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为都开始"All in"的时候,你还在等什么?

通用技术的创新来自对人性的顺应,而效率的提升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微软和英特尔主导了桌面互联时代,苹果和谷歌引领了移动互联时代,下一个时代在哪里?

答案似乎已经越来越近。

10月10日,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正式宣布华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同时发布两款基于自研达芬奇架构的AI芯片——华为昇腾910和昇腾310。

全场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部署环境,意味着华为有能力实现无所不及的AI。全栈是技术功能视角,是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意味着华为有能力为AI应用开发者提供强大的算力和应用开发平台。

这次全联接大会可以说是华为全面拥抱AI的一个象征。当华为都在"All in AI"的时候,大家绝对要对这个方向产生足够的重视。

我们知道,华为这家公司,行事前深思熟虑,但只要确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压强战略,最终实现后发制人。从发力3G、奠定在电信设备领域的领军位置,到转型消费者业务、投身移动互联网,市场份额直逼三星。可以说,华为每一次的重兵投入,都踩准了当时的风口大潮。

那么,这一次,AI这股浪潮会有多大?

AI第一境: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一境已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AI作为工具,可以提升效率、节省成本。这一点目前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应用。

宫颈癌的检测,最后都需要病理专家对病理切片进行鉴定,但是全国有资质的病理医生只有1万名左右,缺口高达10万。这个时候怎么办?在华为和广州金域医学公司合作的案例中,用AI辅助看片,在宫颈癌检测项目中已经实现了超过99%的敏感度和80%的特异度,在保证检测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筛查正常的人群,给病理医生节省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检查更加特殊的场景。

在交通行业,华为与深圳交警联合创新,在深圳坂田总部周边选取8个路口进行了红绿灯配时优化试点,通过AI摄像机感知路口最实时、最准确的路况信息,对该区域信号灯进行整体调优,令红绿灯有了"思考"的能力,从"车看灯"变成了"灯看车",优化后主干道路平均路口等待时间降低了15%,在早晚高峰期为出行者至少节省了10分钟。

自动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是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最大的不同,也是其最有价值的特点。

正如徐直军所说,AI是一组技术集合,是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所谓通用技术,就是要有多种用途,可以应用到经济的几乎所有地方,并且有巨大的技术互补性和溢出效应,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正是靠通用技术的不断出现而持续推动的。

历史上能算得上通用技术的仅有26种,包括铁路、电力、汽车、电脑和互联网。最新一个就是AI。

当华为都开始

AI的浪潮将席卷各行各业。

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手机行业,AI也可以提升能效。华为在利用AI优化手机续航能力方面,先是从以AI芯片为基础的底层硬件层面进行低功耗优化,通过三档能效架构提供更为精确的调度层次,让CPU在重载、中载、轻载场景下灵活适配,大大降低CPU在实际综合业务场景下的功耗,力求让用户获得更高性能体验的同时获取更长的续航体验。

其次,华为利用AI技术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据此适时关闭暂不应用的原生应用以及第三方应用。同时,一键省电模式、超级省电设置、护眼模式等针对用户的使用情况,也可以一点点抠电量,达到长续航的目的。

AI第二境:提升用户体验

不管AI解决方案是面向行业用户还是直接面向消费者,最后要实现的还是最终消费者的体验。AI辅助宫颈癌筛查缩短用户获取报告的时间、智能交通系统节省市民路口等待时间,手机AI系统增加手机使用时间,皆是如此。

大家坐飞机都愿意直接靠桥,不愿意乘搭接驳车,AI可以提升靠桥率。在深圳机场,每天航班起降超过1000架次,靠桥率仅为70%左右。通过AI赋能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从传统的甘特图手工安排计划转为AI自动化,靠桥率可提升至80%。这10%的提升,意味着每年将有400万人,不用坐摆渡车去远机位。同时,AI结合人脸识别还可以实现机场一站式通关,旅客排队时间可以减少15%。

在C端,越来越多的功能都已被AI所裹挟。

流媒体音乐巨头Spotify的整个业务都是基于数据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工智能让这个平台可以保存更多客户数据,并访问数据以发现各种趋势,预测每个客户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每周,每位Spotify用户都会获得一个个性化的"每周发现"播放列表,这是人工智能为用户挑选的音乐。这项服务因其对客户心情和音乐品味的准确把握而备受好评。

在智慧手机的开山之作——华为MATE10上,有一个拍照识别食物卡路里的演示非常有意思。当你用搭载麒麟970的手机拍摄一串葡萄时,会自动获得这串葡萄所包含的卡路里数据。这意味着你不仅可以让葡萄拍摄得更加清晰,而且能够获知葡萄的更多信息。

这就是"端+云"智能的价值所在。云侧存储通用的知识库,端侧则进行实时的探知和处理,两者互为配合,最终能够实现从"看清"到"看懂"!

如果说麒麟970的直接能力是用AI来处理照片,那么麒麟980将打破这个界限。其升级了AI智慧拍照的"慧眼2.0"系统,可以用AI拍照来识别所拍摄物体的空间关系、大小和重量等。相比前一代只能识别你吃了什么,新一代则可识别你吃了多少,这是从二维世界到三维世界的转变。

《脑极体》预测,AI芯片麒麟980已展露出在视频中的魅力:包括多目标追踪、复杂光源处理和多图层处理等。在这种趋势下,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20很有可能将手机的价值核心,从应用、续航和拍照拓展到"第四指数"视频上。

如果P视频成为现实,是不是对用户体验的一个极大提升?

华为珠玉在前,OPPO、vivo、小米,甚至谷歌也纷纷加速了AI赋能。10月9日,谷歌在纽约发布了Pixel3,这款手机减少了对硬件创新的依赖,而是打出了"leading with software"的口号,通过AI和其它软件技术提升拍照等能力。

当华为都开始

AI第三境:改变商业模式

不管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是改善用户体验,AI之所以成为通用技术,是因为它抓住了重要的人性——懒惰。让复杂专业的工作变简单、将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交付给机器来做、让原本要花费两步三步的工作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来完成,这背后都是在减轻人工、化繁为简。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早晨或忙碌工作的间隙,你的手机为你安排了恰到好处的内容资讯,询问方式类似:"刚起床,听些你最喜欢的干货播客吧,这时候效率最高";"你忙了好久了,看些今天最有趣的资讯,放松一下";"今天早上交通状况差,建议提前出门搭地铁"。

如果你要出门旅行或出差,当你输入时间、目的地和预算之后,手机能给出从打车到机票到住宿的全流程安排规划,并在选择后自动进行跨平台的订票。根据GPS位置信息,手机可以判断你飞机落地时间,再智能叫车送你到酒店。平时到下班的时间点,它就主动询问是否叫车,如果下班早,自动导航开一条平时不太开的新路线,让用户能感到生活的惊喜。

如果这些可以实现,可以主动学习、智慧化的手机将成为你生活中的重要助手。

AI的演进会导致现在人机交互的入口发生变化。当你真的有这样一个聪明的东西在你手机里的时候,很多App不用打开了,你可以直接发出语音指令,甚至不需要指令,手机或其他终端自动就帮你把这些服务抓取过来,这就从人找服务变成了服务找人。你再也不需要去安装一堆App了。

这将极大节省你获取服务的效率,而效率的提升本身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在功能机时代,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来自硬件销售收入。到了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苹果建立了封闭的iOS王国,并开创了通过软件和服务收费的模式。

根据数据调研机构Newzoo报告,2017年苹果公司游戏收入80.37亿美元,在全球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占收入比例高达15%,没有开发过一款游戏产品的苹果是如何做到的?

这主要归功于苹果App store的"抽成"模式:

软件开发商若想让自己的App上架到苹果App store,就要将收入的30%与苹果公司共享,即俗称的"苹果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用户用iPhone 来滴滴打车比用安卓手机贵一截的原因——羊毛出在羊身上,多缴的"苹果税"最终还是会由用户来承担。

而App Store超七成收入都是由游戏类应用贡献的。就这样,无需自己开发游戏,仅靠向全世界游戏开发者"抽成",苹果就成了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

如今,距离iPhone诞生已经过去了11年,各式各样的App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连接了线上线下。

百度百科对智能手机的定义——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

如果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那么智能手机这种形式也将被颠覆。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工程部总裁王成录对外媒表示,除了iOS和安卓,未来还会有其他的操作系统。也许,

现在就是这个时机——AI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开始。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已经超过了10年,体验增长缓慢,而AI将是最大的改变机会。

现在,人和机器的交互主要通过触控。在不久的将来,语音会成为一个主要方式。另外一个方式来自摄像头。摄像头以后将不仅用于拍照,它还将成为手机的"眼睛",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些都需要借助AI的赋能。

未来已来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AI极有可能将会是颠覆移动互联时代的下一个浪潮。现在问题来了,即使它就是下一个时代,那到底什么时候来临?

在这里,大家请记住一个公式:以商业需求曲线和技术生长曲线叠加的最大值作为战略目标。这个公式来自任正非。

我们见到了太多炫酷的科技,它们喧嚣一时又归于沉寂,如一直未能爆发的虚拟现实,虽然商业需求大好,但因整体通信环境和技术能力制约而达不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AI的商业需求不容置疑,目前技术环境成熟了吗?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在投入AI。谷歌、微软的优势在于云侧,苹果的优势在于端侧,亚马逊则是云端结合。

人工智能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在基础层的云侧芯片上,谷歌推出了用于人工智能的TPU,英伟达推出了基于GPU的人工智能芯片,以及英特尔、微软等在云端AI芯片的研发上都进展颇多。在端侧芯片上,苹果的A系列芯片和华为的麒麟系列引领江湖。

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公司更多,包括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商汤科技的机器学习、机器人领域的优必选、自动驾驶的谷歌、智能医疗的碳云智能、智能教育的英语流利说等。AI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已成熟,有大量的玩家参与竞争。

当华为都开始

华为本来以端侧AI为主打,与苹果并列为端侧AI的领先者。这次云服务器AI芯片昇腾910和边缘计算应用为主的昇腾310的发布,以及全栈AI解决方案的推出,不啻于原子弹落地,令华为成了拥有业界唯一一站式AI解决方案的大咖。

华为打造了从芯片到框架、再到边缘和终端的全栈AI架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不同的产品形态和技术体系调用华为的AI服务,自有选择所需技术组合,从而达到一体化自动化、多层次精准部署AI模型。

尽管目前AI在体验上还不能带给我们非常智慧流畅的感受,但是产业链已经成熟,巨头们已经搭好了台子,准备好了各种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垂直行业玩家进入,AI势必也将如移动互联改造各行各业一样,深深渗透和改变我们的商业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