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文 / 于千原

「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在江西省境内,有一座名山,叫“庐山”。庐山南麓虎爪崖下 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石面非常光滑,石头的中间有个凹了下去的痕迹,当地人称“醉石”,成为庐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为什么“醉石”会如此有名呢?那是因为它曾经是南宋初期,我国最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睡出来的。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母都去世早,10多岁时,家已经很贫穷了。用陶渊明的话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

虽然生活很贫乏,但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立下了“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的远大抱负。

他生活的环境也非常好,家就住在庐山脚下,有山有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所以他闲暇时,就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时间久了,他爱上了大自然,向往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

后人评价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虽然陶渊明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直到29岁才开始出入官场。

此后的13年中,都是做很小的官吏。这让他觉得难以施展自身才华,更加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每次都是自己辞官回乡。

虽然陶渊明不愿意为官,但是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他的家境越来越贫寒,以至于都无法解决全家人的温饱。

因此,一次好友来访,他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令,然后过隐居的生活。”朋友把这件事透露给朝廷,当政者爱惜他的才华,立即调任他做了彭泽县令。可见陶渊明确实是有才之人。

当时官府还给陶渊明分配了一些公田,用来解决生活上的开销。但是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于是他想把土地都用来种高粱,然后用高粱酿酒。他的妻子和儿子听说后,就坚持要求种点儿粮食,到最后陶渊明还是留了一半土地种了高粱。

那年,有个小官吏路过彭泽县,要求陶渊明前去拜见他。下属见陶渊明穿着破烂的衣服,就跟他说:“您不能这么去见他,应该穿官服去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当天就辞去了官职,又回乡了。

「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回乡后,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此宣告世人,他从此永远脱离仕途,准备回归田园生活。

回乡那年他41岁了,家里的生活过得还相当不错。有朋友来家里拜访,他也有钱买酒给朋友们喝,而且总是不醉不归。那段时光,是陶渊明人生比较惬意的时期,他可以四处游玩,与朋友把酒言欢,并写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有一年,他家种的粮食大丰收,陶渊明非常开心,就把很多粮食用来酿酒。经常带着美酒佳肴,和朋友到庐山脚下的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畅饮。每次喝醉了,他就直接倒在石头上睡一觉。时间久了,这块石头竟然被他枕出来一个坑。这就是如今庐山脚下那块有名的“醉石”的来历。

然而,在陶渊明44岁那年,他家意外失火,七八间房屋付之一炬。他只好带着妻儿到穿上去居住,靠亲朋好友接济度日。

陶渊明有个朋友叫颜延之,经常前来探望他。后来因为颜延之升迁,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希望能够改善他家的生活。然而他却全部送到酒家去了,因为他只想着日后能有酒喝就好。

他性格直爽,每次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朋友们如果谁家有酒,便会请他前去饮酒。每次他去饮酒,都希望能够畅饮一下,最好能够喝醉了才好。

「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陶渊明家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即使他跟着妻子儿女一起耕种,希望能改善生活,也还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了。但是他却非常乐观,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用来记录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

不管生活多么清贫,朝廷如何请他出任官职,他都不再为之所动。一次朝廷的官员来亲自请他,并带来了酒肉,他直接回绝了。

陶渊明很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除了耕种土地,在家干农活,他也能悠闲自在地养花种草。

在《爱莲说》的开头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没错,陶渊明最喜欢的就是菊花。尤其青睐“九华菊”。这种菊花在秋天开放,花型甚是美观高雅,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陶渊明爱菊花,因为他的个性就很像菊花,不流于世俗,不谄媚,喜欢孤芳自赏,清闲自在。

陶渊明一生中,写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我们可以欣赏一番: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虽然陶渊明觉得这样的田园生活很好,但是从58岁开始,他的生活更加困窘了,甚至经常饿肚子。

陶渊明63岁那年,朝廷再次派人请他入朝为官,这次他答应了。然而已经太晚了,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不久后,在贫病交加中,陶渊明去世了。

「古诗词助力中高考」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

他是历史上典型的生前落魄,去世后备受推崇的文学家之一。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喜欢饮酒,并且单《饮酒》的诗就20首,是历史上首位大量以饮酒为诗歌题目的文学家。

在这20首《饮酒》中,最著名的就是其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陶渊明,饮酒过后,来到房山东边的篱笆下,采摘一束美丽的菊花,边闻花香,边悠闲地欣赏远处的风景。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此时山气氤氲,夕阳西下,飞鸟从天边结着伴儿归还了山林。

陶渊明看着眼前这种美妙的景象,心中无限遐想。于是转身回到茅舍,执笔写下了这首《饮酒》。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说:“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

——————————

附: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练习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描绘的画面。

(山中的气象在傍晚时显得十分美好,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2、结合作者的生平,说说陶渊明诗中所说的“真意”具体指什么。

(陶渊明的“真意”是指远离黑暗的官场,回归美好的田园,过一种恬淡自然、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