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记得Y老师刚接触岩茶还是小奶狗那会,每当茶桌上有人口水激昂的告诉我这泡茶的耐泡度十几水滋味都很足的时候,我内心就特别不屑,心想喝一泡茶只要能喝的那几水好喝就行了,天天把耐泡度挂在嘴边真的好无聊。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那时候Y老师奶狗少女的思维,觉得耐泡度这个衡量标准世俗得就像我的爱情观,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一点都不重要,如短暂绚烂又轰轰烈烈的烟火一般这人间一趟就值得。

后来随着年轮的增长、阅历的叠加、现实的骨感,以及少女心的泯灭,终于明白了所谓耐泡度的衡量,考验的不仅仅是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时间的长短来考验各个环节参数与否的指标。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也就是说,耐泡度并不是单纯一泡茶本身的属性,而是通过山场、树龄、品种、工艺等多个环节共同影响下的显性参考因素。

接下来,Y老师就跟同学们聊聊其中几项参考因素的可能。

1. 山场影响的基因条件

我们这个组织是被公认的山场论者,但并不代表我们在神话山场,而是好的基因就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先决条件。上周刚跟曾贵同老师喝茶,他说岩茶的工艺跟山场,基本可以说是四六开的占比。

这也是Y老师我第一次听到专家这么直接表达工艺跟山场的关系。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所谓的山场,就是具备丰富的植被和特定的土壤条件所造就的优质环境,在特殊山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茶树自身就具备了姣好的“教育环境”,接受环境的滋润更富裕,也为它在后续冲泡过程中具备更丰富的内质去散发。

2. 工艺带来的内质呈现

工艺过程中影响较突出的环节包括采摘、做青和焙火。

先是采摘鲜叶的老嫩程度。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所有茶叶里面,芽茶是最不耐泡的,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

但即使是开面采,中开面、大开面采摘下来的岩茶耐泡程度就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说,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大开面的岩茶会比中开面的岩茶要老,那么里面的内涵物质更为丰富、更耐泡。

其次是做青。

武夷岩茶工艺宝典的精髓在于“看青做青”,没做透,除了夹生外还容易返青,苦涩感也重,做太透或者太过了,茶的活度就会受影响,同时茶内质的释放在做青环节就会提前被透支,如此一来就显得后劲不足。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然后就看焙火程度了。

中足火岩茶会比轻火岩茶更为耐泡。

就好比是同一个部位的牛排,七分熟和全熟,吃起来就有很大差别。没吃透火的岩茶,就好比7分熟的牛排,口感比较嫩。而吃透火的岩茶则更为有嚼劲。同理,吃透火的岩茶,内含物质在火功的作用下,物质之间转化彻底,冲泡水时内涵物质能够完全析出。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但是焙焦了或者中高火功的茶就又是体力透支内耗过猛,耐泡度很多时候不是茶质的耐泡,而是炭火味的在水里的调皮捣蛋。

3. 茶树品种和树龄

茶树品种不同,茶叶内茶多酚含量也不同。

在其他条件为定量的情况下,理论上说茶树茶多酚含量:乔木>半乔木>灌木。而茶多酚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耐泡度。

一泡岩茶的好坏用“耐泡度”来衡量,究竟是不是很无聊?

武夷岩茶中,水仙(半乔木型)的耐泡度就会比肉桂要相对高一些。至于树龄就比较好理解了,活得久的人吃得盐都比较多,淤积物都更丰富。

比如慧苑坑老丛集萃,是Y老师独自一人品饮时的最佳选择,它即不会过分出戏,影响独自一人发呆思考时平缓的节奏,因为活得够久,足够耐泡的程度刚好可以支撑完一人发呆的充盈时间。

除了上述几点,冲泡的手法也会影响一泡茶耐泡的程度,当然,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了,在之后的Y老师学泡茶的教程中,我们会跟大家一起更系统的学习这套技能。

【今日互动话题】:

既然“耐泡度”这么无聊,那我们来参与一个更无聊的互动话题吧,留言区告诉我们,你喝过最最最最耐泡的茶,究竟耐泡到什么程度?!仅限岩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