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和脾失健运有何区别表现?

半夏归草姜随


首先说,脾虚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脾虚在中医上一般指的人元气不足,导致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脾虚分为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三种,可以简单理解为脾有“忌”,忌什么?气虚忌吃多,多吃一点就会饱胀难受;阳虚忌生冷油腻,否则就易腹泻;阴虚则易上火、易饿,吃燥热的东西口舌就易生疮。

而脾失健运,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机。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清。它跟脾虚有相似之处,即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它与脾虚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久则面黄肌瘦。

而两者共同有的症状,比较显著的就是四肢浮肿、水泛成痰。

就此,日常区别起来也很简单。脾虚也能使人肥胖,但脾失健运的话,患者必瘦无疑。

脾虚的原因非常多,而现代人脾虚多因思伤。换句话说,就是精神状态不佳,影响了脾循环系统的运作。所以,老例儿总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要看书,不要总是聊天,不要看电视等等,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生活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过度忧烦很容易对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而假如进食习惯也不好,那久而久之就容易酿成脾虚了。

现代大多数人要想改变脾虚的情况很简单,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就可以。改掉饭桌上唠叨、看报纸、看电视、玩手机的坏习惯,可以说,八成以上人群的脾虚问题都可以这样解决。

其余,注意不要贪图一时痛快大吃生冷油腻,再加强些运动锻炼,足矣。

脾失健运,反应在大便上,有便溏和便秘两种表现形式。要辨清其中的不同病机,还要从脾失健运的病因上来溯源分析。无论何种病因引起脾失健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不外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障碍。前者可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等症。后者可见水湿、痰饮内生,身重,苔腻,甚则肢体浮肿等。

一般来说,脾失健运,多数情况是病程迁延日久,并且起源于肝失疏泄。肝胆湿热蕴结,肝肾精血虚亏,导致肝肾阴虚,反应在脉象上,是左关濡(软)弦、左尺虚浮;右关濡(软)。脾胃阳虚,健运失司、胃失和降,一般会表现便溏,但如果阴虚为主要矛盾,阴虚化火炼津,大肠干燥,就会便秘;反之,如果脾胃阳虚为主要矛盾,则温煦能力弱,就会便溏。

若同时伴见食滞内积者(如脘腹胀痛,嗳腐吐酸),可诊为饮食所伤;同时伴见寒湿中阻者(如苔白腻,脉濡缓),可诊为寒湿困脾;同时伴见湿热内阻者(如苔黄腻,脉濡数),可诊为湿热蕴脾;同时伴见肝气郁结者(如胸闷太息,情志抑郁),可诊为肝脾不和;同时伴见中气不足者(如乏力懒言,舌胖脉弱),可诊为脾气虚弱。

而治疗脾失健运最简单的办法莫如揉腹,不论何种情况,经常揉腹,帮助恢复动力,总是能轻松缓解的。另外,脾失健运者最忌辛辣,尤忌饮酒。

最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总是吐唾沫。唾液也叫“涎”,是人体宝贵的津液之一。所谓“涎为脾之液”,时常咽津,对脾大有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