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先别急着反驳,我这是在夸你们呢。

纵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但凡是把艺术设计玩出点名堂的人,哪个不是有点“坏坏”的?

李白是个臭酒鬼,王羲之有恋鹅癖,草间弥生自从小时候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之后就疯狂迷恋上了斑点,现任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的异装癖更是声名远扬。

把这些人放在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里,没一个能找到对象的。更别提他们这些人哪个是能评的上“三好学生”的了。

以前总有人说:看看,这孩子学习不好,只能学艺术去了吧。

乱讲,很有可能是因为那孩子有艺术天赋,才学习不好的啊。

瞧把你酸的。

年级总分第一名那个,你给大家伙画个鸡蛋看看?

学艺术的孩子“坏”,在我眼里太正常不过了,甚至从某方面来说,我认为这是艺术天赋的一种。甚至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艺术设计的孩子,只要“坏”的点无关人品,无关道德,没有伤害到其他人,越坏越好啊!

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在我之前教过的众多学生之中,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大多都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磨平了宝贵的棱角。他们乖乖顺从老师的教导,头发按照学校的要求鬓角修得整整齐齐,脖子上的红领巾正得仿佛用尺子量过,广播体操一招一式,做的比叶问还有板有眼。

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好学生比那些捣蛋鬼还要令我操心的多——艺术创作需要个人色彩,而个人色彩没有套路,更需要叛逆。这些东西死记硬背学不来,更没有所谓的逻辑推理。个人色彩偷偷埋在你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千奇百怪的看法之中,或许说起来有点现代玄学,这就是一个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灵性。

01 想象力+好奇心+好好感受


而一个有灵性的艺术家,是一定会有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不知道说“自我”不知道会不会太过分,但是最起码,你应该抛弃去做别人眼里的那个谁,而是专注于努力做自己。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趣的场景,就随时停下脚步;吃韩餐时发现扁平的筷子设计怪异,就搜寻资料寻找答案;做作业时觉得这里不对,就大胆与老师质疑。

作为一个艺术设计创作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童年时期最珍贵的好奇心,去寻找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而不是为了成年人平日里总要营造出一副成熟稳重自以为看起来很聪明的样子,反而错过了身边你本可以收藏下来的美丽风景。

演员金世佳在日本留学处境艰难时给自己的偶像——著名演员田村正和写信,田村正和后来给他回信,其中两句话让我十分动容:人生百般,步履不停。诸事际遇,我也不是万事明了,能送给你的只有四个字:好好感受。


而正因为无穷的好奇心,你会获得无穷的想象力。正如达芬奇,在艺术界的成就高到甚至都让大家忘记了他同时是个发明家。他曾经在1495年设计了一副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科学家根据这幅草图真的完成了这个项目。你看,艺术的想象与创造发明,其实都是相通的。

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02 中国德智体美中的“美”


如今,大家都是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了。在大街上人人起码都认字的时代,如篇头所言大家对艺术的偏见也在渐渐消除。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基于满足了大家的温饱基础之上,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更高的教育体系。

而中国关于德智体美——“美”的方面教育上,起码在目前内地的教育体系中,还远远不够。

这一点不用过多赘述,想一想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恒久不变的校服款式——


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明白了吧。

而同样是学习绘画,中国和外国的教学方式也很不同。中国的课堂上老师会一笔一笔教你怎么把它画的像,越像越好,最好跟照相机照出来的一样,以假乱真。老师和同学就会对你竖起大拇指称之你为大神。

不知道大家国庆有没有去看电影,电影《无双》里郭富城饰演的角色“画家”就拥有着这样以假乱真的画技,还因此复刻出世界上最好的美元假钞。这种水平在国内能被吹上天,但在电影里他的画在加拿大留学时面对的窘境是:一幅也卖不出去,被专家称为垃圾。

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艺术来源于生活,起码在我出国留学的既有经验里,这段情节并不夸张。

国内的标准是像,而国外的标准是要求你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创造出新的东西和新的表达形式,这才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一个人工智能应该有的价值。

国内外的教育差别除了对艺术评判的标准,还有教育方式。这都是老生常谈,经常关注汉艺的老伙伴们心里都有些abcd数了。但我还是实在忍不住吐槽,把东方的灌输式教育生搬硬套地运用在艺术设计领域上,实在是有点喂兔子吃肉的感觉。

造成的后果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禅是“听懂了”,点头附和成了标准姿势,永远不提问,因为这样代表承认我笨。

除了这两个方面,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差很大。

在国外,从小就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的作用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大家有想法之后都会积极的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瓶颈了,才会找老师解决问题。而在国内,老师直接成了评判标准,同学在想法产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做,而是问老师意见。老师会用他自己的既往经验去判断你这个想法是否可行,然后决定你这个想法是否有必要继续下去。

因此,无数想法灵感被扼杀,中国因此丧失了多少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03 写在最后


好学生在国内或许能走得很高,坏学生在国内或许因为偏科高考的关都过不了。能放心大胆的做个坏孩子,让自己的才华有处施展,与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探索更多可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

所以啊,你们这些出国留学搞艺术的坏孩子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