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普遍不知道心肺复苏术不能对"活人"做?

騎著毛驢上戰場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在马拉松现场,有个人晕倒了,另一个人立马冲上去心脏按压,倒下的人腿还不停的乱蹬。其实这个倒下的人可能只是晕厥了而已,根本没有出现心跳停止。心肺复苏,顾名思义,就是心肺功能停止了,罢工了,心脏不跳了,呼吸没有了,才去复苏。如果心脏跳的好好的,不分三七二十一一通按压,估计这人会再次疼晕过去。

心肺复苏,简称CPR,是使心脏和肺重新工作,只有心脏骤停,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的人才能进行心肺复苏。当有人倒地,首先评估周围环境,做好自我防护,俯身判断病人意识,大声喊,你怎么了?如果仍无反应,要观察鼻腔有无气流,胸廓有无起伏,摸颈动脉有无搏动,都没有的情况下,让周围的人赶紧拨打120,然后进行心脏按压,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5个周期后再次评估呼吸、心跳、胸廓起伏、面色口唇有没有转红润。如果复苏无效,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这个是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

以前在学校上课时,老师讲到心肺复苏,重点强调心肺复苏不可以对活人做,不可以拿同学做试验。在很多时候,绝大多数没学医的人确实不知道何时要进行心肺复苏,呼吸心跳在某些时候并不是同时停止的,绝大多数猝死的人都是心源性的因素,一般是心脏突然罢工,这时候有可能会有微弱的呼吸,没有心脏的泵血,这种呼吸维持不了多久,可能就几十秒而已。只要心跳脉搏没有了,就要及时心脏按压。如果呼吸没有了,而心跳脉搏仍在,这时候重点是开放气道,给氧或者给予人工呼吸。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所以心肺复苏一般在发病现场进行。不过很多人就会问,我又不学医,在那么紧急的慌乱的情况下怎么能立刻判断出是否有心跳呼吸呢。那就记住一点,只要倒地的人眼球能动、会呻吟、掐眼眶会皱眉、用手指靠近鼻孔感觉有气体流出、胸廓有起伏,这种情况多半是晕厥,而不是心跳骤停。这时候不需要做心肺复苏而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即可,如果胡乱的按压有可能会引起肋骨骨折或者原本病情加重。现在的很多急救知识和科普宣传中过份强调怎么急救,包括医院三基考核都是过分的抠复苏过程中的细节,还逐条打分,其实复苏前的判断尤为重要。


胡洋


“该网友自称是红十字会志愿者,言称对心脏骤停人员进行抢救前需先问病人是否允许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下方三百多点赞,而六百多回复中仅有一两条指出心肺复苏术不可对仍有心跳的病人施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看到上面问题的附言,感觉很崩溃啊!

之前整理过在网上给患者做心肺复苏的视频,其中十几个都是“活人”,被施救人按压得苦苦挣扎……

我控制不住我记几,提出了疑问,其结果就是,你懂的! 被N多人追着骂,问我是不是sa!

大意是说: 人家能出手相救自然就是极好的! 你为毛线要打击人家的积极性?! #$%@*%@.....

被骂了好几周以后,我冷静下来回头想想,其实我要质疑的,不是普通路人见到有人倒地,即刻出手相救,冲上去就做心肺复苏(其实只要是心脏骤停了,做按压就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哪怕按压姿势不标准,因为反正已经没心跳了,结果也不会更糟,万一按压之后有一线生机呢)。

而真正可怕的,是给“活人”做心肺复苏的,往往都是所谓“专业人士”,在校医学生、护士、甚至心内科的护士等。

如果大多数没受过专业培训的普通人,会对尚有呼吸心跳的倒地患者做心肺复苏,这只能说明,我国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医疗急救知识普及率还差得很远, 但,如果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有着系统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也进行这样的操作, 那么需要被质疑的,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了呢?

我不想夸大其词哗众取宠, 只是细思极恐。

更不要说很多主流媒体在没弄清状况的情况下,推波助澜,大力宣传了错误的操作方法,使更多的百姓进入误区。

医学是严肃的科学,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含糊。

所以,即使被成千上万的人骂过,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即:传播正确的科普知识给大众,哪怕被唾沫淹死也不能认怂!

话说,那些换着花样儿骂我的“老铁”们,如果以后真遇到这样情况,是不是也会想起来我之前的忠告呢?

如此,则不失为大功德也。自我安慰一下哈!


急救医生贾大成


普及心肺复苏任重而道远!

看到心肺复苏的相关内容一定要回答一波!

我们长期以来的心肺复苏教学和培训,大家往往特别重视操作,却忽略理论学习。给活人做心肺复苏,这种错误不仅普通人会犯,连好多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也会犯!

每年的院内心肺复苏教学培训,我都会找一些网上流传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视频,其中就少不了给仍有明显反应的患者做心肺复苏的,施救者也不乏一些护士。

当然,她们一定知道心肺复苏仅适用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患者。询问被施救者是否同意这种搞笑操作肯定不会有的。但为什么现场还会犯错? 一是因为现场情况紧急,比较紧张慌乱。二是平时培训重视操作,轻视理论,缺乏深入思考。三是说明缺乏现场实战抢救经验,毕竟这种事一辈子难得遇见一回。

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尚且如此,我们还能对普通施救者提出多高的要求呢?美国最新的理念就是提倡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就直接开始心肺复苏操作。对于判断患者的呼吸和心跳的要求进一步降低。

当然,放松要求并不代表这样做就是对的,而是为了第一要普及,要让所有人敢于上前去抢救。毕竟做错了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家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更好的抢救效果。一味地在一旁叫好,而不指出其中的错误,对我们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借机再强调一次:患者能发出声音的,肢体能自主活动的,对疼痛刺激有反应的,眼珠能转动的,有正常呼吸的……这些人都一定有心跳,不需要做心肺复苏!

关于心肺复苏的任何疑问,都欢迎留言,我会尽力解答。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关注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郑医生百嗑


这位志愿者,估计是个热心肠,而且是热切地盼望着自己所学的技能得以施展,救人于生死之间。但是,不得不说,这位志愿者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很不扎实,并且不能排除有个人臆想,添油加醋的可能。

所谓“心肺复苏”,是指患者心脏、呼吸停止以后,通过各种手段,使之恢复。“复苏”二字即可理解为,再次苏醒。所以,在标准流程的培训中,第一部是判断患者的呼吸、心跳指征。只有呼吸、心跳停止的时候,才需要做“心肺复苏”。可笑的是施救者连第一步的指征判断都没有做,甚至还要“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显然是急救界的一个大笑话。

所以,急救的科普,社会层面的培训,任重而道远。而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社会各界,掌握简单的急救技能,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急救,毕竟不是儿戏。掌握不好,闹笑话是小事,如果因为错误的方法,出现意外情况,却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希望这些急救的技能、知识,能够早日正确地普及,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有效的救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