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買高檔手機,要不要還,值不值

近期,有媒體報道,400餘名大學生因涉校園貸遭起訴卻無人應訴。這些大學生利用校園貸購買手機等高檔消費品,在到期後以“高利貸不合法”為由拒絕還款,且消極應對法院調解,目前僅有3人還款。多數涉事學生都是被放款平臺以提供兼職機會為由吸引學生,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手機等。隨著平臺上兼職機會越來越少,這些商品或貸款成為他們難以承受的負擔,不僅影響現在,還可能是未來。學生們的觀點是“:國家在打擊高利貸、非法放貸,而這個“校園貸”就是非法放貸,所以,他們借的錢根本不用還”。有人說“高利貸本來就是非法的、放高利貸該死,這錢就不該還”有人說“明知學生沒有償還能力,還貸款給他們,憑什麼還?”也有人說“校園貸、套路貸害死多少人?法官也是他們的幫兇!”但是說什麼都不管用,最後是有法律準繩來衡量這個事情的。

1.其實法律條文上並沒有“高利貸”的準確定義,年息36%算不算高利貸?年息24%算不算高利貸?這個利率標準其實也相當高了,但是法律上24%以內利息是絕對受保護的,24到36之間的如果自動給付也是受保護的。

而且,如果僅僅是高利,沒有其它違法行為,其實也不過是超過合法部分的利率不支持罷了。不代表連本帶息都不用還了。真這樣,難道你參與借高利貸能佔便宜了?真成了“憑本事借來的錢不用還了?”

2.如果是違法的校園貸、套路貸,估計就不這麼玩了。

這種事兒,違法放貸的人通常用這樣幾個手段:

一、砍頭息。借條寫一萬,實際給六千,利息先扣。這種情況,法律上的規則是按實際給付數額算本金。

二、到期後以貸還貸,不斷累加。原借款到期,放貸者會施加壓力的同時找其它放貸人再借錢給學生用於還之前的本息,幾次倒手下來的本金可能是最初本金的十倍甚至幾十倍。可從最後一筆借貸,你還看不出毛病來了。

“校園貸”買高檔手機,要不要還,值不值

3.法律上打擊的校園貸、套路貸打擊的是什麼呢?

目前國家確實在打擊此類違法犯罪活動,但主要是打擊以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等非法手段催收民間貸款等嚴重破壞社會穩定的犯罪行為。

什麼情況下本金和合法利息有機會不用還呢?

除非是剛開始就被騙了,比如有人根本沒拿到錢,只是被人冒名使用了自己身份,或者被騙配合了貸款。前者沒有任何過錯確實可能不用還,後者都未必能完全免除責任。如果確實是自己貸了款、用了錢,本金對、利息沒超過法律允許的範圍,那麼等法院判決本金、合法的利息和訴訟費用都是敗訴方承擔的。

法院審理案件確實沒什麼強制力,你把傳票當廢紙可以,你不開庭可以,可一旦法院判決生效,原告申請強制執行,你就可能上失信名單,法院也可以採取強制手段查封賬戶、拘留被執行人等等,即使你作為學生真沒有償還能力,光是上黑名單就夠受了。有人說我不考公務員,去一般公司上班不查失信吧?可公司要安排你出差,別人坐飛機你坐不了?別人坐高鐵,你不讓上,你這工作還怎麼做?

總之,社會上確實有老賴不怕上黑名單,那一般是上了年紀,不太乾正事兒,或者確實沒有能力還錢的。年輕人,為萬把塊錢上黑名單,其實沒有必要。不少打著校園貸旗號的借貸,是針對學生的放貸團伙。見過這麼多的案例,我們是否又該反省:“為什麼校園貸屢禁不止?為什麼即使知道後果,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接觸校園貸?我們的教育是否該自省?我們的父母又是否該自省呢?”

“校園貸”買高檔手機,要不要還,值不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