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山川網: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所以以官媒為代表的各家媒體,其實在今年都陸續推出了很多回望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話題。尤其十月份又是國慶月,所以此類話題的內容就會尤其較多。

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十年真心不算久,基本上是一晃即過的。但是對於建國方才六十九年的新中國而言,四十年卻是最至關重要,也是深刻改變了中國國家命運和幾代國民命運的關鍵四十年。

那麼處在國家命運和國民命運之間的,其實就是城市命運,或者說是城市經濟格局。正是由於作為至關重要的國家與國民之間的連接體,中國城市在過去四十年的風雲際會,才會顯得格外令人心潮澎湃。

不過中國幅員遼闊,城市眾多,單地級市就有近三百座之多。礙於時間關係,我們無法一一進行對比。所以今天我們不妨只拿出最具代表性的前20位城市,選取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1978、1988、1998、2008、2017幾個時間節點,一起來和大家回顧一下。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比較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格局變化,這裡先放上接下來圖表資料中會用到的色彩標識,按照傳統的七大區域板塊對前20位城市進行劃分。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1978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事實上,改革開放前夕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一部分延續了中國民國時期的城市強弱情況,例如民國十大城市: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南京、奉天(瀋陽)、濟南、重慶、北平(北京)、成都,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除了濟南以外,其餘九城全部位列1978年中國城市GDP二十強的榜單,這必然不是巧合,而是城市價值的歷史延續所致。

另一部分,就是城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自新中國以後經濟政策的傾斜。比如大連、青島這樣的北方重要濱海城市,港口城市位列前二十強榜單,是地理位置優勢使然。而鞍山、大慶這樣的重工業型、資源型城市,在新中國建立後的特定時間段內,也佔據了一定時間的榜單領先位置。

從大的板塊格局來看,1978年的中國,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東三省,絕對是最閃耀的一個板塊。前二十強城市中,有六座城市上榜:瀋陽、大連、哈爾濱、鞍山、大慶、長春。東三省三大省會不僅悉數上榜,居首的瀋陽全國排名更是位居第五位,僅次於四大直轄市京津滬渝,力壓廣州,風頭一時無二。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在1978年的中國城市格局中,中國城市的南北差距可以說是自此以後的最小時間點。這一年的前二十強城市,北方城市佔據11席,南方城市佔據9席,北方還佔據了優勢。

1988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1988年,改革開放十年後,新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已經初露端倪。那麼這個端倪在哪兒呢?就是華東地區的全面趕超。

不過談到了華東,我認為有必要和大家講下華東的定義。建國初期,華東區曾為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為當時一級行政區,於1954年撤銷,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和臺灣等地,江西省當時屬中南區。1961年,華東經濟協作區成立,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等地,1978年後撤銷。

那麼我們看下華東地區的覆蓋範圍,可以這麼說,除了廣東之外,中國地理位置最優的省份,幾乎都在這兒了。上海的地理位置之絕佳自不必說,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全部都是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在海洋經濟時代擁有絕對的優勢。

那麼有人上,就意味著一定有人下。從1978年到1988年,中國前20位的城市當中,華東地區從7席上升至9席,這意味著其他地區一定要被擠掉2席。被擠掉的是誰呢?是東北的鞍山和長春。而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同於某些城市在榜單上來來回回的“拉鋸戰”,鞍山和長春自告別榜單後,便再也沒有回來。

在排名最前的幾座城市中,細微之處也有很多看點。首先是重慶的排名,前所未有的上升到了第3名,這也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的最好表現,畢竟京滬二城地位超然,無可撼動,中國城市歷來只有爭第三位的可能。

而廣州超越瀋陽,蘇州排名從全國第15位提升至全國第7位,充分說明了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

1998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1998年,是改革開放20週年,這其實又是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重要之處在於,支持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驅動,已經出現,它就是——房地產。

雖然中國商品房的制度誕生於80年代,但是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其實是在90年代末全面興起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是: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2000年之間的朱鎔基改革。之所以把這兩件事合稱為“一點”,其實就在於兩者之間具有極強的關聯性。

按照媒體的說法,1998年中國住房體制改革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被稱為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發展模式概括為,企業的盈利模式建立在土地的持續快速升值上;長期寬鬆的信貸環境,房企資金成本比較低,房企財務槓桿比較高。

在1998年的中國城市格局中,有兩座城市值得特別關注。第一是廣州,由於表格的限制,未能向大家展示早在1991年,廣州即超越重慶,成為全國第三城的事實。“北上廣”這一鐵三角的搭配,自那之後一直持續到了2016年。

而第二座城市,顯然就是深圳。深圳屬於絕對的時代產物+政策產物,不具備批量複製性。所以深圳從一開始就高舉高打,1990年深圳第一次入選全國二十強榜單即位列全國第15位;1991年迅速上升至全國第7位;並在1999年一躍超過重慶之後,開啟了“北上廣深”時代。2017年,深圳再度逆襲廣州,躍居全國第三。

1998年,對於很多80後而言,似乎還是圍著電視看春晚,沉浸在馬上“跨越新世紀”的喜悅當中。但是若干年後他們或許會後悔,如果在這前後,有幸前往北上廣深,並且有膽量和遠見在當地購房的話,他們自己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命運,將被徹底改寫。

2008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2008年,四萬億計劃橫空出世;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這一年,中國多災多難,但卻亦是中國城市格局的重要拐點之年。

命運總是充滿了偶然的不確定性,按照經濟學的規律,中國房地產在經歷了1998~2008年的黃金十年後,原本應該稍作休息,繼而進入白銀時代。但是很顯然,由於四萬億計劃,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被延後。甚至於在2008年之後的若干年間,中國的大城市房地產還迎來了比黃金時代還要猛烈的“白金時代”。

站在當下我們回看2008年,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國的城市新格局,是在2008年徹底被塑造的。那麼所謂的城市格局,主要就是指前十大城市的狀態,2008年中國十大城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天津、重慶、杭州、無錫、青島;到了十年後的2017年時,有八座城市依舊位列前十。離開前十的兩座城市青島和無錫,也不過是退居第12位和第14位,依舊在風口之上。

同樣,值得大家銘記的另外一件事,是2008年時,中國城市前二十強榜單中的東北城市,已經只剩下了2席,分別是位列第16位的大連和位列第17位的瀋陽。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生活在兩座城市的年輕人,能夠敏銳感知到中國城市格局的大勢所趨,那麼他們或許應該義無反顧地離開東北,去北京,去上海,去廣深。事實上,這一年的四大一線城市,不僅僅是針對東北年輕人,也是針對全國年輕人最後一次張開懷抱。自2008年以後,一線城市房價全面開啟了暴漲階段,從此與普通人再無瓜葛。

那麼除了北上廣深的全面貴族化,2008年,其實還是另外一些城市的命運轉折之年,是哪些城市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2017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當時間推進到2017年,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時,我們再來回看中國城市格局,不由得心生感嘆,實在是太過令人震撼。排名第一位的上海,四十年前GDP僅有不足300億元,四十年後GDP已暴漲百倍,一舉超越了30000億元。

而自改革開放以來,華東地區城市領跑全國的格局就再未發生過改變。2017年,中國前二十強城市中,華東地區佔據9席,近乎是半壁江山。華南地區,準確說是珠三角地區,雖然上榜城市為4席,但卻因為同時具有廣深兩座超級城市而格外引人注目。

更令人感嘆的,應該是中國內陸強省會城市的全面崛起。回望2008年,華中地區上榜全國前二十強城市榜單的還只有一城武漢。但是到了2017年,華中三雄武漢、長沙、鄭州已經全部入圍前二十強,領頭的武漢更是邁入了全國前十的行列。

但同樣有令人傷感的事情:2017年,伴隨著東北經濟全面走入轉型困難期,中國前二十強城市中,已經再也沒有了東北城市的蹤跡。

站在2017年這個時間點我們再回顧1978年中國南北城市格局時,不由得感嘆:歷史的車輪,從來都是碾壓式開進。或許當時沒人知道,四十年後中國城市南北格局,將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四十年前的中國GDP前二十強城市中,北方11席,南方9席;而四十年後的中國GDP前二十強城市中,北方只剩下4席,南方則多達16席。

如果用一句互聯網語言來形容,那就是連劇本都不敢這麼寫。但事實上,它卻真實發生在你我每一個人眼前。

1978~2017年

四十年來誰沉浮、2008、2017中國城市GDP20強

最後,當然就是附上這份1978、1988、1998、2008、2017,中國城市GDP二十強對比的全表(為方便手機用戶閱讀,特附上橫版圖片,請橫屏查閱)。

回顧過去四十年,有城市不管風雨變幻,始終勇立潮頭,例如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州。

也有城市最初默默無聞,卻在四十年間異軍突起,逆襲命運,例如深圳、長沙、鄭州、佛山。

當然,也有城市最初風光無限,但卻隨著時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例如鞍山、大慶、長春、哈爾濱。

送上一句非常喜歡的主席詩詞,作為本文的結尾。送給所有榜單上和榜單下的中國城市,也送給所有正在被時代改變命運的你我共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激盪四十年,機會從來都在,只看你是否有遠見,又是否有勇氣與魄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