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贈要形成價值,並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

慈善捐贈要形成價值,並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一個至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存在一個認可慈善、讚許慈善的社會慈善文化環境,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善行未必有善報,甚至會出現“好心不得好報”的結果,極大地降低企業績效,甚至威脅企業生存。我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時期,民眾的文化價值觀在不斷演變、不斷多元化,在大多數民眾積極讚揚企業慈善捐贈的同時,也確實存在一些“仇富”、“劫富”、“吃大戶”的不良因子。

慈善捐贈要形成價值,並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

而媒體“獵奇涉豔”的選擇,放大這些不良因子的影響,惡化了企業的慈善捐贈環境,使企業慈善捐贈不僅得不到應有的讚揚,形成社會美譽度,還可能得到“作秀”、“偽善”的負面評價。更有甚者,企業會因捐贈被稅務機關查稅,引來其他組織的攤派,這些都降低了慈善捐贈的收益,而倍增了企業捐贈的成本和風險。

慈善捐贈要形成價值,並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

社會慈善文化尚未形成,捐贈難獲聲譽回報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大眾對企業慈善的預期過高(。傳統的“均貧富”、“吃大戶”思想,再加上獨特的“企業辦社會”歷史,使公眾對企業慈善捐贈有著相當大的期望,試圖以此來彌補收入分配差距。新浪網對民眾“如何看待慈善對貧富差距的影響”做了專項調查,59.09%的參與調查者認為它有助於改善貧富差距,而31.82%的參與者認為慈善與貧富差距沒有關係,還有9.09%認為慈善起不到任何作用。

慈善捐贈要形成價值,並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

可以看出,當前60%的民眾認為慈善可以改善貧富差距,但是,在任何國家,收入差距都不是靠慈善捐贈這種第三次分配手段來實現的,慈善捐贈只是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補充,其作用遠遠達不到當前社會的期望,當現實與民眾的較高期望離差較大時,公眾的不滿情緒開始出現,不僅批評不捐贈的企業“為富不仁”,甚至遷怒於捐贈額較小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