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形形色色的「慢阻肺」

认识形形色色的“慢阻肺”

患病率、致殘率、致死率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它是一種常見的可預防、可治療的呼吸道疾病,通常是因為接觸了大量的有害顆粒或氣體,引起氣道和(或)肺泡異常,導致持續的呼吸道症狀和通氣氣流受限。慢阻肺的患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當前全球第四位死亡原因,每年受慢阻肺影響者可多達6億人。預計到2020年,慢阻肺或將位居疾病負擔第五位,成為第三大死亡原因。慢阻肺在我國的患病率也日趨增高,且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農村患病率高於城市。

病因多,症狀易忽視

吸菸是危害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也是導致慢阻肺最常見的病因。室外空氣汙染、室內汙染,以及貧窮地區長期使用生物燃料(如木材)都是導致慢阻肺的原因。

慢阻肺患者的主要症狀是慢性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在疾病早期,很多患者僅僅表現為晨起後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他們通常認為吸菸有點咳嗽、咯痰很“正常”,殊不知,這可能已經是慢阻肺早期了;再等到出現活動後氣喘時,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中、重度。

我國慢阻肺就診的患者往往病情較重、急性加重的頻率也顯著高於其他歐美國家。這主要是由於民眾不瞭解這一疾病,肺功能檢查未在基層普及而致漏診率高,很多患者往往在症狀很嚴重、甚至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合並呼吸衰竭而昏迷時才就診。

慢阻肺的“多面性”

一方面,慢阻肺有很多“面孔”(表型),即有不同的臨床症狀、肺功能變化、影像學表現和加重頻率等。比如,同樣是慢阻肺患者,在臨床症狀上,有的患者主要表現為咳嗽、咯痰,有的患者表現以胸悶、氣喘為主;在肺功能損傷情況上,有的患者主要是通氣功能障礙,有的患者除了通氣功能障礙外,還合併換氣功能的顯著下降;在影像學CT檢查上,有的患者表現為“氣道慢性炎症”,有的患者則表現為“肺氣腫”;在急性加重頻率上,有些患者幾年也不出現慢阻肺加重,而有的患者會一年加重多次。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的每次疾病加重都會加快疾病進展,使肺功能進一步損傷。有研究顯示:出現了一次需要住院的慢阻肺病情加重患者,在後續五年的隨訪中有一半人因該病死亡。

另一方面,慢阻肺的多面性還表現在可合併很多合併症,如合併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動脈高壓、肺心病、代謝綜合徵(如糖尿病)、骨質疏鬆導致反覆骨折。其中,慢阻肺合併肺癌的情況更常見,在臨床上,被診斷為肺癌的男性吸菸患者基本都同時合併不同程度的慢阻肺。此外,慢阻肺還會帶來心理問題,不少老年慢阻肺患者合併抑鬱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我們關注。

可預防、早診斷

首先,避免吸菸或戒菸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早期診斷慢阻肺主要在於定期複查肺功能。目前,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籲“肺功能檢查要像測血壓一樣普及”,隨著肺功能納入常規體檢項目的推行,慢阻肺診斷延誤的現狀將會大大改觀。如果您是吸菸的高危人士,可至我院每週五下午的慢阻肺專病門診就診,醫生將會協助您及時診治。慢阻肺的防治,需要你我共行,共同創造舒暢呼吸的美好生活。

特別福利

為了幫助患者增加對慢阻肺疾病的瞭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將在世界慢阻肺日舉辦公益科普宣講活動,歡迎廣大民眾參加。

宣講主題:認識慢阻肺的多面性&慢阻肺的康復治療

地點:瑞金醫院門診一樓大廳(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197號)

认识形形色色的“慢阻肺”
認識形形色色的“慢阻肺”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中華醫學科普聯盟”用稿,

[email protected]

並轉發我們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