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之黃天盪大戰

黃天蕩之戰在宋金戰爭中,宋軍與金軍在黃天蕩進行的一次水戰。黃天蕩的地理位置不詳,《中國通史》載,黃天蕩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的東北。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軍在完顏兀朮帶領下第三次南下深入長江地區,攻破建康城,直逼臨安。宋高宗趙構南逃至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第二年正月,金軍攻明州,趙構乘船入海逃向溫州,金軍尾追不捨。幸賴南宋水軍將領張公裕率部在臺州附近海面阻擊,使高宗得以倖免於難。金軍在受到江南各地軍民抵抗和打擊後。於二月,開始北撤。

史書記載

不同史書對黃天蕩之戰有不同的描述,但《宋史》和《金史》都有誇大的嫌疑。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宋史》韓世忠傳: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俟敵歸邀擊之。……及金兵至,則世忠軍已先屯焦山寺。……撻辣在濰州,遣孛堇太一趨淮東以援兀朮,世忠與二酋相持黃天蕩者四十八日。太一孛堇軍江北,兀朮軍江南,世忠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以鐵綆貫大鉤授驍健者。

明旦,敵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為兩道出其背,每縋一綆,則曳一舟沉之。兀朮窮蹙,求會語,祈請甚哀。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兀朮語塞。又數日求再會,言不遜,世忠引弓欲射之,亟弛去,謂諸將曰:“南軍使船欲如使馬,奈何?”募人獻破海舟策。閩人王某者,教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版以棹槳,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又有獻謀者曰:“鑿大渠接江口,則在世忠上流。”兀朮一夕潛鑿渠三十里,且用方士計,刑白馬,剔婦人心,自割其額祭天。次日風止,我軍帆弱不能運,金人以小舟縱火,矢下如雨。孫世詢、嚴允皆戰死,敵得絕江遁去。世忠收餘軍還鎮江。……是役也,兀朮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餘人。

《宋史》高宗本紀:“夏四月癸酉……韓世忠駐軍揚子江,要金人歸路,屢敗之,兀朮引軍走建康。乙酉,以御史中丞趙鼎為翰林學士,鼎固辭不拜。戚方圍宣州。劉光世遣統制王德誘誅劉文舜於饒州。丙申,用趙鼎劾奏,呂頤浩罷為鎮南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命三省、樞密院同班奏事。韓世忠及兀朮再戰江中,金人乘風縱火,世忠敗績。”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金史》宗弼傳:宗弼還自杭州,遂取秀州。赤盞暉敗宋軍於平江,遂取平江。阿里率兵先趨鎮江,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漢軍沒者二百餘人,遂自鎮江溯流西上。世忠襲之,奪世忠大舟十艘,於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里,擊柝之聲,自夜達旦。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將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寧。撻懶使移剌古自天長趨江寧援宗弼,烏林答泰欲亦以兵來會,連敗宋兵。宗弼發江寧,將渡江而北。宗弼軍渡自東,移剌古渡自西,與世忠戰於江渡。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將左右掩擊之。世忠舟皆張五糹兩,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糹兩,五糹兩著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金史》斜卯阿里傳:“宗弼至餘杭,而宋主走明州,阿里與蒲盧渾以精騎四千襲之,破東關兵,濟曹娥江,敗宋兵於高橋鎮。至明州,頗失利。”

《金史》太宗本紀:“三月丁卯……宗弼及宋韓世忠戰於鎮江,不利。四月丙申,復戰於江寧,敗之。諸軍渡江。”

戰役結果

按《宋史》來說,金軍欲返回北方,韓世忠率兵堵截,金軍火攻突破後成功返北,對南宋來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役。

按《金史》來說,金軍火攻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幾乎全殲宋軍,大獲全勝。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楊國夫人傳》記載:梁紅玉“上書彈劾忠武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如果黃天蕩之戰是勝利的一戰,梁紅玉怎麼會彈劾自己的丈夫韓世忠,讓朝廷加罪呢?

但在一般人都認為黃天蕩之戰雖敗猶榮,畢竟《宋史》所記載的8千人困10萬人達48天,而且此戰也打破了金軍戰無不勝的神話,並讓主將金兀朮為之喪膽,也使金兵放棄直接渡長江南侵的念頭,而將攻勢轉往西邊的川陝,替南宋得保東南半壁江山打下了基礎,後人稱之為“黃天蕩大捷”。

宋金之黃天蕩大戰

質疑

《宋史》說兩軍相持48日,而《金史》則說是30日。

《宋史》說金兵10萬,宋兵8千。而《金史》上金軍只有4千。兩本史書上的數字肯定都不準確,但10萬這個數字肯定是被誇大了很多。

《金史》和《宋史》都說金軍一天之內挖出一條長30裡的河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