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點擊右上角【關注】【玉都天光墟】官方頭條號,長期分享翡翠玉器行業的最新資訊與相關知識!)

文:曾老師:yudukf


我們經常都聽說處理翡翠或者是B貨,BC貨,那到底是什麼呢?處理翡翠和B,BC貨其實是一樣的,就是經過人工酸洗,注膠,注色的翡翠,統稱為處理翡翠。那他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處理呢?今天,小編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翡翠的常見優化處理方法有:加熱處理、漂白、漂白加充填處理、浸蠟浸油、染色(熗色)處理。

加熱處理

加熱處理的目的是使含鐵礦物的黃色、棕色、褐色翡翠變成鮮豔的紅色。基本原理是:選用經次生氧化作用的黃、黃褐或棕色的賭石皮殼部分材料,經加熱使其中所含的褐鐵礦(Fe2O3·nH2O)脫水轉變成赤鐵礦而呈現紅色,俗稱“烤紅”。經加熱處理所得的紅色與天然翡翠的紅色的形成基本相同,天然紅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加熱所得的紅色翡翠則有“幹”的感覺。

漂白

目的是去除雜質所產生的“髒色”和“黑”而提高透明度,使其更美麗。一般“髒色”的主要成分是鐵、錳的氧化物;“黑”的主要成分是角閃石和鉻鐵礦、黃鐵礦、磁鐵礦等。在傳統玉器加工中,漂白處理最古老的方法是浸酸梅湯,這在我國甚至有百年的歷史,僅用於去除玉石表面雜色的鐵、錳等氧化物。現代的漂白處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進展,而且效果十分明顯。其體方法是將翡翠浸在漂白溶液中,以去除存在於裂隙或硬玉礦物顆粒間的黑、褐、黃等雜色物質。最常用漂白劑是鹽酸,其次還有氫氟酸或其它酸液,甚至王水。根據翡翠中所含的“髒色”和“黑”特徵及所使用的漂白液的不同,有的只要浸泡幾小時,有的卻要浸泡幾周的時間。

輕度漂白處理沒有使翡翠的內部結構發生改變,只是將樣品表面的雜色去掉,但也會輕微破壞翡翠表面的結構,一般不影響翡翠的耐久性,而嚴重的漂白處理對翡翠的結構破壞比較明顯。鑑定特徵方面,輕度漂白不易發現,只在拋光樣品的表面留下極細的裂紋。深度的漂白處理則在翡翠表面留下明顯的裂紋,縱橫交錯,因為沒有浸蠟和注膠,所以看上去發白,較幹。如果翡翠的結構破壞程度很大,則需要進行充填處理。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酸洗痕跡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酸洗

漂白加充填處理

經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就是翡翠行內俗稱的“B”貨,這種處理方法已相當盛行。漂白處理,是為了去黃、去黑等雜色,結構一般破壞不嚴重。後來人們發現去黃、去黑的時間加長,可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但從結構破壞程度上看,在溶解掉翡翠中的雜色和髒色的同時,也溶解掉了部分硬玉顆粒,將翡翠特有的較為緻密的結構也破壞了,出現較大、較多縫隙,有的甚至呈疏鬆的麵包渣狀,這種經嚴重漂白的翡翠必須進行充填固結處理才能使用。用於固結充填的膠結物種類很多,現在常用的有機聚合物(環氧樹脂、加拿大樹膠、塑料和有機玻璃等),或聚合物與硬玉粉的混合物。近期,有可能採用折光率和翡翠相近的無機物(玻璃質)充填固結。據報道,某些“B”貨採用氫氟酸或王水浸蝕,但沒有完全去除掉黃和黑等髒色,這樣具有欺騙性,連黃、黑等雜色都沒有去除,給人一種不應是“B”貨的假象。

市場上還有一種被稱為“B+C”貨的翡翠,它的處理方法與“B”貨翡翠基本相同,根本區別在於“B+C”貨翡翠所用的充填物為有色物質,即將染料或顏料均勻地混合到無色的充填物中後,再進行固結充填。而“B”貨翡翠則為無色充填。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注膠

浸蠟浸油

浸蠟浸油的目的是掩蓋翡翠的裂紋,增加透明度,俗稱“藏破”。此法常應用於裂紋較多、質地較差的翡翠原石或成品。具體做法是,把待處理的翡翠原石或成品,放入油或蠟的液體中,稍稍加溫,浸泡,使油或蠟沿裂隙和微小縫隙滲入並填補於裂隙內,使裂紋顯得不明顯。經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不可能耐久,只是暫時掩蓋了裂隙,增加了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力而使透明度有所提高。當這種樣品遇到酸性溶液就會發生變化,如果遇到高溫也會使油或蠟溢出。浸蠟(或過蠟)的做法歷史悠久,為一般人所接受,在玉器行內稱為“A”貨,但在寶石學的觀點裡,因為在天然寶石上添加了其他物質,因些亦視之為人工美化品,而非完全天然品。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注膠

染色(熗色)處理

經染色(熗色)處理的翡翠俗稱“C”貨,處理的目的是,使顏色淺或無色的翡翠變成所希望得到的顏色,如綠色、紅色或紫色,甚至多種顏色同時出現。現在還常出現,分段染色和多次染色現象,多次染色也就是行內稱的“色上加色”。早期用鉻鹽染色的翡翠,查爾西濾色鏡下呈紅色,成批的鉻鹽染色硬玉戒面,早在50年代就有發現。現今許多染色翡翠,在查氏鏡下的特徵與天然翡翠相似,而且穩定性也較好。過去的染色翡翠,可見染色劑沉澱於網狀裂紋中,而現在的一些染不均勻淺綠色的硬玉翡翠手鐲和掛件,色彩柔和,有一定的透明度,沒有注膠,分光鏡下吸收線清楚、敲擊聲、紫外熒光反應、查爾西濾色鏡觀察,都和天然翡翠基本一致。這類產品是用有機染料充填在微小孔隙中,染色部分整體帶淡綠色,酷似天然顏色。

翡翠是如何處理的?

染色

其它應用於翡翠的處理方法

翡翠的鍍膜或稱被覆處理,俗稱“穿衣(Coating)”,使用粘結劑和綠色染料混合後,塗敷於翡翠表面而使翡翠呈現“綠”和“水”。這種處理品也不容易鑑別,但對於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僅憑手感就能鑑別出來。

優化處理翡翠的檢測: (國標)

熱處理:常用於將淺棕黃色至無色的翡翠,熱處理改善成棕紅、棕黃色。不易檢測。

漂白浸蠟:經酸漂洗後,用蠟浸泡,以改善顏色和透明度,可見表面蠟狀光澤,常規方法不易檢測。

漂白充填處理:光澤:拋光面顯示樹脂光澤或蠟狀光澤。

密 度:3.00g/cm3~3.34g/cm3。

折射率:常為1.65(點測法)。

外熒光:無或藍綠、黃綠。

放大檢查:纖維交織結構,結構鬆散;表面呈桔皮狀結構或溝渠狀結構;拋光面見顯微細裂紋。

紅外光譜:(2400~2600)cm-1和(2800~3200)cm-1有強吸收峰。

染色處理:染料沿粒隙呈網狀分佈,鉻鹽染綠色者常具650nm吸收帶,有些致色物在查爾斯濾色鏡下可顯紅色,某些致色物在濾色鏡下無反應。

覆膜處理:淺色翡翠覆著綠色膜,以改變顏色。折射率低,放大檢查可見表面光澤弱,無顆粒感,局部可見薄膜脫落。


私信小編“主播”兩字,免費贈送一份精美翡翠禮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