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步枪只有5发子弹,为什么不增加弹仓量?

第一军情


二战初期的步枪受到19世纪末步枪设计思想的束缚,在步枪弹仓容量上鲜有创新的地方!但是,增加弹仓容量、简化枪击操作步骤、提高射速,一直都是枪械设计师的共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步枪都恪守5发弹仓的定律,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采用10发弹仓、瑞士的K31型直拉式步枪采用6发弹仓、美国的加兰德步枪采用8发弹仓。



(K31直拉枪击步枪采用6发弹仓设计)

但是德国、法国、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都采用了5发弹仓的步枪,除了对毛瑟步枪设计的崇拜导致的惯性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这种设计符合他们的作战需求。二战时期的步枪弹直径大多是8.08毫米,少数大威力弹可达到8.20毫米,5发这样的子弹叠加高度41毫米,再加上弹仓底部的弹簧占用的空间,步枪的整体厚度在60毫米上下,正好不会影响士兵的俯卧射击。


欧洲大陆的国家建军思想就是野战和巷战,士兵经常需要用俯卧姿势射击,因此它们十分钟爱5发弹仓的步枪。而英国作为海上霸主,它的步枪很少有野战的机会,射击速度才是它所看重的指标。因此,恩菲尔德步枪疯狂追求射速,它使用了45度闭锁的枪机导致子弹不能装药太多,否则子弹激发时枪击很容易脱锁后退而击伤射手的眼睛,但是它的优势是可以大幅提高射速。

增加弹仓弹药数量势必会增加枪支的重量,这是很多国家的士兵都不愿意看到的。二战期间日军的四四式马步枪就由于重量太大(3.3公斤),而导致缴获它的武工队战士切掉了它的枪托和刺刀减重;采用10发弹匣的M14直接因为太重(4.5公斤)而导致士兵只能携带5个弹匣作战。前者只生产了9万多支就停产了,而后者更是在越南战场名誉扫地。



当半自动步枪出现时,弹仓容量普遍增加到了10发,苏联的SVD、德国的G43以及中国的56式半自动,都选择了10发容量的弹仓。这样的步枪形状复杂不方便使用,在战术动作上远不如整洁细长的98k、三八式、汉阳造等5发弹仓的步枪。


此外,早期的步枪都没有可拆卸的弹匣,子弹只能从顶部压入弹仓内,此时使用5发子弹一组的桥夹就经常出现不能压入弹仓的问题,这是因为子弹和桥夹的润滑不足导致的,如果是表面镀铜且没有长时间存放的子弹,还能顺利压入弹仓,

但是当子弹或者桥夹稍微有些潮湿和锈蚀,压入弹仓的动作就根本谈不上流畅,这一点很多网络上的视频都可以看出来。而使用10发子弹的桥夹会让压入弹仓的动作更难执行,因此恩菲尔德步枪的10发子弹要分2次压入弹仓,使用6发弹夹的瑞士步枪则装弹十分费力。


(10发子弹一组的弹夹很难一次性压入弹仓)


兵器世界


马屁股会决定很多的事情的,人类历史上很多的数量实际上都和马屁股有关。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屁股决定了航天飞机的尺寸。


步枪装5发子弹的事情,实际上细说也和马屁股有关系的。

现在的子弹叫做定装弹,是1845年法国发明的。虽然当世定装弹还很简陋但是作为大规模的军需品就要考虑如何运输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战时期的弹药盒:

这是一个一战时期的标准弹药箱,12个盒子会装到一个木头箱子内。每个盒子里里面有24纸包子弹,每纸包内有60发子弹。这样包装好的木箱在马车上能够一排码六个。恰好是一个马车的宽度,而子弹在包装盒内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制作的带有弹仓的枪支是斯宾塞步枪,这是一种将子弹装在枪托内的设计。由于充分利用了枪托长度里面可以放入7发子弹。但由于7这个数字是最难以琢磨的质数,无论和任何数字都难以整除出相同的余数因此在弹药供应上就出现了一盒子弹装枪几轮后就剩余了1-6颗不等的状况。后期的改进型就干脆减少了两颗子弹只装入5颗子弹了。相反如果增加三发子弹枪托就会变长很多难以操作了。

后面发现一盒60颗子弹可以恰好装弹12轮。于是后期的步枪弹仓的设计也就利用这样的一个规律,用了5颗弹仓。

由于后期新的步枪采用了弹夹的形式安装子弹,那么在弹药纸包内的子弹甚至可以不拿出纸包就将弹夹快速的插入,这样就无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将这样的设计延续到2战末期,以至于很多其他子弹的包装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装设计,即便他们不需要使用弹夹。

但是到了二战后期,步兵火力持续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这样的装5颗子弹弹方式就显得火力空档太大。

到战后,陆续各国将弹匣内子弹的数量增加到了20-30发,没错——还是一包子弹能够整除的数量。


军武数据库


战场上,一支性能可靠的步枪堪比士兵的第二条命。二战初期的步枪只有5发子弹,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维持它的可靠性!

二战初期的步枪多为一战时期定型的步枪,绝大部分只可装填5发子弹,这是因为经过一战无数战争的优胜劣汰,被保留并广泛装备的都是那些性能可靠的步枪。但很多人认为5发子弹太少,为什么不改成10发或者20发?这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首先,并不是没有,只是较少而已。一旦改变弹仓量就意味着对步枪构造的改变,枪支重量,准心位置可能都会改变,这无疑给士兵行军和隐蔽带来麻烦,可靠性也会有所降低,这是对士兵生命的不负责。况且,一战后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在休养生息,国家财富大部分用来恢复重建和发展经济,分配给军事方面的就相对较少了。而且一旦开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还要建立相关的军事设施,购买相关设备并对后勤体系进行调整,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他们缺的就是时间和金钱!

况且很多士兵牺牲前也打不完5发子弹,能活下来的更换子弹对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啊。随着二战的焦灼,二战后期已经有半自动和自动步枪用于战场,更加没有必要了。


所以,那个时候增加弹仓量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蠢事,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西山军武


因为没有必要,栓动步枪弹容量在大也不过是栓动步枪,火力没有质的飞跃。而且更关键的是,士兵自身的携弹量往往是固定的,不可能携带太多,所以步枪装10发还是5发子弹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二战中也有装弹量更大的步枪,比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有高达10发的弹容量,此外,也有的步枪空间较大,虽然桥夹只有5发,但是可以通过手动增加一发,使膛内弹药达到6发,不过这没有太大的实战价值。

二战中栓动步枪还是主力武器,而为了简洁和轻便着想,往往只能装填5发弹药,不过由于是栓动步枪,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作战需要了。至于换弹频繁等问题,由于是班组作战,外加实战不可能连续射击,所以基本是能满足作战需要的。

而如果这些栓动步枪换装更大的供弹具,要么体积变得更大,要么会换用更长的弹匣,但是这都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栓动步枪而言无异于画蛇添足。首先就是栓动步枪没有必要,火力贫弱,加上了也成不了半自动步枪。其次,士兵自身的携弹量是有限的,比如二战中一名步枪兵的子弹往往只有50发左右,所以步枪即使增加了弹容量,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反而会导致生产更加麻烦,不利于步枪的大量生产。


雇佣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美国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其他国家的主力步枪结构还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延续下来的,主要枪机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五发弹仓,到了二战依然是五发弹仓。

为什么是五发弹仓呢,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携带的子弹不多,较少的弹仓容量能够达到节约使用子弹的目的。而且当时大多数弹夹是五发的,弹夹用来给固定弹仓装填子弹,如果做成十发弹仓,一旦弹匣内的子弹消耗完毕,一次就需要压入两个五发弹夹,影响了装弹速度,而五发弹仓一个弹夹就可以装满。

如果做成非五的整数倍的弹仓容量,装弹起来就更麻烦了,至少有一个弹夹只能压一半。比如早期李氏长枪使用的是8发弹匣,需要一个五发弹夹装满,非常尴尬,所以到了后面改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了更大的十发弹匣。多说一句,虽然李·恩菲尔德步枪名义上使用的是弹匣,但是这个弹匣的可拆卸功能只是为了方便维护,在平时使用的时候也是当做弹仓一样使用的。

当然到了二战情况已经和一战不一样了,士兵的弹药消耗量更大了,尤其是自动武器的发展,导致了五发的容量是完全不够用,所以到了二战后,各国新设计的制式步枪都采用了更大容量的弹匣,二十发或者三十发,甚至更大的弹匣就开始流行开来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一、二战期间各国装备的步枪基本都是5发弹仓,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本人的观点累述一下!

第一、栓动步枪的发展期

1、军用制式步枪的最早出现是单发的前装枪,那时就是单发单装。在十九世纪二十~五十年代各国军诫学家为密封火药气体和提高射击精度进一步改进铅弹装填方式和弹丸形状,使前装枪逐渐趋于完善。

2、在1840年普鲁士的“德莱塞”首先发明了使用撞针击发纸质火药包发射弹头的原理,随之后装枪开始出现。

3、在1860年左右英国人博克萨发明的黄铜卷制的弹壳,在1871年又出现了冲压成型的弹壳。著名的马梯尼.亨利定装式单发枪应该是最早的使用铜制弹壳、有底火和定型单头的子弹的栓动步枪。当时是打一发上一发子弹。

4、在1860年时就出现了多发弹仓的枪支,英国人斯宾塞和亨利共同研制发明了利用后枪托和前护木中设置弹仓的步枪,大家在美国西部片中经常看到牛仔们使用这种枪!掰开枪支的后庭,塞入子弹。然后扣直枪支,每发射一发子弹就扳动一下枪下边的“S”型扳手实现退壳和上弹!

5、真正的栓动步枪的祖宗是毛瑟公司在1884年研制的71/84式步枪,步枪正式的出现了枪机下方的弹仓结构,将弹仓或弹匣装入机匣进弹口处,依靠枪机后座和复进时完成退壳和进弹动作。

第二、栓动步枪的成熟期

1、随着无烟火药和披甲弹头的出现,真正意义的栓动步枪成型了,法国的1886式"勒贝尔"步枪,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支相对情况下的小口径步枪。德国也紧急研制装备了1888式委员会步枪。

2、随后世界各国开始了使用制式统一口径铜弹壳带底火弹药、后装弹仓,拉柄式栓动步枪的大规模研制。各个国家基本遵循着以上的发展模式进行开发!

3、在一战前发展成型的各国主力栓动步枪有,德国毛瑟、美国春田、俄制莫辛、英制李恩、日制三八等几款主力枪型。

第三、弹容设计

1、除了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以外,其他的步枪都是以5发弹仓为主。

2、从正式步枪出现到一战结束,各国对步枪的认识还是存在着,步枪除了射击以外还有拼刺格斗的只要功能。正式因为有格斗的需要所以很多的步枪都是被设计的很长的,当然枪长决定了射程这也是主要原因。

3、一支长枪加上刺刀后变得更长,这就符合一寸长一寸强的拼刺优势!那时代的步枪家装刺刀后长度都在1600mm以上。既然要拼刺所以要求枪身要长直、顺滑,便于操作。

如果带上一个外挂的弹匣会影响拼刺时的枪械使用!

枪体内的弹仓空间只能容纳5发弹药,再想多只能有两种方法:

(1)增加枪机周围的整体外径,给弹仓创造空间。枪体过厚或太宽,不利于射击操作和把持使用,所以这个方案不行!

(2)增加枪机下方的外置弹仓,这个方案是莫辛纳甘采用的,所以在莫辛纳甘的扳机圈前方有一个突出的外露弹仓,但是不大。这是因为莫辛纳甘枪机部分要比毛瑟的外径小,护木薄!

(3)使用外置弹匣供弹,考虑到弹匣的加工和维护在当时是很费事的,所以考虑的不多!英国当时财大气粗花得起钱也就有了10发的弹匣!

4、一战前的陆军对战进攻模式一支沿用人海队列冲锋,那时讲究无畏的骑士精神,近距离的厮杀是主要的作战模式。(为啥拿破仑用炮成名,就是因为破坏人海战术的最佳方法是炮击)所以军方的老领导们对增加步枪的一次性装填弹容很是不感冒!因此没有对枪械发明者提出更高要求。

5、外置弹匣的使用要求对原有步枪的枪膛机匣结构做大的改动,已经研制出来的那些弹仓供弹的国家要改造现有的生产设备很是心痛。

6、外置弹匣制造对钢材的材质要求很高,当时薄板钢材制造技术有限,还要专门设置生产线专门生产。所以弹匣的制造很耗费精力和财力、物力!能省一点就省一点的思路决定了老是弹仓步枪的继续生产!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设计定型较晚所以能够使用10发弹匣。

7、弹匣的可靠性不如弹仓好,弹仓内的弹药被安装在钢制结构里,相对牢固稳当,依靠底部的压片式弹簧提供上升动力。弹匣因为是薄铁板制作,在运输使用中会有手里变形的情况,影响装弹和供弹。关键还是弹匣内的压片式弹簧的工艺和耐久度不过关,弹簧的弹力不够影响顺畅供弹,弹匣满弹装填时间过长影响弹簧的记忆复位的特性!

弹匣这个毛病到现在还是有的,美国兵上弹匣时老是先找地方磕一下,钢盔老是挨打!

我们的54式手枪手枪就是因为弹簧问题,所以不能满装7发子弹,经常是只装6发!

第三、二战前为啥不提高弹容

1、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灾难性的毁伤,过去的资本主义列强为此变得孱弱了!

二战开始前的20年间,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主要需要解决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和闲暇来再发展轻武器。所以作为单兵主要武器的步枪被停滞发展了,有的也只是小的改造升级。

2、大量在一战时期生产没有使用完的枪支弹药海量存在,不能轻易的放弃。原本用来一次装填适用的那些弹夹回炉也是个麻烦事。

3、估计当时的列强们谁也没有估计到间隔20年后还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战争,从政治需求和军事需求方面,新型的先进步枪没有发展的机会。

勃朗宁在一战结束后就发明了一支自动步枪,而且相对是很成熟的一支枪,结果被沉睡了20年才被迫启用,启用的时候相对来说已经是落后的了!美国人用它当班用机枪!表现不佳!

4、随着战争的来临,很多国家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技术和实际需求,研制生产的很多的自动、半自动武器。有了新的技术平台可以发展,老的谁也不会去在费力不讨好的在发展!栓动步枪就是处在了这个尴尬的位置!尤其是美国M1半自动步枪将单兵火力带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各国随着也按照他的特点研制自己的新枪,苏联的SVD,德国的G42、G44这些都超过了M1步枪!严格意义来讲M1是现代步枪的1.5代!

5、二战实战中的步兵战术和一战有了很大区别,更多的战斗方式和类型出现了!尤其是巷战的出现,老式栓动步枪的劣势明显。随之冲锋枪适时的海量装备。

轻重机枪和通用机枪的出现,提高了战术射击距离的变化。600--800米重机枪开火、400--600米轻机枪开火,他们的火力覆盖能控制在50--800米内,这时的单发步枪显得就很弱了!只能作为补充射击和维护射击出现。

在着力发展各种距离内的适用武器时,栓动步枪被原地不动的停滞发展了!直至淘汰!

6、因为栓动步枪的停滞发展所以弹容这个问题就是无所谓的事了!

第四、不需要的增容

1、一战开始后,就有很多的狙击步枪出现了。狙击步枪要求的是远距离精度射击,要求的不是弹容,而是可靠的枪械结果。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路对于多几发子弹没有要求。

2、时至今日,世界上的优良狙击步枪大多使用的还是栓动步枪,而且很多的枪没有大容量的弹匣!夸张的一些电影甚至是手动将子弹装入枪膛,然后闭锁射击!

第五、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生存的原因。没有扩容的栓动步枪的弹仓真的是不需要在扩大了,狗尾续貂的错误不会有重复!

和5发弹仓一样命运的还有刺刀,现在的刺刀早就变味了,不再是杀敌的直接武器了,而是多功能性的存在,几乎很少和枪膛在紧密贴合了!


杜口无言


熟悉一战和二战的朋友们都知道,两次战争中最常使用的步枪,在印象中都是只有五发子弹的。其实,除了五发子弹的,还有三发、八发、十发子弹的步枪,比如二战时期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就是用了两个五发弹夹,一共十发子弹。只不过五发的比较常用,那么为何五发子弹的步枪这么受欢迎呢?



首先,二战距离一战只有二十年时间,所以许多武器依旧是用的一战时期的技术,而在二战中比较常用的步枪,像德国的毛瑟98K、日本三八大盖,都是5发的弹夹,这种步枪的特点就是需要打一发出一个弹壳,威力大,速度慢。


其实,早在一战时期间恩菲尔德兵工厂就曾研发出能装二十发子弹的弧形弹匣步枪,但是由于太过沉重,很快就被淘汰。所以,五发子弹的步枪有一个特点就是轻便,增加弹仓量很没必要,事实上,许多战士五发未打完就牺牲了。

再加上填装弹夹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而且一战之后的许多兵工厂并没有太多资金用于研发,而后期又研发出了许多轻便好用的冲锋枪,所以没有人再在步枪的子弹数量上再下功夫。所以,二战时大部分步枪就只设置五发子弹。


历史密探


这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二战时各国的制式步枪,即使是战争初期,也不只5发弹仓一种的,是多种多样的。最多有10发的,还有3发的呢。看实物:

英国人于1888年推出了李-恩菲尔德303型步枪,配发的弹匣就是10发的。

(李-恩菲尔德步枪,注意弹匣,比我们熟悉的步枪弹匣长一点)

美军的制式步枪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1919年出品,1935成为美军制式步枪),弹匣容量8发,只不过美国参战晚了,让人以为加兰德是二战后期发明的步枪。

(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弹匣子弹是双排列的)

苏联的SVT-40半自动步枪,1938年定型,弹匣容量10发,但它的光芒被波波莎掩盖了。

( SVT-40半自动步枪,弹匣比一般步枪的长。据说中国的56半就是山寨这支枪的)

而法国部分陆军装备的贝蒂埃步枪,弹匣容量竟是3发的。据说是日军三八大盖的始祖。

(贝蒂埃步枪,竟不需要另配弹匣?)

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二战初期时步枪都是五发弹仓容量的感觉呢?

一是因为德军的毛瑟步枪太出名了。德军的毛瑟步枪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其安全、简单、坚固和可靠的设计,成为了各国步枪设计争相学习的标准。各国的步枪设计,或多或少都参照了毛瑟步枪的设计。毛瑟步枪的弹匣容量就是5发的。

(毛瑟G98德军制式步枪)

二是中国战场上所有军队的制式步枪都是5发的,中国军队的中正步枪(就是毛瑟步枪的山寨版)、汉阳造,弹匣容量是5发的。日军的三八大盖,弹匣是5发的。所以,特别是中国人都以为步枪的弹匣是5发容量的。


50后男人


二战初期,世界参战各国普遍装备栓动步枪,而其中采取五发子弹弹仓的居多,如德国的毛瑟98K,苏联的莫辛纳干,日本的三八大盖等。而各国之所以如此“钟情”于五发弹仓栓动步枪,主要为历史遗留,战术思想,后勤保障和国防工业四个因素影响。

(从沙皇俄国一直服役到二战的俄军制式步枪-莫辛纳甘)

首先直接决定二战初期各国步枪多为五发栓动步枪,是因为二战的爆发距一站的结束只有短短的21年,欧美各国受一战伤害长期影响,加之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其国防开支都不高,自然没有经费用于新型步枪的研制和生产,加之一战步枪弹药遗留量大,故多依然使用一战遗留下来的制式步枪。

(同俄国莫辛纳甘一样,德国毛瑟98K也算是一员老将了)

再而,一战时期的堑壕阵地战思想在二战初期仍然广为流行。保守的军事家们依然认为,战争中步兵之间的交战会像二战一样强调远距离上的精度和近距离上的白刃战。当然,后续战事的发展给了他们响亮的耳光。从西线的北非战场,到东线的斯大林格勒,基础步兵班的近距离火力交锋压制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像波波沙,汤普森等冲锋枪,和SVT40,加兰德等大弹仓的半自动步枪,更受普通士兵的欢迎。

(苏德战争期间,苏军步兵班中大量装备的波波沙,使苏军步兵班在交火中火力占优)

那么,既然冲锋枪,半自动步枪都大量装备,为什么不将5发栓动步枪给予改造升级呢?这里就要谈到后勤保障和国防工业了。抛开米畜这个工业强大的变态不说,在东线鏖战的苏德两方战争消耗巨大,后勤压力沉重。擅自改造升级步枪,可能会带来子弹口径,枪械零件等的变化,在战时无疑会压垮后勤,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就工业上讲,5发栓动步枪有固定生产线,生产简单方便,更容易大规模装备战时部队。

(二战中大兵团作战的特点,使得武器的大规模装备对于各国后勤和工业部门是个很大的挑战)

以上,便是5发栓动步枪在二战广泛使用却少有改进的原因。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军情解析


众所周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动步枪,这种步枪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开完枪,就会退出子弹壳,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射击。所以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量只够5发子弹。那么这种步枪有没有必要去增加弹仓量容量呢?

首先,因为从一战结束一直到爆发,中间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大部分国家在大战中受到了重创,导致经济一落千丈,因此战后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内这些国家都忙于恢复经济,以及最基础的设施,来增加综合国力。其中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军工产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时间又长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为这种栓动步枪边射击边退弹壳,所以换弹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五发子弹的射击能节约弹夹,所以改变步枪的构造也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为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枪已经大量的出现,而冲锋枪的弹夹容量能达到五十发以上,所以在这种更新换代面前已经没有国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动步枪的结构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去增加夹弹量的话,基本上属于多余的功能了,另外还会增加士兵的负重和工作量。

第四,军工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机床等设备也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对经济紧张的战后国家来说,可能更希望采取保守策略。五发子弹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有歪把子这种用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