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爲自己發聲

原標題:對話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亞裔美國人應為自己發聲


哈佛大學招生涉嫌歧視亞裔的訴訟案15日在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開庭審理。

庭審上,控方“公平錄取學生”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引用根據20多萬份入學檔案的數據統計分析,指出哈佛大學對亞裔學生的個人品質(包括領導力和同情心)評分明顯低於其他族裔。即使亞裔學生在學術和課外活動等客觀標準中都更加優秀,這些主觀臆斷的“個人素質”評分降低了亞裔學生獲得錄取的可能性,侵犯了他們的公民權利。

被告哈佛大學一方指出,SFFA的結論具有片面性,並強調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允許大學在錄取中考慮種族因素。哈佛大學還坦言,若停止考慮種族因素,學校將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環境。

美國的平權法案是本次庭審爭議的焦點,該法案鼓勵推動對少數裔的扶持措施,糾正歷史上少數裔所遭受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

亞裔美國人在次問題上分成兩派。一部分人認為“平權”應該是實現“無事膚色”的錄取,而哈佛的種族配額給予非洲裔和拉丁裔過多的好處,是對亞裔的“逆向歧視” 。另一部分人擔心亞裔被人當成幌子,用來掩蓋其他方面與所有少數族裔利益背道而馳的運動。因為亞裔也屬於少數裔,若平權法案被推翻也對亞裔不利。

亞裔美國人的兩級分化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在美國種族秩序中面臨的問題與困惑。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一直在遭受極具破壞力的“顯性”歧視,比如警察暴力和種族劃區。但亞裔美國人並沒有這些困擾,而且隨著他們平均經濟水平的提高被稱為“模範少數裔”——這使一些人開始忽視亞裔美國人所經歷過的,並在繼續經歷著的諸多“隱形”種族歧視和排斥。

許多亞裔美國人不被美國主流社會認為是“真正的”美國人,他們經常被質問“你來自哪個國家”。此外,研究還發現,在所有種族中,亞裔是職場中最難被提升到管理職位的種族。在一些社區裡,亞裔的貧困率最高。此外,亞裔美國人的訴求通常得不到主流政治勢力的支持。

就亞裔群體在美國這一議題,澎湃新聞再次專訪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人楊安澤。楊安澤認為,雖然亞裔美國人目前在職場和政治舞臺都無法獲得相比配的關注,但改變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更多人為自己發聲,並激發自己的領導力潛能。

澎湃新聞: 自二月份宣佈競選以來,你已經成為許多亞裔美國人的榜樣,你如何看待你的新角色?

楊安澤:作為一名華裔和亞裔,我對此感到很感激,也很自豪。但我的目標是打破種族的邊界,改善美國的政治狀態和數以萬計的美國人的生活。參選總統只是實現我目標的第一步,所以我不覺得自己取得了足夠的成就值得讓大家奉我為榜樣。不過我很感激華人同胞們的支持和熱情,這對我來說意味著很多。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亞裔美國人”身份?你是否經歷過身份認同危機?

楊安澤: 我成長在一個白人社區,也是學校裡為數不多的少數裔,我曾因為自己的黃皮膚和黑頭髮遭到過排擠和疏遠。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確對自己的身份產生過困惑,甚至有意逃避自己的華裔背景。但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逐漸開始瞭解我們家族的歷史,對“身份”的理解也變得多元化,這也使我主動開始接受自己的身份,並引以為豪。但身份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澎湃新聞: 作為二代移民,你的經歷與你父母有什麼不同?

楊安澤: 我父母的經歷與我完全不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可能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作為外國移民來到這個國家,英語又不是母語,我父母能取得今天這個成就實屬不易。但他們的目標相對而言比較單純,那就是建立一個穩定的環境,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會去考慮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而我不同,我會考慮我的努力是否能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所以在個人層面上,這肯定是更困難的。你會不確定應該給自己設定多高的目標。

澎湃新聞: 應該如何激勵亞裔移民從謀求安穩轉變為為社會公益多做一些事情?

楊安澤: 隨著亞裔美國人對自己在美國社會的地位越來越自信,自然而然會有更多人參與到政治和社會活動中來。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非常獨特的角色,我們是一個橋樑群體。相比於美國其他少數裔群體,我們在教育和經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們對主流社會又持有不同的看法。

當亞裔美國人發聲時,他/她想表達的與非裔美國人不同,也與白人不同。如今的美國正在因為人口結構轉型而無法達到種族和諧,因此在未來的日子裡,亞裔美國人的聲音將變得更加重要,我們也將在政治和社會上成為中堅力量。我希望能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亞裔美國人認識到為自己發聲和爭取政治權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看待亞裔美國人缺乏政治參與與影響力的?

楊安澤: 亞裔美國人的確比較難獲得政治權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亞裔所佔美國總人口比例較小,分佈也比較集中。其次,我們並不擅長髮聲捍衛我們的政治權利,我們的投票率和政治捐款力度就我們的經濟水平而言明顯偏低,以至於民主、共和兩黨都不太重視亞裔選民,也不需要推出有利於亞裔群體的政策來實現他們的政治目的。

雖然激活亞裔美國人在政府中的話語權也會是一個過程,但我不認為我們有必要為了狹隘的個人利益而去煽動事情,尤其是在亞裔美國人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訴求的情況下。不過我們需要團結起來,讓政府和主流社會看到我們強大的政治、金融和人才資本。

澎湃新聞: 亞裔美國人為什麼在職場上會面臨升職障礙,很難成為高管和扮演領導角色?

楊安澤

: 亞裔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5.6%,但是為勞動市場提供了12%的技能勞動力。由於亞裔美國人在職場並不被認為是少數族裔的代表,我們在公司許多多元化項目中幾乎沒有得到優先考慮或關注。

澎湃新聞:根據你自己的經驗,亞裔美國人應該如何打破“職場天花板”,發掘自身領導潛力?

楊安澤: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來都不希望我的職業生涯依賴於旁人的認可,因為我的父親就是為此苦苦掙扎。這也是我創業的原因之一,哪怕創業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不是所有人都敢輕易嘗試。你要認識到,在美國你所獲得的不一定與你的資質能力相符,政治上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企業、組織、和價值體系。

我的建議是,即使你從一個非常小的組織或公司開始做起,你也會很快成為領導。我認為亞裔美國人天生就很有進取心和創業潛力,我們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這也是我發展的方式。

澎湃新聞: 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在當時選擇創業的呢?

楊安澤: 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試圖找到一份令我興奮的工作。但隨著我的視野逐漸拓寬,我認為我有機會也有義務嘗試解決更大的問題。職業規劃是一個不斷進化完善的過程,你應該努力找到一個可以不斷鞭策你進步的平臺。

澎湃新聞: 你對打算或已經開始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楊安澤:我給那些想創業的人的第一條建議是,創業非常困難,通常需要3到5年的時間才能知道你的公司是否能正常運轉,這需要許多時間、精力、財力上的投資,不過提升的方法之一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經驗更豐富的人。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有幸能與許多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一起工作,其中包括一位亞裔美國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之後的職業道路,所以我認為好的指導會使個人和社會都受益匪淺。這也是我創立“Venture for America”的初衷,我希望能為包括亞裔美國人在內的年輕人提供輔導支持,最大程度上減少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所走的彎路。

【楊安澤其人】

43歲的楊安澤成長在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移民家庭,他本科就讀於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畢業後考進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並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企業律師。在2000年,楊安澤離開原先按部就班的工作投身互聯網創業,嘗試到了首次創業失敗,之後他受朋友邀請加入創業公司“曼哈頓培訓”。他在2011年創辦了非營利性機構Venture for America,幫助更多年輕人創業。在今年2月,楊安澤在紐約時報上宣佈自己將角逐2020年美國總統,成為美國近50年來第一位競選總統的華裔。

楊安澤在3月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時,詳細闡述了“人性至上(Humanity First)”的競選口號,並就自動化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威脅,發放1000美元“自由紅利”,中美關係等問題進行一一作答。

碼上播物聯網傳媒軟件新聞播報

www.mashangbokej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