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從一個深飄的角度講,活在深圳,其實跟活在紐約沒什麼區別。

一樣的燈紅酒綠,一樣的喜怒無常,一樣的神經兮兮,一樣的千嫵百媚。一天能經歷大起大落,能讓你大哭也能讓你大笑。

老D,從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學畢業,回到深圳工作,一時很難適應。“這節奏,這氣氛,完全就是紐約啊。”

說深圳像紐約的,還有從波士頓回國的妹子小K,她說,“深圳這都市,你可以一夜成名,也可以瞬間跌落神壇。你可以愛得火熱,可以活得癲狂,可以豪賭一場,不計後果……這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以前有人說深圳像香港,有人說像新加坡,後來又有人說像舊金山,直到今天,有人說像紐約。紐約,在艾倫·金斯堡的筆下,是個神經病的城市,每天的生活都像打了雞血。要不是旅居美國的朋友的提醒,我們都沒有發現,長期高速發展的深圳,今日逐漸有了紐約的味道。

紐約一夢


570萬。

這個數字,是每天湧入曼哈頓的人數。

他們可能來自長島、來自布魯克林,來自新澤西,或許來自賓夕法尼亞或羅德島,或更遠的地方。他們穿過發出陣陣惡臭的廁所,穿過中央火車站,再搭上紐約地鐵站,走進世界金融中心。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時代廣場上價值6000億美元的250塊廣告屏幕下,來往的紐約客眼球中倒映著閃爍的霓虹,他們懷揣著美國夢興奮地來到這座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城市,彷彿耳旁響過一段臺詞:

“歡迎來到紐約,這裡是世界之都。”

“你好,紐約。”

“你好,紐約客。”


有人厭惡它充滿了資本氣息、落後的交通設施,髒亂差的治安環境讓人難以立足,更別提那極有可能在一夜間翻倍的房租。但也有人迷醉於它一夜成名的機會,迅速逆襲的可能,已經全世界皆可以看到的夢幻舞臺。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繁華喧囂的金剛水泥下,除了那1%的富人,有人在奮力掙扎,也有人苟延殘喘。總之,為了明天的夢想,也為了明天的麵包。

雖然深圳的城市經濟體量及國際地位,難以與紐約比較,但是深圳客與紐約客的生存狀況,又何其相似!

紐約的房屋均價從2014年至2016年漲幅4.3%,從2017年5月到8月的售房記錄中紐約的房屋中位價在924萬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月租約為2萬元。

而在俄亥俄州,購置一套地段較好的學區房只需要大約200萬人民幣。

根據《紐約城市負擔能力報告》,2016年紐約居民的房租支出將佔家庭總收入的65.2%。

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生,你就要住在閣樓上,每天從高聳的小窗中凝視城市的一角。

如果你是一箇中產階層,你也活得跟屌絲沒啥區別。一個紐約家庭,要將收入一半以上的費用以支撐房租支出,這表示大多數紐約客的可支配收入並不高,想想紐約的平均消費水平,就知道人們難以在這裡過算得上舒適高品質的生活。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不少紐約客懷疑:“中產階級?我算是嗎?”

確切一些,是擁有中產階級的尊嚴,精英的打扮,過著無產階級的生活質量。

為了逃避高額房租,紐約客們會選擇住在其他相鄰的州。對於他們而言,過上跨州工作的生活,反而是性價比最高的打算。

美聯儲《家庭經濟和決策調查》中顯示,紐約失業率為4.2%,31 %的紐約客已經成為零工經濟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人們將放棄穩定的經濟收入和福利保障,投入缺乏長期規劃的零散工作狀態之中。

城市紳士化,使屬於貧困人群或接近赤貧的那45%的紐約客成為了炮灰,房價搖一搖,將部分心灰意冷的紐約客們給默默地搖晃走了。而剩下的倖存者們,早已在心裡偷偷規劃好什麼時候退休回鄉。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在紐約生活的留學生小千,就過了兩年這樣的跨州生活。她熱愛紐約,但又無力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於是,她經常凌晨1點,走到紐約的中央車站搭一小時的大巴,回到新澤西。

雜誌《紐約客》中曾刊載一篇短篇漫畫《Ants》,主人翁因為吃了一片面包而被螞蟻逐漸圍攻、吞噬,在最後徹底被螞蟻入侵之前,她哀嘆道:

“我當初就不該在這裡吃那片面包。”

逃離紐約


為什麼不逃離紐約?

在紐約街頭,問十個人,其中至少有九人會這樣說:

紐約是夢想之地啊。

在這裡,你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實現更多的夢想,達到職業生涯新高。如果你是個野心勃勃的人,恭喜你,這裡歡迎你。這裡會有讓你閃亮登場的機會。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紐約,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城市。

它充滿活力、喧嚷,符合人們對繁華的所有定義。

不論對紐約懷有什麼傾向的評價,人們幾乎都會在人生中最具野心的階段,義無反顧地衝向紐約。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片789平方千米的土地,在一年內創造出10.89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奇蹟,作為世界經濟中心和排行第一的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據財經日報辛科迪亞斯統計,截至2008年底,紐約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其2017年GDP總量排世界第二,僅次於東京。曼哈頓作為紐約經濟圈的中心,更是擁彙集了超過70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在此設立總部。

而談及紐約文化,則不得不談到紐約的人口,由44.6%的白人、25.1%的黑人和11.8%的亞裔組成,剩下的,還有拉丁裔、穆斯林和歐洲移民。

一位曾在某五百強美膚品牌工作的旅美朋友說,“我在紐約只用一天時間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

早上去買丹麥人的麵包,坐上墨西哥人開的黃色出租車,和印度同事一起訪問來自加拿大的客戶,晚上和朋友的聚會就約定在法拉盛地下美食廣場由韓國人開的日料店裡。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這座城市擅長撕去粘著在人們身上的標籤,更歡迎紐約客們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的樣子。沒有人在意你從哪裡來、留意你蹩腳的異國口音、嘲笑你非主流的宗教和文化。你不是哪個國家的哪種人,你就是你自己。

在這裡,無力地被生活推著行走只會越來越難以生存。人們公認,只有鼓起勇氣選擇最個性的生活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才是真正夠酷的紐約客。

紐約不僅僅是一座城市,它是一種追求自我價值的獨特表達形式,是新葉破土舒展的力量。只要你敢留下,它就願意給你機會,哪怕百萬分之一。

魔幻深圳

在這紐約百態之中,越來越像深圳。

有多少人一樣是抱著雄心壯志闖進深圳,即使工作了10年才勉強付得起房子的首付,仍堅持留下呢?深圳就像紐約,其吸引力難以令人拒絕。

僅僅是創造、現代、包容這幾個詞,就能使人趨之若鶩。

紐約的經濟活力和包容性,深圳有。

紐約的多元與癲狂,深圳有。

兩座城市都在80年代之後飛速發展,不同的是,紐約是渡過70年代破產風波後憑藉基礎進行“再”生長,而深圳是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破釜沉舟中贏得新生。

據瞭解,在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評選中,深圳經濟競爭力為0.9337,全球排名第6,去年深圳GDP足足2.2萬億,居全國第三。

再做個比較,深圳70平以下的戶型佔比比上海高得多,說明多數深圳客會選擇孑然一身、帶著或大或小的理想來到這裡,在996工作制度下早高峰的4號龍華線或M474路公交的擁堵之中,和紐約客們一樣,都在為美好又易碎的夢努力。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與北上廣不同的是,深圳對於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觀念並不刻板深刻,反而提倡五湖四海“來了皆是深圳人”的口號。圳長的同事沿著京九鐵路從北向南數下來一個不落,川蜀菜式、西北風味、粵港燒臘,異鄉人把家的味道帶來深圳,想讓這機遇之地成為自己的家。

深圳沒有自己的文化嗎?不,和紐約一樣,它是各個地區文化的雜糅,以一種包容到極致的態度歡迎所有人來這裡。在深圳,你同樣代表了你自己。和紐約比起魔幻現實主義,深圳並不輸多少。

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統計,紐約“榮獲”全美最不幸福城市榜首,而深圳呢,這個數字同樣不高,在廣東省都排在五名之後。兩座城市由經濟帶來高度自由的價值觀和難以直視的房價,註定了紐約客和深圳客們共同面臨著又愛又恨的矛盾旋渦。

雖然,深圳市政府正在盡最大的力量,試圖提升市民的生活舒適度,尤其是體現出力圖克制房價的努力與決心。但是,這座一日千里的城市,競爭壓力已經變得空前之大,對於大部分深圳客而言,要長期立足都是艱難的事。哪怕房價穩在了這個水位,但有多少人敢說自己就有能力購買呢?

深圳客與紐約客,都愛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也在反抗著她。在癲狂的城市裡,必須在凌厲的風中保持優雅神態。

這樣的地方,註定每天高速運轉,大步向前,這裡沒有歲月靜好,難尋“小確幸”。因此,如果有一天,你倦鳥思歸,告別鬧市,迴歸平凡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

深圳客也好,紐約客也好,總歸都是客。

但至少掙扎過,就有價值,不是誰都能成功撰寫一本現代雙城記,卻是誰都能為了那點希望的光闖進來。

一個深漂眼中的紐約:其實和深圳沒什麼兩樣


最後我們想象一下,假設在深圳,用和紐約相當的房租佔收入的比重來過日子,一個月一萬的月薪交除去6000塊的房租後,剩下4000可以幹什麼呢?

答案是,你可以享受與紐約類似的精神文化和自由氛圍,另加幾本小書、兩場電影、三十天分量的珍珠奶茶和隆江豬腳飯管飽的生活,圳長覺得這比在紐約過得更快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