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全文共1210字,阅读全文约4分钟。

“一年未了情,一世永结缘”。

在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主动请缨之下,碧桂园在2008年分三批接收汶川桑坪中学共1500多名师生到广东复课,为期一年。这一年,掀开了粤汶两地之间缘分的大幕。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近汶川县50万人伤亡或失踪,举国震惊。桑坪中学的师生们无疑是幸运的——1500多名师生全部幸存。但校舍已成废墟,上学,瞬间变成了奢望。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重建中的桑坪中学

2008年5月底,在距离汶川两千多公里之外的顺德北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得知汶川发生地震,立即将电话打给了远在北京的一位记者,表达自己想要并利用旗下学校的校舍,接收失去校园的师生复课的愿望,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

6月1日,杨国强直接致函广东省委领导,希望能够由自己捐资,接收1500名到2000名师生到广东异地复课。

第二天,消息传来:“善举!充分显示了我省民营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8年7月1日早晨五点半,桑坪中学第一批600多位师生乘坐的火车专列抵达广州火车站。彼时,广州正是倾盆大雨,“难道广东不欢迎我们?”师生们走出站台,发现在暴雨之中,接站的一排大巴车上贴着“向英勇的汶川人民致敬”,广东碧桂园学校的师生等候多时,笑靥如花,秩序井然。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碧桂园学校老师学生在车站接桑坪中学师生

最初,1500名师生分散在三个校区,与广东的学生们在一个校园上课。不同地域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饮食文化,管理难度很大。

杨国强决定,在暑假期间,改造原本已准备投入招生的江门五邑碧桂园学校,作为桑坪中学在广东复课的校区。

江门五邑碧桂园学校当时规划是一所小学,仅仅设计了12个班,而桑坪中学一共有22个班级需要容纳。一个月之内完成扩建工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碧桂园做到了。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桑坪中学的学生在碧桂园异地复课的教室里上课


“知道孩子们不习惯,他们来了之后,我们想尽办法安抚他们。”时任碧桂园学校校监、碧桂园集团对桑坪中学异地复学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梁炽娟女士介绍说,碧桂园为这批前来异地复课的学生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医生,学校食堂还专门请了两位川菜师傅调整伙食。

学校的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唱歌比赛,拔河,体育比赛,文艺汇演,书法美术……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碧桂园集团还组织了广东科技馆等各种出游,一个学期下来,就出去了10多次。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桑坪中学的孩子们参观广东科技馆

桑坪中学后来整体并入汶川中学。十年后,在汶川中学教学楼的展示台中,笔者看到当时桑坪中学异地复课的校服依然被完好保存,“碧桂园”三个字传递出沉甸甸的温暖。


足迹|一场跨越千里的异地复课


汶川中学陈列的碧桂园异地复课时的校服


十年过去了,为了纪念与碧桂园的深厚情谊,汶川中学校园里的一条路被命名为“五邑路”。而桑坪中学参与异地复课的部分老师调入水磨中学。近年来,这份粤汶两地之间的感情仍然通过教师跟岗学习、视频教室捐建、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在延续着,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