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媲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堪稱唐代最豪氣告別詩!

(一)

當雄心未泯,兩個男人的告別,哪裡還能容得下悽悽切切的眼淚。

遠方即是征程,橫刀立馬,建功立業。你心知,我心知,揮一揮手,揚鞭而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天才詩人王勃做事毫不拖泥帶水,直接告訴杜少府,得啦,快走,你我分別了有什麼大不了,在哪裡還不是一樣!

雄關漫道,黃沙隨風吹過面頰。邊塞上兩人抱拳而立。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更霸氣,這是軍中男兒的豪情,征戰四方的熱血激情。於是這個鐵漢子,硬是對他的音樂家朋友董庭蘭說出了這句豪言壯語,鼓勵他積極進取。

名句媲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堪稱唐代最豪氣告別詩!

飲酒話別

對的,正是這種氣魄,讓兩個男人間的友誼,充滿力量。

就是這種氣魄,同樣存在於岑參的這首告別詩中。

岑參,這個與高適齊名的邊塞詩人,邊塞詩派的扛把子,在公元751年的甘肅省武威縣,遙望西北,對即將遠赴新疆的李副使郎朗吟道: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一首送別詩,通篇不寫離別之時的愁苦不捨,而是一浪高過一浪的勉勵,這種情況大概也只有在盛唐的兩個漢子間才能見到吧!

名句媲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堪稱唐代最豪氣告別詩!

話別

(二)

六月的火焰山應該會更熱,赤亭道口那裡也估計不會有什麼人通過。

開篇如同大多數離別詩,寫環境,不過,岑參卻不是寫實景,而是想象朋友所行的終點和路途是什麼樣子。

這一出就比一般送別詩高明。然而,還不止這些。

詩人所描述的場景,既沒有花月暖陽的優美與柔情,也沒有愁風苦雨的悲切與憂愁。這裡有的,只是嚴酷與極端的環境。

而它,是鋪墊,是朋友即將戰勝的對象。環境越惡劣,那麼與之抗衡的人,就愈顯偉岸。

第三句和第四句,以老相識的身份,勉勵朋友戰勝客居他地時容易產生的鄉愁。

老朋友曾多次越過祁連城執行任務,這份功業,做兄弟的,怎能不佩服,所以詩人對朋友此行充滿了信心,那些鄉愁,又怎會讓朋友牽腸掛肚?

第五句和第六句,則是筆鋒一轉,訴說此行的意義,將離別這個過程濃縮為一場大笑酣暢的酒宴,而在眼前直接展現的,則是寬闊的疆場,夢想的舞臺。

老友啊,讓我們暫且下馬,到這酒家喝個痛快,讓我為你踐行,此後,你一定要在戰場上痛擊敵人,保家衛國!

名句媲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堪稱唐代最豪氣告別詩!

邊塞

最後兩句經過了前兩句的高調後,氣勢更加拔高,讓全詩情感暴漲進入高潮,而告別,也在鏗鏘之聲中戛然而止。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七尺男兒,要做頂天立地的英雄,就應該像你一樣馳騁沙場來建功立業,在丹青上用劍刻下自己的名號!

人走了,酒桌也空了,剩下的情緒,也在漫漫塵沙中消散。

名句媲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堪稱唐代最豪氣告別詩!

邊塞風光

當然有不捨,然而兩個相知的男人,更有彼此認同的理想。這理想如烈酒,在身體中沸騰,早已沖淡了其他一切。

這便是唐代很多場告別的縮影,一個光輝燦爛時代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