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我們第一幅自駕圖出來了,結合上一集,大家可以看看。

呼和浩特出發往南到昭君墓——盛樂博物館(蒙牛園區就在一起)——往漢墓壁畫發掘地就少有人走了——再往東南就到了與山西交界的長城了(這裡很少有人來)——從長城折向西南,沿清水河的河流到清水河縣城——縣城再往西南到老牛灣——老牛灣東面下去到口子上村——然後折返回到托克托縣。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從新店子往東南,到與山西接壤的二分關開始,就是長城了(明長城)。

從這裡開始,一直往西南方向走,都是保存較好的長城。到黃河的老牛灣為止,就是山西和呼和浩特的分界線(看上圖,這是清代的地圖,紫色的界線,同時也是長城的標誌)。

紫色長城的上邊,還有一段黃色的長城,那是趙長城遺蹟所在。

大家看上圖的長城沿線地名,都是明朝那些事兒裡起的,殺虎口,阻虎堡,敗虎堡,虎,是後來改的,應該是叫胡。殺胡口,阻胡堡,敗胡堡。明朝玩文字遊戲那是絕活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裡沿途的長城到處都有烽火臺(當地人叫臺墩子)、駐軍的小型城堡、要塞、關隘。

人口相對較少,都是很小的村莊,保持著比較原生態的農耕生活,動植物資源也較為豐富,我在長城腳下拍照的時候,一直狐狸就從身邊跑過。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大家去過八達嶺長城,每隔一段都有一個這樣稍大的據點。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種地的駑馬,冬天也放出來吃點草。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戍堡遠眺,滿目滄桑。

大明閉關鎖國,斷絕對外貿易和物資交換,逼的蒙古軍隊無數次的扣邊劫掠,邊關百姓苦不堪言。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繞了一圈,也沒發現怎麼上去。估計這裡以前是個樓梯入口吧,既然隨時有敵人來犯,小小城堡肯定沒有大門進出,否則也太危險了。這麼小的城堡沒有駐軍的空間,最多是提供給哨兵休息的落腳點和烽火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烽火臺遠眺。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深知蒙古騎兵的實力,不顧當時國貧民弱,藉著大明軍隊多年征戰的士氣、經驗和戰鬥力,數次出兵塞北,追擊蒙古皇室,試圖一舉擊潰蒙古。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徐達、常遇春、沐英、藍玉等等一代名將,從東中西三路進軍大漠,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削弱了蒙古軍隊的戰鬥力。

but,明軍也多次被蒙古騎兵戰敗,而蒙古騎兵取勝的百勝法寶就是——誘敵深入。充分利用草原地大、腹地深、地形複雜的優勢,將明軍誘入包圍圈中伏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明成祖朱棣戎馬一生,最後病死在親征蒙古的途中。

朱棣的對蒙戰爭總體是失敗的,幾次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最後在茫茫草原上連個人都找不到。

就好像是星宿老仙帶領一幫弟子在草原上搖旗吶喊,自吹自擂一番,最後沒人搭理,無奈的走人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明成祖之後,大明一朝,沒有發動過對蒙古的大規模戰鬥。

期間,有過那位封自己為大將軍大元帥的皇帝,也曾親征出塞外。溜達了一圈,然後又回來了,這就牛的不得了啦。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戰爭不解決問題,那就靠長城吧。

明成祖之後的大明國,依靠長城閉關鎖國。斷絕一切往來,於是,物資匱乏的蒙古各部紛紛出兵犯邊,通過劫掠、進攻等手段,逼迫大明開通貿易互市,換取生活必需品。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白雪皚皚的土地,曾經是蒙古鐵騎來回奔襲的荒原。

明前期和中期,漠西蒙古的也先和漠南蒙古的阿拉坦汗都多次攻入長城以內,甚至包圍了北京城。他們最終都取得了與明朝貿易的權利。 也先領導的土木堡之圍,震驚長城內外。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就是長城內,山西省的方向。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山西人立碑為記,內蒙古這邊什麼也沒有。說起對長城的態度,蒙古人和漢人完全不一樣。具體怎麼不一樣,大家不用我說應該都明白吧。有些人認為是偉大的建築、文明的象徵;有些人認為是恥辱的標誌,是失敗膽小的象徵。

客觀的講,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正常對外政策。強悍的時候有強悍的政策、衰弱的時候有衰弱的政策、開放的時候有開放的政策、封閉的時候有封閉的政策。這些都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和歷史發展的結果決定的,不必大肆宣揚也不必自暴自棄。

從這一點來講,漢人的文化需要向遊牧民族學習。遊牧民族之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稱霸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從來不認為打不過逃跑是丟人的恥辱的事情,這是實力的事實而已,是非常正常的戰術。

跑不快才丟人呢。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黃土鄉村小路。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離開長城關隘,在冬季的一月,我們在大雪過後,遊走在這黃土高原之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就是黃河的又一個支流——清水河,也就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來歷。

清水河的水量同樣很小,冬天則是完全結冰,沿河的公路彎彎曲曲,偶爾遇到一兩個小村莊,也十分的美麗寧靜。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開車駛過結冰的河床,很結實,沒問題。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清水河縣土地貧瘠、礦產資源缺乏,民生艱難。村民靠種地、養羊維持生計,經濟發展的難度較大。

也許,在這樣的貧瘠地區,移民入城,放棄土地開發。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才是一盤國家需要考慮的棋局,也是隻有國家才能辦成的大事。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山間小路,雪景美極了。

有點路滑,建議開四驅車,小心謹慎駕駛。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黃土地的冬季,如同水墨畫一般:藍天、白雲、黑山、黃土、白雪,真漂亮。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清水河快到縣城處,有石峽口水庫一座,周圍開發了一個旅遊點(吃飯為主),但很少有人能到這裡。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清水河縣城內,從城北山上流下泉水一處,人稱聖泉。自清代康熙年發現起,就從沒停止流淌,水質極好。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清水河縣,是一個黃土高原的小縣城,歷史上,在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曾經多次反覆的激戰爭奪。可以反映出當時抗戰勝利後,在整個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國共確實是激烈的爭奪每一寸土地,而且是刀兵相見的爭奪。

我們出清水河縣城往南,繼續穿行在黃土坡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幾十公里的盤山路,領略了千溝萬壑的地貌特徵。這景色,冬季真的比其他季節好看許多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終於,到了黃河岸邊,白雪覆蓋的黃河早已結冰滿滿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就是清水河縣最著名的景點——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黃河著名的拐彎處。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鄉,改名叫了老牛灣鄉;

村,改名叫了老牛灣村;

老牛灣,成了清水河人民致富開放的希望;

老牛灣,是全縣人民齊力打造的旅遊景區;

修路、改造村舍、評5A、全民動員老牛灣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冰雪老牛灣,這裡,就是黃河著名的拐彎 對岸就是山西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能夠評上國家級地質公園令全縣人民欣喜若狂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拾階而下,可以到河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黃河冬季結冰,春季冰融,經常發生凌汛。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俯瞰老牛灣,非常漂亮。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因為是冬天,沒有過多逗留(老牛灣也不營業啊),繼續沿著山林小路前進,下一個目的地——口子上村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闖過茫茫大地,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最大的兩個特色,一個是千溝萬壑的地形,一個是窯洞民居。啊,對了,還有那特殊的民歌信天游,嗓音非常高的那種。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偶遇冬天放羊的農民,感嘆其生活之艱辛。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漸漸的,在水墨畫中,長城的臺墩子出現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繼續南行,快到山西交界處,連續的烽火臺出現了。

也是,不到交界,也沒有長城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從公路下去,進入村道(土路),在水墨畫的色彩中,逐漸接近目的地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終於,滿是依山窯洞的口子上村到了,這是內蒙古的歷史文化名村啊。

為什麼歷史文化呢?原因有二: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第一,就是這個碑:四公主千歲千歲千千歲德政碑

這就是康熙的四公主,嫁給外喀爾喀蒙古王子的那位,當然也就是最後在呼和浩特公主府的那位。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和碩四公主秉承皇阿媽的旨意,肩負綏靖藩服的和親使命,告別了紫禁城,乘坐馬拉轎車,在額駙敦多布多爾濟及待衛、待女等的簇擁下,前往千里迢迢之外的土謝圖汗王府所在地庫倫(今烏蘭巴托),經過十幾天長途跋涉,來到漠南清水河。

當年漠北征討噶爾丹的戰火剛熄,大清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還沒有徵服準噶爾。康熙帝為了公主的安全,降旨安排暫住清水河。公主初來先後在今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和王桂窯鄉岔河口村居住,已出土的青石碑上書有“皇清四公主千歲千千歲”的字樣,表明公主得到當地農牧民的歡迎。隨後,在今清水河縣城東南角修建了依山面水的第一處府第。公主在此生活了整整8年。她嫻於禮教,恭謙柔順,不恃皇家之傲。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第二個讓公主留戀的原因和第二個歷史文化名村的原因一樣——長城

這裡是長城的邊塞,公主住在長城外邊不到一里地的地方,表示出塞了,是因為累了,要歇歇腳。

深層原因還是因為當時時局不穩,準噶爾的西蒙古軍隊威脅大大地(前幾年,公主的老公一家人,也就是外蒙土謝圖汗全家被噶爾丹打得一路逃到了內蒙古避難,你說公主能指望他們保護嗎?)

於是,公主在這裡居住了8年,畢竟一旦蒙古騎兵來襲,公主可以立刻進入長城內躲避,最後才啟程去了呼和浩特。

(四公主其實是康熙第六女,因為大姐二姐夭折,最後叫做四公主。這個我們前面在呼和浩特公主府講的六公主不矛盾,是一個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看吧,這就是保存下來的長城。

口子上村,也就是得名於長城的隘口上的意思。

當地很多地名於長城有關,比如口子上所屬的鄉叫北堡,當然是北面的堡壘的意思。

比如老牛灣鄉原名單臺子鄉,就是說當地有個單獨的臺墩子(烽火臺)。

好了,我們告別冬季的黃河長城,再去看看夏季的景色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清水河縣和老牛灣我來過好幾次,這次是夏天的時候。

遠處是烽火臺,夏天沒有雪,路不滑,咱們到近前瞧瞧去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沿著小路進村,駛上一層層的屋頂。

不要奇怪,黃土高原的房子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就在別人家的屋頂上,窯洞,就是一層層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瞧,烽火臺小兵站,旁邊那顆是不是傳說中的消息樹啊

哈哈哈,不是啦,有烽火臺,誰還要消息樹啊,再說了,明朝的消息樹?不對,就算是抗戰時期的消息樹,現在也有幾十個碗口粗細了吧。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臺子挺高,沒有樓梯,怎麼上去呢?

不要擔心,這可是軍事設施,士兵自然有暗梯可上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烽火臺肯定是建在高處了,可以一覽群山小。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烽火臺周圍有一圈土牆,意思是軍事禁區,嚴謹進入種地和放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當年的軍事設施,如今令人唏噓啊。

與其投入巨大修長城,建烽火臺,為什麼不開放搞活,和蒙古人交換點東西呢?

或者乾脆打開邊界,大家和平共處,互相通婚,締造一個和諧社會不就完了?

(玩笑,大明朝的人的頭腦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理解,理解吧)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沒有河流,沒有雨水,完全是靠天吃飯的旱地

真是感受了那首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還有我的牛跟著我,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好了,不感慨了,瞬間又到了老牛灣,進村啦進村啦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夏天的老牛灣,怎麼樣?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當你領略了大風從坡上刮過之後,突然出現一彎碧水,而且是不黃的黃河水,那是相當震撼和欣喜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村的民居,大部分改成了窯洞民俗。

我們中午在這裡吃飯,黃河鯉魚,油炸糕是當地特色,還有就是大燴菜(內蒙和山西人都知道,家常省事菜)

味道? 就一個字:實在是太鹹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就是晚上本來要住的地方。

由於我們是同學聚會,男男女女的,還帶著孩子。

如此大炕擠好幾個人,他們實在難以接受(畢竟不都是我這種資深驢友),而且,旱廁的問題也是內蒙古農村的普遍難題。

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河邊新蓋的有抽水馬桶的標準間。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坡上,農民的旱地,從黃河打水上來,實在是太辛苦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河邊的老舊窯洞,下沉式的。這種民居不是黃土高原特有的,而是亞洲乾旱的內陸地區普遍存在的。

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就是這樣乾旱地區的半地下建築,主要作用有二:遮陽涼快,方便蓄水。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可以坐遊船兜一趟,感受一下黃河兩岸的山川。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出發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左岸是山西的烽火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右岸是鬼斧神工的崖壁,咋讓我想起黑木崖了呢?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又好像是赤壁的感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河水清澈,為什麼呢?

因為這裡不是黃河的主河道,而是一個小支道的峽灣,前後都有水壩攔截,所以非常清澈。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一路前行半個多小時,空氣涼爽宜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對岸還是山西的,山西人也開發了老牛灣旅遊,而且修了好幾個寺廟啥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又讓我想起了福建的大金湖、浙江的千島湖、還有東北的、四川的、、、、、、 其實,中國的很多湖泊旅遊景點,都是蓄水築壩的水利工程形成的,老牛灣的峽谷是天然的,但峽谷裡的黃河水是人工引入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因為,前面就是著名的山西省萬家寨黃河水利樞紐工程 。

怎麼樣,明白了吧?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不信你看,隔了一個月,我又來,趕上枯水期,水利管理部門就不給放水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才是黃河的真實顏色呢。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沒有了清水,苦了當地老百姓和搞旅遊生意的人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上次我們來的那家,哎,生意不好啊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窯洞冬暖下涼,非常好住。

清水河縣在清末和民國的時候,人口不多,人均的土地還是非常充裕的,老百姓生活還是挺不錯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現在人口多了,土地就不夠了,加上週邊經濟發展迅速,這裡就顯得差很多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但是也沒那麼差啊,只要你勤勞工作,好好讀書,都有發展的機會,都有幸福生活。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當今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進城打工了,老窯洞廢棄了。(其實收拾收拾,當個民宿,好像也挺好啊。

不是有好多人想到農村隱居嗎?

來呀,這裡就是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老牛灣和呼和浩特著名碳酸飲料綜合開發的,當地著名白酒——老牛灣 嘉賓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從老牛灣一直延黃河北上,就到了20萬人的托克托縣。 這個縣緊靠黃河,全縣平原,土地肥沃,歷史悠久。

內蒙古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赤峰的紅山文化(中華玉龍的發祥地),一個是托克托縣的海生不浪文化。

托克托縣在戰國時期,就是趙國的城池,遺址現在還有。 唐朝的突厥東受降城就在現在的大皇城。 遼代和元代是東勝州(常遇春大破勝州城的戰爭中最後被毀) (上圖,託縣勝州城,現代仿建)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托克托縣是黃河的渡口之一,蒙古南征就從這裡渡過黃河,進入鄂爾多斯然後直下陝西。

明朝時期,這裡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領地,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義子叫脫脫(明史帶色彩的譯名),他駐牧於此,所以叫脫脫城,後演變為托克托城。

清乾隆年後,這裡開始草場放墾,成為托克托廳(後改縣),是晉商進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地的一個重要基地。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現在的托克托縣,因為附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所以是電力輸出的大縣(大唐電力)。 另外就是玉米種植帶動的獸藥生產(金河),養殖業等,使托克托縣的總體經濟發展不錯。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托克托縣的旅遊主要是黃河旅遊,沿黃河可以領略兩岸截然不同的風光(對岸是鄂爾多斯高原的沙漠),也可以做纜車渡過黃河。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黃河在境內也形成了很多美麗的峽谷,地質構造類似老牛灣,非常奇特。 黃河的邊上開發了一個南湖旅遊區,沒什麼意思,只是一個公園而已。

我在中國的歷史地圖上看到,在隋唐時期,托克托縣境內金河(就是大黑河)匯入黃河處有一個大湖,叫金河泊,現在已經消失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說到長城,我回過頭來再簡單把內蒙古的長城介紹一下,讓大家有個總體的認識,後面的行思錄裡面,我們還會到各個地方,看當地的具體的長城。

長城的第一個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最主要的是戰國時期的趙、燕、秦三國的長城,分別防守著東、北、西三面的遊牧民族。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是趙國長城,分兩個走勢。南邊的一條從現在的內蒙古卓資縣開始,沿著陰山東段的大青山往西修建,連接包頭市北面的烏拉山,到西頭黃河邊上的烏拉特前旗為止。這段主要是在土默特平原(黃河前套平原)的背後,根據陰山東段的大青山和中段的烏拉山而建。

北邊的一條西起現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磴口縣,也就是陰山西段的狼山的西端(漢代高闕塞建於此),在河套平原的北部沿狼山往東,和大青山接上,一直到呼和浩特市的正北為止。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上圖,趙國長城遺址。大家可以看到,這是典型的戰國長城的特徵)——石塊堆砌的長城。我們後面看到的秦國和燕國的長城,都是這樣的材質,主要是取材於內蒙古高原的山體岩石。

趙國長城主要防禦的是匈奴。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上圖紅線,戰國時期的秦國長城,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統一六國,其主要疆域在黃河幾字的裡面,靠東的陝北一帶,防守的對象主要是鄂爾多斯高原的林胡人和樓煩人。

這兩個遊牧部落最早是活躍在山西北部、鄂爾多斯、陝西北部,後來被趙國多次打壓,生活區域逐漸縮小到鄂爾多斯高原。隨著後來的匈奴、大秦、大漢等帝國的強大,鄂爾多斯在這些帝國間變換著控制權,林胡和樓煩逐漸被匈奴和漢人同化,最後融合了。(從民族上,他們是和匈奴非常接近的嫡親)

上圖的綠線是明長城,我們可以看到,東部的一段有重疊,明長城沿用了一部分秦長城的基礎和走勢。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上圖是內蒙古烏拉特旗秦長城的遺址,也是石頭堆砌的。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再看燕國的長城(上圖紅線),其範圍要遠遠大於後世的明長城(上圖綠線),燕國的長城主要防守的是北方的匈奴、東胡等部族,還有東方的高麗人的祖先高夷等部落。

燕國當時非常強大,整個遼寧和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都是燕國的版圖。其影響力到了近千年之後的16國時期,慕容鮮卑還沿用了“燕”作為自己的國號,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四個國家。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是內蒙古赤峰地區的燕長城,人為破壞和自然損毀的十分嚴重。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到了漢朝,在草原的正北和遼東地區,大漢帝國保持了燕趙的長城範圍,並以此為國界和匈奴講和。而在西北地區,漢武帝之後,對匈奴取得了戰爭優勢,疆域大範圍擴大。除了河西走廊和西域被大漢控制外,今天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地區、額濟納戈壁地區、烏拉特草原都成為大漢帝國的領土。

為此,漢朝在草原和戈壁上修建了兩道長城,東起今內蒙古包頭北部的達茂旗,在陰山北麓的草原上向西延伸,經過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北線延伸到今蒙古國西南部的戈壁上,南線在中蒙邊境一帶往西,到了額濟納旗的居延海折向南,沿黑水河進入到甘肅,並向西直達西域(新疆東部)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由於漢長城西北部分,都是修建在草原和戈壁上的,所以都是夯土建造的,這種土和草的混合體是西北地區的典型建築材料。現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漢代古城、長城、烽燧遺址都是這樣的材質。

從東漢以後,從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一直到大遼國時代,中國北方陷入混亂的局面。不是某個強勢的中原王朝短暫佔據了北方草原(隋唐),就是某個強勢的遊牧帝國佔據了北方草原(前秦、北魏、柔然、遼),或者就是徹底的小國格局疆域變更頻繁(16國、10國),長城在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1000年來,長城沒有再出現過,直到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時代。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到了女真人的大金帝國,為了防禦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落,在草原上修築了很多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歷史上有叫過金長城,也有叫做成吉思汗邊牆的(因為主要是為了防守蒙古部落,而最著名的無疑是成吉思汗)現在統一界定叫做金界壕,因為它不是磚頭或者石塊的城牆,而是挖壕溝推土的簡單防禦體,僅僅能起到短暫阻止騎兵跨過來的作用。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金界壕全名應該叫做金國邊界的壕溝,簡稱金界壕。

上圖,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草原上的金界壕,由於是土壕溝,所以經過近千年的風水日曬,基本上看不到明顯的深溝和堆土,只有低矮的遺蹟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金界壕最北的一段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段落,它從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市的大興安嶺西麓開始,往西南方向經過現在的滿洲里,延伸到蒙古國境內額爾古納河上游地帶。(上圖紅線)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這一段最北的金界壕的主要防禦對象。

東南部壕溝之內,是兩個歸順了大金國的蒙古部落,塔塔兒和王紀剌(也就是成吉思汗夫人家的弘吉剌部),這兩個部落最先被成吉思汗征服。

金界壕的防守正北,就是日後統一草原的蒙古部,他的東北地區,是日後被征服的茶赤剌部。他的正北地區,貝加爾湖東岸是八剌忽部,也就是現在生活在俄羅斯和呼倫貝爾的巴爾虎蒙古人。他的西邊是蒙古的密兒紀部(也就是後來被征服的蔑爾契部),再西邊,是強敵突厥人的克烈部。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金界壕第二道防線,這個就是俗稱的成吉思汗邊牆。從大興安嶺的東面,現在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開始,往西南方向,穿過大興安嶺,沿著大興安嶺的西麓,經過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市的科爾沁草原,沿著錫林郭勒盟的西烏珠穆沁旗的東部的興安嶺南端往西,一直到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到了赤峰的克什克騰旗的達裡諾爾(達裡湖),金界壕又一分為二,南路經過正藍旗、太僕寺旗走了後來的察哈爾南部地區,北路沿著正白旗、鑲白旗、正黃旗走了察哈爾北部地區,最後在陰山東路匯合,然後折向北,沿陰山直到現在的包頭市達茂旗一帶。

從達茂旗往東北方向,還有一個金界壕支線,走的是四子王旗、蘇尼特旗、阿巴嘎旗的草原北線。這充分說明的當時草原的遊牧部落是非常不安分的,對大金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大金國最終還是被遊牧的蒙古人滅亡了。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是大家熟悉的明長城,就是本集我們看到的長城。這個長城,基本是奠定了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邊界,也就是當時明蒙邊界。

蒙古行思錄第3集 黃河長城

這是大清國的長城,西部地區已經有部分斷開了,因為大清國徹底拋棄了依靠長城防禦蒙古的國策,而採取了聯姻永不斷親的一家人國策,同時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流行,非常有效的把強敵變成了親戚和佛教徒。

本集結束,下集開始,我們進入草原和農區結合的地帶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