,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一带,现状)

当时那个年代匈奴各部落统一,实力强大,这确实是史实。

而且匈奴使用的是游牧民族的百胜法宝战术——诱敌深入、包围设伏,此战术熟练应用在后来的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看过狼图腾吧?狼群把硕大的羊群困在低洼的雪地里,就是这么回事)

刘邦他老婆吕后(也是西北游牧民族的后代)花了大价钱让匈奴退兵,当时和匈奴议和的四项主要条款正是:

1、汉每年向匈奴提供丝绸、粮食、酒

2、汉嫁公主给单于

3、汉匈是平等的国家

4、长城是两国官方的边界 (后期增加:开放两国贸易)

这些条款,比起后世大宋、大清国的对外条约,那是非常合理非常实惠的了。

匈奴不要银子不要金子,他们索要各种丝绸、粮食、酒的目的是:

“为了赏赐新近征服的部落,让他们明白:只有在帝国统一征服的框架之下,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一团散沙的部落是没有前途的”。 (非常牛的意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上图,这是中国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图中,明确的绘出了大汉与周边政权的边界。

注意:我们的地图集里给出的粗紫色带虚线的图例注释是:政权部族界(费尽脑汁想出来的名词啊)。而史书里记载的汉匈条约明确是两个平等的国家,而且是以长城为界。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上图,东西走向的政权部族界,刚好和秦汉长城重叠,这完全说明了问题。

(西河郡下方的黄褐色长城标记,那是明长城,是地图上的现代参照物)

历史就是这样,当你含糊其辞的表述之后,引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争议。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二、大汉帝国的外交政策

刘邦之后的几任皇帝和当时的官员决策层,曾经为了对匈奴的政策展开了很多次的辩论,形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与其给那么多东西又遭受了屈辱,不如去打仗;

一派认为打仗更不划算,花了那么多钱、牺牲那么多人去打仗,实在不如给点钱划算,至于和亲,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派间谍潜伏。

(这和现在的欧美国家战争态度和国内争议基本一样)

西汉头几个皇帝还是非常有水平的,文景之治嘛,于是最后制定了和亲的政策:用公主和钱财换取和平、腐化敌人;同时积累国力,蓄势待发打击敌人。

我们看看大汉帝国的对外“五饵”战略,这就是和亲的本质:

1、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

2、赐之盛食真味以坏其口

3、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

4、赐之高堂府库奴婢以坏其腹

5、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说句实在话,这个和平演变的外交政策非常高明。我不得不佩服大汉帝国——能文能武、能屈能伸、民主公正、客观合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三、汉匈和亲与战争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大汉公主和亲匈奴,换取了和平年代。

汉武帝的时候,匈奴也腐化了,大汉也强大了,于是几次大规模的对匈战争(前133、前121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大汉国还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国家共同打击匈奴,同时开始对西域进行都护府的征服、管辖、控制,并且经营着丝绸之路(主要是收关税)。

要不是说大汉帝国牛呢,当时制定对西域的政策时候,又出现了两派争论不休的局面:

一派认为花那么多钱去开发西域,还要牺牲大好男儿去征战戍边,实在太可惜了,大汉国物产丰富,咱又不需要胡人那些吃喝玩意儿;

一派高瞻远瞩,认为经略西域除了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可以打通东西方交流的道路,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牛不牛?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还好有个汉武帝,还好那个时候儒家文化还没有彻底的封建了中国

接下来的将近一百年里,汉匈保持着敌对和战争的关系,

到了公元前4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四、反向和亲

这时候的匈奴,受到了大汉帝国“五饵”战略的成功侵蚀,终于开始争权夺利、分裂内斗了。匈奴分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南匈奴和北匈奴各有一个单于(皇帝)。

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想来想去,一看不行啊,形势很严峻:南边是大汉国、北边是北匈奴(已成仇敌)、东边还有鲜卑部落敌视、西边的西域国家也是大汉的附庸。进过简单的计算,他马上就想清楚了:和大汉帝国一伙儿,最划算。

于是,南匈奴单于在公元前49年开始,三次到大汉求亲。这回不是趾高气扬的来了,是以女婿的身份来拜求老丈人赐婚了。

汉元帝不算糊涂,找个宫女嫁到南匈奴,扶持南匈奴和北匈奴往死里干,这非常符合大汉帝国的利益啊。

于是,宫女王蔷,也就是王昭君出塞了。

在大汉的扶持下,南匈奴有吃有穿有武器,一下子顶住了北匈奴的攻势,双方进入僵持阶段。大汉和匈奴也迎来了60年的和平时期。

小结:客观的和亲应该是这样的:

中原王朝和游牧帝国,都有强盛与衰弱的时代。

和亲,就是衰弱的一方向强大的一方认怂的一种方式:打不过就给钱给女人呗。

这在国际关系学中,是一种常见的双边战略:联合,结盟。

大家应该客观的看待和亲,不应该有偏颇的视角。(上图,单于和亲的瓦当)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五、和亲对后世的影响(上图,单于天降瓦当)

我再次重申:和亲,就是国际战争关系、双边战略的一个策略,不是扶贫济困、团结友好的象征。

后世的两晋16国和北魏时代,国际多边战略关系的主打歌从和亲变成了通婚联姻。因为当时的匈奴、鲜卑、汉人等各个地方军阀实力接近,互相依靠通过嫁娶联姻,求得结盟或增加实力。

到了大唐就又不一样了,隋唐结束了军阀割据,统一了中国,以正统大国自居,当然不能和周边的胡人联姻了。

但是大唐又面临着四面强敌的国际环境——北突厥、西吐蕃、南大理、东契丹高丽,遥远的西域还有阿拉伯帝国和多个游牧部落。大唐虽强,面对八方神圣,打起仗来也喘的厉害。

于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还有很多公主出嫁到了遥远的吐蕃和西域,和亲,是大唐国际关系的一种战略,多方势力互有攻守,长期势均力敌。

到了北宋、大辽、西夏时代,胡汉和亲是没有了,因为大宋太弱了。大辽和西夏的联姻是不少,双方互嫁公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候,也多次联姻周边部落。尤其是当时和占据阴山的突厥后代汪古部落的联姻,使成吉思汗实力大增,最后打败了乃蛮和克烈部,统一了蒙古高原。

后金、大清和蒙古的联姻就更多了。双方互相娶老婆,联姻了300年,直到民国时代,蒙古王公依然会娶大清王室的女儿(川岛芳子知道不?那就是大清王室女,她老公就是东北蒙古贵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小小一段历史,各位尊敬的读者是不是感觉有些烧脑?哎,我还有不少的历史发现,留待以后慢慢讲吧。

离开昭君墓,我们稍微放松一下,到附近大黑河边钓钓鱼吧。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大黑河就是我前面讲过的黄河支流,从阴山东北发源往西南,流经呼和浩特,注入黄河。

大黑河大部分的河段是涓涓细流,为啥这里这么大的水域呢? 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建设开发啊。

搞房地产修路盖房不要沙子吗?哪搞?去河里挖!

于是,你看,河道这么宽了,河水积聚下来,竟然成了一片小湿地。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有水有草就有鱼,好多人来这里钓鱼,还有游泳的,都是野的。 哎,难得城市附近有这么丁点自然环境啊,水里面还有水鸟呢,野鸭、雁、鸥。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80年代以前,呼和浩特市区和周边有三四条河流穿过,夏天下雨后,河水清澈,有鱼有吓,很多人去游泳。

现在,除了大黑河,都干涸了。

不要只怨老天不下雨,内陆地区的地下水被抽取后,地表水加快渗入,才是河流干涸的主因。(想想建国几十年,呼和浩特人口多了至少两百万)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看完昭君墓和大黑河,往南不远就出了呼和浩特市区,进入市属的一个县——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县是一个20万人口的小县城,得名于清朝时期,有20户人家,蒙语就叫和林格尔(20家)。

和林格尔地形分两部分,西北大部分是土默特平原(清中期以前大部分时候是草原),东南是山地,接壤山西,以长城为界。

呼和浩特的历史中,大部分的城址和郡县都在和林格尔。

秦时云中郡、西汉定襄郡,北魏最不得了,是国都盛乐。

唐朝是云中都护府和单于大都护府,辽代是振武镇,大元时是红城屯田所,北元后废弃成为蒙古部落游牧区。

清雍正时期设和林格尔通判厅,后改县至今。境内有四座古城遗址和一个大型汉代墓葬。

可以看出,和林格尔在秦汉时曾经短暂作为农业开发区,但大部分时候是匈奴,以及后来隋唐时期的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的游牧地,直到清末开始农业开发至今。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现在的和林格尔,经济发展情况还可以,是蒙牛的工业园总部所在地(盛乐园区)。近期有云计算中心在建,优势就是土地广大。

上图,蒙牛总部,可以参观,工业旅游的一部分。

中国乳都欢迎您,哈哈。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这是和林格尔县著名的旅游景点——百亭园,目前大量种植花卉,对于气候干旱、缺少花卉植物的内蒙古人来说,也算是比较稀罕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对于南方朋友来说,这些花草树木实在是很一般很一般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修了百十来个亭子,也是旅游规划的创意,算是主题公园吧,哎,此地实无其他噱头而。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不管怎样,看到鲜花盛开,我们就很快乐、很美丽。

简单质朴的心态,挺好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言归正传,我们到了正点地方——盛乐博物馆(上图,半地下式的墓穴直接改建的)

盛乐或称盛乐古城,是拓跋鲜卑建的都城,位置在和林格尔县城北部的叫土城子(百姓叫法)的地方。内蒙古有很多地名叫土城子、古城子、黑城子等等,都是古代的古城遗址。

拓跋鲜卑在此建立代国和魏国,前后历时300年。

盛乐,隋朝成了供投降的突厥居住的大利城,唐是单于大都护府,辽是振武镇,盛乐城延续使用了1000多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具历史色彩的地方。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鲜卑人,也是蒙古国公认的蒙古人的正宗祖先之一。公元156年,名叫檀石槐巴特尔(中国史书叫檀石槐,巴特尔是蒙语英雄的意思,应该是后人给加的尊称)就建立了第一个鲜卑草原国家。此人是蒙古国评选的最有影响力的蒙古人第三名,第一是成吉思汗,第二是匈奴的冒顿单于(前面围困刘邦的那位)。

檀石槐少时有勇有谋,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东汉末在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商都县建立了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突厥祖先),东方击退夫余(朝鲜祖先),西方进击乌孙(哈萨克白人祖先),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东西达1.4万余里,南北达7000余里。

公元258年的三国时期,拓跋鲜卑大酋长拓跋力微在盛乐建立了部落联盟,后来被尊为拓跋鲜卑帝国的始祖,此人活了104岁,非常神奇。

公元315年的西晋时期,拓跋绮卢正式在盛乐建立代国(以晋国封其的代王为国号)(上图塑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公元386年,拓跋珪(上图塑像)在盛乐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公元396年,拓跋珪正式称皇帝,鲜卑帝国建立。

拓跋鲜卑人能够统一中国北方,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经过了200多年,十几代人前赴后继得来的. 在盛乐的历史上,有15位拓跋首领在此即位。

后来北魏陆续迁都平城(大同)、洛阳。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这是在入主中原之前的鲜卑帝国——雄踞北方的草原游牧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是匈奴之后的草原霸主。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北魏逐步南迁,征服,击败了匈奴,羯人,氐人,羌人,汉人和其他鲜卑国家,最后终于结束了16国时期,长达135年纷争的历史,统一了中国北方。

他们从盛乐迁到大同,后来在孝文帝时代,迁都洛阳,成为彻底汉化的中原王朝,鲜卑人,大部分日后也逐渐融入到汉人当中。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当地出土的大量钱币表明,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和林格尔都有汉人和游牧民生活。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陶器虽然不值钱,但是历史价值还是很大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鲜卑人和匈奴、契丹、蒙古是前后传承的同族不同部落 的人

内蒙古满洲里考古发现,鲜卑的墓葬从公元前900年到东汉时期,持续了1000年的时间。

上图:内蒙古额尔古纳出土壁画 北魏 室韦马

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人最后融入到了中原汉人当中,留守森林和草原的鲜卑人如今叫做:锡伯族和鄂伦春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这个图表很清晰

鲜卑人在三国后期,趁着北匈奴西迁中亚、南匈奴内附中原的大好时机,从大兴安岭南迁,逐步分三支,陆续登陆两晋16国时代:

东部的慕容鲜卑,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先祖,建立了四个燕国。

东部鲜卑的另外一支宇文鲜卑,长期蛰伏在北魏和东魏政府部门,最后终于找机会篡位建立了北周。宇文化及和宇文成都大家都以为是隋朝的大臣和大将吗?殊不知,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才是宇文家的大臣呢。

西部鲜卑里,乞伏鲜卑和秃发鲜卑在甘肃建立了西秦和南凉。

北部鲜卑就是拓跋鲜卑。拓跋鲜卑首领两兄弟吵架,一个率部西迁青海,建立了吐谷浑国,存在的时间居然有241年,是所有鲜卑国家中最长的。

北部拓跋鲜卑的留守兄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现存的盛乐古城遗址看不到什么明显的建筑,只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半地下的盛乐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完整的鲜卑历史、著名的鲜卑人物,特别是有鲜卑血统的后人:李世民、狄仁杰、元缜等等。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匈奴和鲜卑时代,北方游牧民和西域胡人交流很多,学会了很多西方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那时候的武士,还是很有古典范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了不得了,看上图:

这些皇帝居然都是在盛乐出生的,也就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北土城子村。

五个开国皇帝,一个唐太宗啊。北魏、北周、北齐、隋、唐。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鲜卑人迁都洛阳后,统一改成汉姓,其中的皇室拓跋氏,改为元姓,唐朝的著名诗人元稹、元好问就是鲜卑拓跋皇室后裔。

电影神探狄仁杰里有个变成怪鱼的元公子,那就是鲜卑皇族战队的。

还有一些唐朝著名人物:刘禹锡、狄仁杰、长孙无忌、阎立本都是鲜卑人,哇,诗人、神探、政治家、画家,各行各业都有啊。尤其是我最喜欢的狄阁老,真乃鲜卑神人也。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其实,鲜卑人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青海骢、燕城、参合陂等等,我们以后都会去游览、讲述。

这个贫嘴张大民版本的狄仁杰演的最好。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在和林格尔县城东南的新店子村,70年代出土发掘了一个东汉晚期古墓,由于墓室早已被盗,墓主何人现在无法确认。

但100多平米的壁画展示了墓主从举孝廉进入仕途,到最后担任乌桓校尉出使乌桓壮观场面,以及墓主的富裕的庄园生活、农耕放牧、饮宴舞乐等生活。

(乌桓,就是东胡的一支,生活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一带,其实也是和鲜卑匈奴一样的部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这个古墓我没有实地去看,只是找了一个图册,看了看完整壁画图。关于乌桓的历史,我们留到以后到了东北再讲,下面,我们前往土默特旗,了解一下蒙古的历史。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从和林格尔往北,呼和浩特市区和包头市区的中间地带,就是土默特左旗和右旗。

土默特左旗是呼和浩特市下辖的一个县级旗,而土默特右旗是包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旗。 虽然现状如此,但是无论从地理、历史还是人文方面,这两个旗都应该一起探访。因为从明朝中期开始,这里就是蒙古土默特部的核心驻地,而且一直保持传承至今。

tips:完整的土默特地区,包括长城以外的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以及归化城和绥远城周围(上图黄色部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明朝中后期至今,蒙古土默特部在这里游牧、生活。所以,黄河前套这块平原地区,也叫做——土默特平原、土默川。(黄河前套记得吗?就是黄河几字的东北角)

清代,这里的行政区划是土默特特别旗,后来也叫归化城土默特。东边是察哈尔蒙古八旗、北边是内扎萨克蒙古的乌兰察布盟、西边是伊克昭盟、南边是长城为界的山西。 按照现在的区划,就是呼和浩特全境加上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民国时期,以土默特特别旗为中心,并入察哈尔西四旗和内蒙古的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组成了以绥远城为名的——绥远省。

绥远省,曾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宁夏马鸿逵和山西晋军多方争夺的地盘,后来终于被阎锡山的晋军拿下。

绥远省主席长期由晋军将领傅作义担任,其麾下的士兵也被叫做晋绥军。(电视剧亮剑里面的国军)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土默特地区,北边是阴山的东段——大青山,南边是黄河前套冲击平原。 秦汉以后,一直是游牧民放牧的优良草场。 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一带游牧的敕勒人,迁移到此游牧,土默特地区,也被叫做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敕勒人歌颂这片草原的民歌。

(TIPS:敕勒人,是后来组成突厥帝国的核心力量之一,他们和突厥人是血缘密切的同族部落) (上图:大青山下,哈素海周边湿地)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如今的土默特地区,早已没有了草原,取而代之的是农田和房舍。上图,土默特左旗铁帽村。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大清国征服蒙古地区后,严格规定不准任何汉人到蒙古地区移民、垦荒、种地。但到了清中期以后,土默特地区的领导权已经从土默特蒙古贵族手中,到了满族官员手里。 于是,少数山西移民进入土默特,从蒙古人手中租地,种庄稼。

到了清末,官方开始放垦,土默特地区全境成为农田。蒙古人传统的游牧生活彻底改为汉族的农耕生活,甚至蒙古语言和文字都已少有人用,汉字和山西话成为了主导。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游走路上,在土左旗铁帽村,遇到婚庆宴席。(上两图也是此村) 手把羊肉、烤全羊没看到,都是大锅炖猪肉。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国道110,穿过土默特左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 道路、路灯,修的很好(其实出了城镇外的110国道,路况比较差,大家尽量不要走)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土默特两旗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少数民族重点地区,得到很多优惠政策。 两旗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高速、铁路、国道穿过,交通要道,而且距离城市非常近,所以这些年征地拆迁给农民的补偿不少。 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畜牧业基地(为乳都养奶牛)、农家乐、矿产开发等等,使得土默特两旗成为呼包二市经济较为发达的旗县。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进入土默特左旗,首先应该参观一下乌兰夫纪念馆。

乌兰夫,土默特左旗人,早年参加革命,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国家副主席。他是内蒙古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其子布赫在80-90年代任内蒙古政府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女布小林现任内蒙古政府主席。 一家三代,任职一个省级自治区的正职主席,在国内绝无仅有。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乌兰夫参加革命的历史背景:

清朝后期,在整个内蒙古从西到东的所有边境地区,都有大量的汉人移民开垦草原,从而形成了很多的蒙汉矛盾,很多地方发生了军事冲突,两百多年安逸的盟旗王公制度开始动摇。

1912年外蒙的独立在内蒙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整个内蒙古都在为自己的出路打算着。 有的蒙古部落和王公迁到了外蒙古,但是大部分内蒙古王公认同了中华民国,虽然他们内心对未来也非常不安。 而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完全没有实质的统一,各地军阀混战不断,没有哪个势力能够顾及到内蒙古的事情。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于是,内蒙古的蒙古人民走上了两条道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部的蒙古人受日本人和满洲国的影响,形成以德王为首的蒙古王公,走向了和日满合作寻求蒙古自治的道路。 而土默特地区的蒙古人接受汉化较深,以乌兰夫为首的一批青年志士,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

20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时期,共产党的根据地到了延安,距离拉近,使大批的土默特蒙古青年到延安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开始了革命生涯。(上图,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延安城川民族学院纪念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抗战结束前,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和内蒙,整个内蒙古中东部都在苏军控制之下(呼和浩特以东地区)。 这时候,乌兰夫受共产党的派遣,带领大批赴延安的蒙古族干部回到内蒙古,从锡林郭勒和东部三盟开始,进行内蒙古的自治运动,最后于1947年在东北的乌兰浩特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当时还是在国民政府的框架之下)。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建国后,内蒙古自治政府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50时代的内蒙古在乌兰夫的领导下配合国家进行生产建设。在此过程中,为了蒙古人的利益,与中央多有矛盾,于是60年代,开始了以挖掘内人党为由的打击迫害蒙古人蒙古族干部的运动,内蒙古的蒙古人和汉人受到了极大的迫害,这是后话,咱们就暂不细说了。 (乌兰夫授衔为上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对于乌兰夫,我的评价是:他的一生,始终在为蒙古人民的前途而探索、奋斗,是蒙古族近代杰出的伟人。 乌兰夫为内蒙古的完整、稳定,为蒙古人民的利益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上图是呼和浩特市的乌兰夫纪念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离开察素齐镇,我们到土默特地区最大的湖泊——哈素海游览。 哈素海是土默特左旗黄河改道形成的一个湖泊,每年有大量的候鸟在此生活,是观鸟的好地方。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哈素海是著名的芦苇产区,湖里生长大量的芦苇,产量很大。 哈素海的蒙语意思是黑水湖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周围土质比较黑,映衬得湖水也较黑的缘故。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哈素海周边曾经是优质的牧场,现在只恢复了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被农田包围。 这是冬天的景象,一片荒芜、黑不溜秋。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冬天的哈素海,冰雪覆盖。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哈素海分为非正规开发与正规开发两大块。正规的可以从收门票的正门进入,乘坐游船到湖里游玩,观赏哈素海非常壮观的芦苇荡。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非正规的也可以从周边村庄小路免票进去。湖边有几十个承包的鱼塘,供人垂钓和吃饭,哈素海全鱼宴也是羊肉之外的一种新鲜美食。(此处道路比较混乱,慎行)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哈素海有一个大型的温泉度假村——天鹅堡,可以戏水、住宿,条件在内蒙古算是好的了(旺季周末人非常多)。 内蒙古的旅游季节性明显,夏天都是人挤人的那种氛围,冬天空空荡荡。

tips:内蒙古类似的温泉、度假村不少,但需要提醒的是,相应的服务水平要比国外和南方地区差不少,要有心理准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哈素海的旅游开发还在继续,由于湖面越来越小,于是一些空地开始建设各种文化雕像。这些蒙古大汗的塑像好像是要打造一个祭祀的基地。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我来的时候,这里还在建设,看情况,应该是以蒙古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园区。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抛开财务报表和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谈,修建这么一个主题公园,我认为挺好的。至少可以让土默特的蒙古同胞们,更多的了解到祖先的历史和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个公园距离呼和浩特和包头都非常近,每年国内外游客很多会来参观,这也是宣传蒙古民族的一个窗口。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蒙古文化,少不了敖包祭祀活动。 敖包,最初是草原上的高处指示方位的标志物,类似灯塔的作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牧民心中祭祀祈福长生天——腾格里的地方,是草原游牧民族质朴的自然观的体现。 游牧民族最了不起的文化就是——崇敬、感恩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与万物自然和谐生活。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看完修建中的蒙古主题祭祀园,我讲讲土默特蒙古的简史。 蒙古土默特部,早期生活的贝加尔湖西侧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上,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游牧部落。 他们和更早期的高车、敕勒、铁勒、突厥、柔然等部落,以及后来的克列、乃蛮、蒙古等部落,都是同一种族类型的内陆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按照现在欧美史学的分类,统称——突厥蒙古人。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随着室韦部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并以蒙古为名称建国,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蒙古人。(如同中国人是由河洛人、巴蜀人、闽粤人、云贵人、关中人、吴越人长期融合而最终形成的一样)

大元、北元时期,贝加尔湖附近的很多蒙古部落逐步南迁,到了现在的蒙古高原游牧。

明中期,这些南迁的部落:土蛮、多罗土蛮、秃马剔、蒙郭勒津先是以满官嗔为统一的名号,后来以土默特为名号确定下来。成为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册封的六万户之一。 (蒙郭勒津部后来迁到现在的辽宁朝阳地区,成为东土默特,现在的准确名称定为蒙古贞)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蒙古国官方认可的蒙古大汗共36位,大家首先需要记住这几个和中国有关的关键人物:

成吉思汗——1206年建大蒙古国,是天下蒙古人的共主,分封了四大汗国

忽必烈——1260年继承大蒙古国大汗,管辖蒙古本部和四大汗国,另外取了一个汉字的国号——大元。大元和大蒙古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脱欢铁木尔(上图)——大蒙古国大汗/大元皇帝,就是元顺帝,1368年被朱元璋赶出北京,退回草原。从他之后,四大汗国脱离了大蒙古国的序列,自行发展了。但是大蒙古国继续存在,大汗继续继承,管辖蒙古本部地区,中国和朝鲜称为北元。 此后,北元四分五裂,大汗名存实亡,蒙古分裂为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直到后来 巴图孟克——达延汗,1506年统一了东蒙古各部,册封六万户,基本形成了现在内外蒙古地区格局。

林丹汗——长期抵抗后金,1634年病死,1635年其子投降后金,大蒙古国再无黄金家族大汗。

哲布尊丹巴——1912年,外蒙古独立,立其为大汗/皇帝,短暂恢复了蒙古大汗,1924死后,蒙古成为共和国(虽然是个藏族僧人,但是在现在的蒙古国,依然认可他是最后一个大汗)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蒙古历史搞清楚了吗?估计够呛,不要急,我们以后慢慢研究 这里还是先说说土默特万户的册封者——达延汗。

达延汗蒙古语名字叫巴图孟克,1474年出生,是成吉思汗的15世孙。 他的前一任大汗本来应该是他爸,但是他爸为了部落团结,把汗位让给了弟弟满都鲁,也就是巴图孟克的叔叔。后来,这兄弟俩的部落又发生冲突,兄弟双双战死,蒙古大汗空缺。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满都鲁大汗死后,蒙古政权由他的夫人满都海斯琴掌控。(这在蒙古历史上非常普遍,窝阔台、贵由死后,都是夫人摄政多年) 满都海斯琴拒绝了东北科尔沁部实力派首领的求婚,执意坚持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汗传承,选择联合巴图孟克一部,并辅佐巴图孟克继任蒙古大汗。

1480年,6岁的巴图孟克成为蒙古大汗——达延汗,明朝称之为小王子,同时,满都海夫人嫁给了达延汗,称为满都海哈屯(夫人的意思,时年33岁)。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不要奇怪,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礼教习俗,只要不是近亲,都可以结婚。以前匈奴的大汉公主比如王昭君大美女,不就是老公死了,再嫁给儿子、甚至孙子吗(不是亲生的啊)。

达延汗在满都海夫人的辅佐和帮助下,励精图治,四处征战,终于在1506年,统一了分裂了将近150年的东蒙古鞑靼。 (上图,现在很多歌舞剧演绎这段历史)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上图有点夸张了,客观的讲,达延汗并没有征服西蒙古瓦剌。从人口和地域上讲,只是统一了蒙古的一半。比起曾经短暂统一全蒙古的瓦剌太师脱欢和他儿子也先大汗,略微逊色。

但是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内外蒙古的影响,非常深远。

达延汗将东蒙古分为六万户: 左翼(东边)是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 右翼是(西边)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 还有一个独立的科尔沁万户(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尔的部众)在东部地区,也是达延汗管辖。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达延汗把土默特万户分封给了他的三儿子,后来,他的长孙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子,叫博迪汗。博迪汗和他的弟弟继续四处征战,希望统一蒙古。

当时的蒙古,除了六万户和科尔沁万户外,还有三个不受大汗管控的地区。 一个是东北的依附大明的朵颜三卫(兀良哈三卫),其中泰宁卫和福余卫被后来东迁的察哈尔大汗消灭,朵颜卫接受土默特部的控制,最后成为东土默特的组成部分。

另一个是青海蒙古,这些蒙古人是当初被达延汗打败的一小部分永谢部、鄂尔多斯部众,西迁青海,击败当地的回纥人(撒里畏吾尔)和藏民,占据了青海。

最后就是漠西蒙古——阿尔泰山一带的瓦剌。

博迪汗和他的弟弟开始四处征战,这个弟弟最后成就更大,他就是土默特部的大汗——呼和浩特城的修筑者——阿拉坦汗(上图)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阿拉坦汗以土默特为大本营,先往西南方向入青海,征服青海蒙古人(大明称之为西海达子),占据了青海地区,明称:青海鞑靼土默特。(此举为后来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地区形成了契机) 其后,阿拉坦汗作为托雷的子孙,和吐鲁番的蒙古王(察合台的子孙)白帽沙汗攀上了亲戚,借道西征瓦剌。

1567-1574年,阿拉坦汗几次西征瓦剌,攻打到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托克马克,甚至打败了哈萨克的阿克萨尔汗。但始终没有征服瓦剌各部。

1577年,阿拉坦汗西征瓦剌失败,于是专心去西海迎佛,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统一蒙古各部。

1578年,阿拉坦汗与索南嘉措会晤于青海,索南嘉措承认阿拉坦汗为成吉思汗的化身,为全蒙古的大汗。阿拉坦汗赐予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称号。蒙古正式皈依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阿拉坦汗时期,因为求贡与互市要求得不到大明的同意,曾于1550年进兵到北京城下,逼迫嘉靖皇帝开马市两年。 1552年,大明单方面关闭马市,阿拉坦汗继续对大明用兵,一打就是近20年。

1570年,隆庆皇帝终于受不了了,答应对阿拉坦汗封贡,双方正式互市,遵守WTO协定,进行正规的国际贸易。 阿拉坦汗在美岱召(土默特右旗)成立大明金国。

1575年,阿拉坦汗模仿元大都,建呼和浩特城。 其后,蒙古与大明保持了60多年的和平时期,直到1634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

1550-1570的明蒙战争,耗费了大明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军事力量(实在是愚蠢,为什么就不开放搞活呢?),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 1、大明北方各省,尤其是陕西山西民众损失惨重,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李自成起义

2、大明无力东顾,直接养肥了后金满洲人,努尔哈赤率领女真人强大起来 这两个后果最终导致了大明帝国的灭亡。 (上图,阿拉坦汗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轻的夫人,这个叫做三娘子的夫人非常了得,把持蒙古大权30多年)

大明为什么不开放对东蒙古的国际贸易呢? 因为大明不愿意东蒙古强大起来,一旦东蒙古强大,首先会去攻打瓦剌,统一蒙古。 统一的蒙古是大明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大明对蒙古国策:扶持一个弱,打击另一个强的。当时,瓦剌弱,鞑靼强,所以,大明不想交换给蒙古足够的物资,怕养肥了。 至于女真人,疏忽了,疏忽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三娘子叫钟金哈屯(哈屯是蒙语,夫人的意思)。 三娘子绝对是个大美女,而且能文能武,才貌双全。 她是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的女儿,阿拉坦汗西征瓦剌的时候,为了拉拢土尔扈特部,就为外孙子拔汗那吉求娶了三娘子。

孙媳妇过门后,阿拉坦汗一看,哇,是个大美女啊,于是直接抢了当了侧夫人。(蒙古抢亲的传统由来已久) 小孙子当时还在老家,一听急了,气得不行,直接从土默特草原翻过长城去了大同,投奔大明了。这下子闹大了,阿拉坦汗回师大明要人,大明皇帝丢不起那人,不肯给。结果蒙古骑兵又和大明干了好几仗,直到最后双方彻底停战,大明答应放人、开放互市。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三娘子是个比较奇怪的人,阿拉坦汗有好多夫人,可是后来晚年完全宠信三娘子,原因可能就是: 三娘子嫁过去之后,阿拉坦汗继续征战,开疆扩土,而三娘子支持并亲自参加了对自己老家——漠西蒙古瓦剌的军事行动。

后来,明蒙停战后,三娘子和阿拉坦汗在大青山下,修建了自己的大明金国都城,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寺庙——美岱召。

接着,他们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这个城市完全是在三娘子的主持下设计修建的,所以,也叫三娘子城。

1581年,阿拉坦汗病死,30多岁的三娘子又嫁给了阿拉坦汗的儿子黄台吉,过了七八年,黄台吉死后,她为了维持蒙古地区的稳定(分家会导致草原战火重演),又嫁给了黄台吉的儿子扯立克。 直到1612年病逝,三娘子维持了明蒙40年的和平。 (上图,召城合一的美岱召)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美岱召建于1567年,这座城市最早的功能是蒙古土默特万户部落的都城。在蒙古语里,管国家、大部落都叫做兀鲁斯(国家),阿拉坦汗的国家,就是叫阿拉坦兀鲁斯——翻译成汉语就是“金国”。

所以,在大明国给予阿拉坦汗的赐封碑文里,多处可见大明称呼阿拉坦汗的土默特部为——大明金国。(阿尔泰、阿拉坦在蒙古语和突厥语里面,都是金色、金子的意思)。

如同大明封给阿拉坦汗顺义王,把美岱召叫做福化寺一样,大明金国并不表示蒙古是大明的属国。 当时的现状是阿拉坦汗的蒙古多次击败大明,逼迫大明送上了很多的财物,并开放互市贸易。而大明从没征服和统治、管理过蒙古各部,纯属是花钱赚吆喝。

阿拉坦汗并不介意获得王的封号,因为他虽然是汗,但不是整个蒙古的大汗,博迪汗的后人在当时依旧是蒙古的大汗。所以,阿拉坦汗就是蒙古的一个王,既然不能当皇帝,那么当蒙古的王和接受大明的王的封号,又有什么不可呢?况且,大明给的钱多啊。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1606年,西藏的迈达里呼图克图来土默特金国都城传教,后来这个城寺结合的寺庙就叫做美岱召(迈达里召)。此后,阿拉坦汗的子孙和黄教的喇嘛们一直居住在这座城里,直到现在。

美岱召的建筑和保存至今的大量壁画,对于研究蒙古史、大明史、美术史都有非常高的价值。 附近的美岱召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土默特左旗右旗共有四个中国名村,但和南方省市的古镇名村比起来,从规模和建筑、历史上可能要逊色很多,但在塞外草原,也是很难得了)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从美岱召往东,土默特左旗境内大青山内,有一个俗称叫喇嘛洞的召庙,这里是呼和浩特地区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1570年左右,西藏的黄教喇嘛博格达察罕到蒙古地区传教,在阴山深处多处游历,最后选择了大青山里面的喇嘛洞这个地方(当时土默特部人口较多)(在贺兰山、阴山的很多地方,都有建在大山深处的喇嘛庙,这主要是为了修行的需要)。

他在这个山洞里坐禅苦修、收徒度众、讲经说法,直到1627年坐化(后被尊为喇嘛洞一世活佛)。

顺治15年,1658年,清廷在此建立寺庙,后来在康熙乾隆朝都有扩建,起名广化寺(北京也有一个同名的),现在的大殿上还有此牌匾(内蒙古地区召庙的牌匾都是四种文字写的:满汉蒙藏)。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博格达察罕死后,他的弟子分别在呼和浩特附近建了:什报气召、乌素图召、东喇嘛洞召。 喇嘛洞风景也还可以,山沟、古树、偶尔流下来的山涧水,夏天很凉快。

当然,我后面会带您看更多的内蒙古深山寺庙,风景和建筑比喇嘛洞好多了。喇嘛洞现在依然经常有一些藏传佛教的僧人来修行——这就是这个寺庙的最大意义——苦修——利益众生。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从喇嘛洞召往东,到呼和浩特市区西郊,同样在大青山下,就是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是博格达察罕的弟子修建的,前后共建了五个寺庙,彼此相邻。文革时期,大部分被毁,现在还有两个古庙建筑,其余都是最近重建的。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乌素图是蒙古语:有水的地方。召庙的北面的大青山沟里,有溪水流出,加上寺庙周围杏树很多,是呼和浩特旧八景“红杏遗村”。 乌素图召法禧寺内珍藏着该寺三世活佛整理的西藏大法师松巴堪布的雕版“松巴堪布著经”,内容包括藏传佛教传统经、论、医、律、算五种知识,尤其是医学和数学为精华,乌素图几代活佛高超的医术都来自于此。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1570-1635年,明蒙和平共处,土默特蒙古人潜心学佛,休养生息,人口达到了十几万人(清末民国时期只剩2-3万,杀戮,征兵,出家当喇嘛是人口下降的原因)。

这时,后金在东北地区开始了他们征服天下的行动。蒙古最后一个大汗林丹,为了抵抗后金的进攻,率领察哈尔本部人马,与后金激战数年。 随着后金联姻科尔沁蒙古,实力大增。林丹汗节节败退,从东北撤到呼和浩特城,最后继续西撤到青海病逝。

后金军于是征服了土默特部,顺带烧毁了部分呼和浩特城。鉴于土默特与大明多年友好,又是忠于林丹汗的万户,后金对土默特采取了不一样的态度。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大清国征服内外蒙古,实行了盟旗制度,给联姻的、投降的、归顺的蒙古部落都封了王公。唯独对两个和大清打仗的蒙古万户部落——土默特和察哈尔,实行了直接管辖。

察哈尔打的最厉害,于是直接采取了满洲八旗制度,屠杀拆散重组。 土默特成立了特别旗,没有封王爷贝勒,只有一个受绥远将军管辖的都统。

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由于外蒙古和新疆的准噶尔还没有征服,大清国任命土默特蒙古首领担任都统,征集土默特的蒙古兵去打外蒙和准噶尔。 到了乾隆以后,天下平定,土默特的都统干脆都由绥远城的满族人担任,一直到民国时期。

所以,土默特地区,没有王爷府、贝勒庙这些蒙古王公贵族的东东。而且,到了后期,大部分当地的蒙古人起的名字都是满族人的名字。

好了,本集告一段落,下一集我们再次折向南行,去呼和浩特南部的黄土高原看看黄河和长城,谢谢大家。

蒙古行思录第2集 昭君、盛乐、土默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