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参议院」退出中导条约——特朗普真心还是想“讹诈”?


「津云参议院」退出中导条约——特朗普真心还是想“讹诈”?

毕洪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授、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10月20日,特朗普首次表态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再次向国际社会抛出“重磅炸弹”,凸显了美俄在战略上的分歧,表明两国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而特朗普选择在此时宣布这一决定,是要启动军备竞赛的战车还仍是一种“讹诈”手段,值得认真考究。

美国预谋已久

其实,自1987年签署《中导条约》(INF)后,美苏就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违反规定。乌克兰危机后,美俄之间关于该问题的“口水仗”开始升级。奥巴马政府指责俄罗斯开发和测试被禁止的巡航导弹,违反了协议。俄罗斯则否认自己违反条约,认为是美国没有遵守条约。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指责俄罗斯部署新型巡航导弹诺瓦特9M729(北约代号为SSC-8)违反了INF协议,而俄罗斯则称该巡航导弹完全符合条约规定并指责美国的无人驾驶飞机项目、用于测试反弹道导弹技术的目标导弹,以及岸基“宙斯盾”弹道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都违反了该条约。近年来,共和党的主要鹰派人物一直在推动立法,迫使特朗普总统采取步骤开发新导弹,作为抛弃INF条约的第一步。2017年底,美国国会通过《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同意拨款5800万美元用于研发陆基中程导弹,以回应俄罗斯涉嫌违约的问题。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特朗普政府连续推出《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核态势评估》三个重磅战略文件,明确把俄罗斯和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表明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由反恐向大国竞争的转变。华盛顿还意图降低核门槛,核武器也由最后手段转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报告中,俄罗斯被称为“世界舞台上的坏人”,强调莫斯科的地缘政治野心是美国面临的三大威胁(俄罗斯、恐怖组织、中国的南海行为)之一,特别是其核武器依然是美国最大的现实威胁。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军控顾问蒂姆·莫里森对美国继续留在《中导条约》和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俄2010年签署即将于2021年到期)持续进行批评,嘲笑这些条约是美国的单边裁军。博尔顿多次警告俄罗斯必须遵守对INF削减武器的承诺,否则它可能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包括推动美国退出条约。美国驻北约特使凯·贝利·哈奇森更发出威胁称,美国将摧毁俄罗斯正在开发的导弹。特朗普也指责俄罗斯一直违反条约,并警告除非莫斯科和北京停止发展或拥有核武器,否则美国将重启自己的核计划。由此,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的调整,特朗普宣布要退出《中导条约》也就不奇怪了。

背后的目的仍耐人寻味

特朗普宣称美国要退出《中导条约》的理由是俄罗斯开发和部署巡航导弹违反了条约规定,还表示除非俄罗斯和中国都同意不发展这些武器,否则美国将不遵守条约的规定。在华盛顿反俄政治正确的氛围之下,无论何时“消费”俄罗斯都具有“正当性”,但把根本不是缔约国的中国捎上,就显得目的不纯了,尽管中国也已经成为美国两党中期选举的重要议题。

特朗普政府的理由是,《中导条约》限制了美国部署武器来应对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去年以来,在特朗普团队鹰派的积极推动下,美国对华政策的讨论成为白宫定调的基础。在这场讨论中,接触与遏制、合作与竞争不再是中美关系的主基调,对中国的担忧和指责成为一边倒,中国被确定为美国的最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重新制定对华战略的框架和规则成为美国两党和战略界达成的普遍共识。在这些人看来,以前几十年的对华政策和框架即使没有失败也证明是无效的,如不采取有效战略,中国将很快超过美国。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在华盛顿的政治圈,对中国进行遏制是没有分歧的。相应地,中国不断增长的导弹力量一直是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担忧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前任司令哈瑞·哈里斯上将今年3月在参议院表示:我们没有地面作战能力可以威胁到中国,原因之一是我们严格并理所当然地遵守了《中导条约》。但INF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处于明显劣势的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众所周知,INF不禁止海空系统,也不禁止韩国和日本发展中远程导弹,而美国在该区域对中国的军事优势是有目共睹的。这次特朗普又拿中国说事,自然是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结果。遏制及有限合作正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基调,而所谓印太战略、南海航行自由、“台独”底牌和贸易战正成为华盛顿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操弄。由此,美国再次甩锅中国既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也符合特朗普的“交易”本能,意图用新协议束缚住中国。

此外,特朗普在当前时间窗口宣称要退出《中导条约》,更加耐人寻味。第一,因为卡舒吉被杀事件持续发酵,使美国与沙特关系面临极大挑战;第二,美国对伊朗的第二轮大规模更严厉的制裁即将生效,尤其是要将德黑兰的石油出口归零;第三,美国马上就要迎来中期选举,而共和党的选情不妙。在这种敏感时刻,特朗普威胁要撕毁《中导条约》短期内可能产生多重效果:尽可能转移国际社会对美国与沙特关系的过多关注,使记者被杀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冲击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好不影响大额军售和对伊朗的围堵;借此对俄罗斯施压,双方可能进行新的裁军谈判,但要把对伊朗等问题也纳入其中;施压欧盟国家改变立场,在对伊朗制裁问题上不能与美国对着干,可以有一定的妥协,但要相向而行,否则欧洲上空就要放焰火(互射导弹);特朗普政府此时放话退约刻意表现对俄强硬,希望借此尽可能多地激发保守的福音派选民的支持,为即将开始的中期选举放手一搏。

可能的后果

从程序上讲,《中导条约》的存废还有半年的时间,各方还有一定的博弈空间。在特朗普政府看来,由于美国在推进制造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武器方面已经没有优势,而对部署此类武器的任何限制都只会削弱美国,增强其地缘政治对手的能力。而《反导条约》的失效能够解除对美国的约束,为其全面研制、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把战略核武器向战术核武器转变扫清障碍。从战略角度讲,美国从维持自己全球领导地位出发,有通过发起大规模军备竞赛拖垮对手的意图,但后果恐怕很难预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擅长交易的特朗普虽然威胁要退出《中导条约》,主要目的还是要挟普京在战略稳定问题上让步,以及进一步通过“新协议”框住中国。对于特朗普的举动,俄罗斯方面认为美国仍试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而且这种威胁是对俄罗斯的讹诈,俄不接受最后通牒或勒索。但从自身现实出发,俄罗斯方面也表示,莫斯科愿意就《中导条约》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与华盛顿进行对话。此前,普京在瓦尔代会议上就宣布,俄罗斯将遵守有关其核武库的互不侵犯政策,同意只在首先遭到攻击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尽管英国对美国的举动表示坚决支持,但欧盟认为《中导条约》仍是欧洲安全的基石,呼吁美俄应就维持和执行该条约开展建设性对话。在强硬警告俄罗斯的同时,特朗普也表示,如果俄罗斯选择履约,美国也会停止扩容并裁减核武库。博尔顿访俄的主要目的是试探俄罗斯方面对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反应,然后决定华盛顿的下一步行动。所以,在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问题上,博尔顿也表示美方尚未最终确定其是否延长,时间还来得及。而且,博尔顿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借《中导条约》向莫斯科施压配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导条约》还是即将到期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国在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自然都不愿续约,但仍有谈判妥协的空间,都不愿走到大规模军备竞赛的地步,但这还主要看俄罗斯在中东及乌克兰等问题愿意拿出什么样的交易筹码。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美国意图把中国拉入谈判之中,这是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的,因为不仅是武器数量方面无法与美俄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台湾问题。

当然,也存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和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可能。果真如此,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武库将不会受到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军备控制协议的约束,这将是1972年以来的首次,必将引发一场代价高昂、危险的新军备竞赛。如果一旦美国退出,它必将加大研发和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陆基巡航导弹,对俄罗斯来说这个难度并不大,短时间内就会对美国的欧洲盟友构成实质性威胁。随着战略平衡被打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将把欧洲大陆变成一个新的核武火药桶,西太平洋地区也将进入中导军备竞赛,全球安全将被置于危险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