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后,您打不打孩子呢?2

孩子犯了错后,您打不打孩子呢?2

什么是负面思维方式?

【1】说“不可能”

有一天,孩子说:长大了,要到火星上去。你立马给他一盆冷水:就凭你,数学才考80分,哼!别做你的春秋大梦了!快去写作业!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否定的词语去表态:

“不可能”

“没希望”

“就凭你......”

【2】指责他人

有家软件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想出了一个方法:给测试人员定了一个指标,每天要测试出多少个bug,检查的数量越多越好。而对开发人员则进行相反的检查。开始的时候,错误很快地被检测出来,大家都相安无事。到了后期,错误越来越少。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矛盾就出来了:把一个小错,放大成多个错误。开发人员是按错误来扣奖金的。大家都急红了眼。两边都是热锅上的蚂蚁。

公司的本意是好的,只是这样的利用人性弱点的博弈,是值得商榷的。忘记了自己管理目标是什么?如果行动的结果,使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处罚上面,就没有人会去想更好地办法去改进工作的流程。

因为面对处罚,人的天性就是为自己拼命开脱,指责他人。

同样,如果处罚只是为了听话,受教育者只考虑教育者的选择,不会去选择应该可能的最佳选择。

教育是树立人的自信,还是让你感觉自己是个笨蛋?!

【3】猜疑

在不平等的层级中,人跟人缺乏的是耐心和信任的心态。猜疑是潜台词是这样的:凡事都是故意的。

对孩子的粗心,大人们气急败坏: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笨蛋?你是不是故意的?

两个成年人闹别扭,也是这样想:你以前不是对我挺好的吗?怎么现在这样了?你是不是变心了,故意这样的了?

如果你不相信别人,你对人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信任的。彼此彼此。

【4】焦虑和急就

没有控制感的人,就会焦虑。而且很多事情,一旦发生,总是希望马上回到正确的轨道。

唯一遗憾的是,急就的人希望没有过程,或者过程很快。

当天的事情,要当天解决。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当天能解决的。积累下来那么多的东西,当天是解决不了的。

对很多人来说,解决焦虑的方法就是急就,就是强制转换: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修理成听我的。这招对小孩可能管用,因为小孩太弱势了。

但是,大人们相互之间会怎样呢?多半鸡飞蛋打,各奔一方!

孩子犯了错后,您打不打孩子呢?2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笼罩在一些对我们自己并不有利的选择中:负面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妥协的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前仆后继的习惯方式。

就如同我们可以选择不用棍棒来教育孩子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选择一种正面的思维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1】调节心理预期,主动接受现实结果

孩子粗心是天性,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是的,孩子考试考得差,那说明有问题了,好的,暴露问题是好事。

所有的结果都接受下来:这不是妥协,而是接受现实,马上开始下一步。

人会被最初的情绪所控制,但不要为这种情绪一直左右。因为发泄是容易的,但不是你要的结果。如果拿起棍棒就能解决的话,教育倒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2】寻找问题或替代方案

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相信受教育者,或需要帮助的人,和他们一起去发现问题,找到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去试验它,验证其有效性。

寻找的过程,就是不要放弃。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这需要善良和勇气。没有人会故意跟自己为难。

【3】延迟你的决定

人和人的冲突是难免的。但是,事实证明,没有人是你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在于自己:如果只是充满了征服的欲望,那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延迟你的决定,思考别人的立场,或改变一些方法。你可以说服别人,也可能被别人说服。

认为自己不可改变或别人不可改变,往往才是最大的问题。

不要去追求你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答案,而是去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有效的答案。

用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多元化的思维,你的视野和影响会更宽更广。

【4】尊重人的天性

什么是人的天性?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粗心。做错事。

对人苛责,要有的放矢。如果所有人都犯的错,就是常态。反过来,你就不能要求大家改变,而是你自己去改变思路:去找到一种不让大家出错的方式。

改变自己,总是比改变别人容易的多。

孩子犯了错后,您打不打孩子呢?2

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优秀的教育著作中,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看法,那就是:孩子本身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大都是出在教育者本身思维及其行为方式上。

我们看见一个问题,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灭火队员。或者更甚的是:把问题当成了一个炸药包。

如果我们有少许的思索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好的,即便是这样,又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到底在哪儿?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是否需要外界的帮助。

是的,我们的问题,不是证明老师或家长比孩子更聪明。而是,希望孩子有独立的那一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做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举动。他在天空下,自由地成长。

难道,还有什么目标比这个目标更基本,更实在?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该如何利用生活中每次的负面经历,把这些都经过调节,尽可能转换为正面的经验?

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不用棍棒,或恐吓,也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想想我们自己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中生存或者挣扎。我们就知道,生活的选择不完全是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