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米畫卷《菸袋斜街》重現30年代末老北京

編前語:在尋找消失的老北京的過程中,偶然結識了書畫家何大齊先生。78歲高齡的何先生,是書畫家、學者、教育家,一位低調隱逸、入世脫俗的北京人。他家學厚、作品豐,接地氣兒、有北京味兒、具文藝範兒。在聽其聲情並茂的《菸袋斜街舊影圖卷》講座後,意猶未盡,有幸徵得何大齊先生的同意進行專訪,也有幸認識了一位生活在現代鬧市中的“陶淵明”。

16米畫卷《菸袋斜街》重現30年代末老北京


何大齊每每談起老北京,眼睛裡都會放光

老北京又叫四九城,“裡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北京是一座古城,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北京這座現存世界上最完整最偉大的古都,氣魄之大,舉世無雙。

老北京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大齊每每談起,眼睛裡都會放光,抖空竹、琉璃喇叭噗噗噔、逛廠甸,在院子裡沒事的時候玩玩花鳥魚蟲,生活不是太富足,但內心卻是特別滿足的。

在以前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只有過節過年的時候家裡才會買點肉,買肉的時候多買點肥肉回來後把肥肉煉成油渣。那個年代沒有挑食的,能吃上就已經很不錯了。過去,家家戶戶為了節約用水,用一個又厚又深的水缸儲水,何大齊說:“這缸有多深呢?過去,小媳婦受氣了尋死就會跳到這大水缸裡,只要進去就出不來了,最後就淹死了。您說這水缸有多深多大!”多年來,何大齊一直保持著當時的勤儉習慣,現在人用水,這邊擠牙膏,那邊淌著水,他看著心疼。別人開玩笑說他摳,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欽佩他一直堅守著老北京的淳樸。如今,儘管他名氣越來越大,但生活依然保持素雅整潔,家裡沒有任何富麗堂皇的裝飾,客廳最大的裝飾就是書架,陳列著各類書畫系列叢書。陽臺上一臺舊式縫紉機,完好無損地用檯布蓋好,赫然體會到何大齊對過去的情深。

改革開放以後,北京發生了鉅變,四合院和衚衕很多都已經拆了。這就促使何大齊要趕快把記憶中老北京的往事畫下來,寄託他對北京民俗風情的懷念。

“畫北京民俗風情畫是我多年的夙願。我生於北京,長於北京,昔日京城的生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何大齊家住在西皇城根,童年就生活在這裡,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十分清晰,異常親切。“我畫畫的興趣就是在這裡培養起來的,我曾經在這裡畫了無數的速寫。”

他拿著畫速寫的小本,用鉛筆畫,一畫就是幾十年。這裡是他學習繪畫最早的課堂,他將會永遠記住這裡的生活。

16米畫卷《菸袋斜街》重現30年代末老北京


16米畫卷展現30年代末的菸袋斜街

何大齊畫《菸袋斜街》並不是突發奇想,在畫之前他在想,這一張張單幅畫能不能放在同一個環境裡,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讓人們看到一個真實環境中的老北京。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與研究,何大齊決定選用秋季來創作,他說,只有秋天的裝束和街道是最能反映老北京特色的。

菸袋斜街,一共230多米,最窄的距離是5米,這條街非常熱鬧,可以說是北京的濃縮,後人就能看到當時北京的面貌。這裡邊賣的東西都是和老北京生活非常密切的,有油鹽店、賣青菜的、鋦盆鋦碗兒的、釘馬掌的等等。菸袋斜街的得名很有意思,元朝時就有菸袋斜街,歷史悠久。到明朝,就開始繁榮了。菸袋斜街的地形像一個菸袋鍋子,正巧在菸袋斜街拐角的地方有個做山東豆腐的店,老遠就看見豆腐出鍋冒煙,人們就開玩笑說:這是菸袋鍋子“冒煙”了。

何大齊想畫菸袋斜街的時候是90年代末,當他再去看菸袋斜街發現,這裡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了,變成了旅遊街:酒吧、咖啡館、旅遊商品,店的裝潢基本都是西化的,老的店鋪基本都沒了。總而言之,房子還在。那何大齊心中30年代末的菸袋斜街怎麼畫?幾經輾轉何大齊找到了公私合營後管理這條街的一位老先生,何大齊將現代的菸袋斜街的速寫勾勒出來交給老先生。幾日後,他收到的速寫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每個店的名字與位置等詳細信息讓何大齊對於畫出30年代的菸袋斜街有了底。

這幅畫是將單幅畫一個個串聯成一整幅,全長16米,還原了一個鮮活的老北京面貌。

16米畫卷《菸袋斜街》重現30年代末老北京


何大齊:再笨的人堅持一生也會出成績

《詩經·衛風·淇奧》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在浮華充斥的當下,何大齊不為外界的風雨所擾,不為世間的名利所誘,心無旁騖地把精力和專注都用在要做的事情上,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作為一塊需經打磨的璞玉。

他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6點起床,晨練。已經70多歲了,每週需要講課和完成書畫作品的時間規劃精確到小時。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在喧譁與騷動中度日,每天有看不完的韓劇,刷不完的微博,聊不完的微信,“匠心”對一些人來說未免太奢侈了。當大家都在盲目地跟著忙忙碌碌、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何大齊用一生默默堅守著書畫藝術,成為大家。

“再笨的人堅持一生也會出成績,這是毫無疑問的。”何大齊說。他從十幾歲就開始畫,過去很多跟著何大齊學畫畫的人都沒再堅持了。凡事也不可強人所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真的想學,就不可能放棄,也不可能沒有成績。用他的話說,“搞一件事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生的,也就像是在跑馬拉松,可能自己現在的水平在別人之後,多少年沒有放棄就一定能衝到別人的前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沒有捷徑,既要有漫漫長路的堅守,也需要孜孜不倦的積累。

人物簡介

何大齊,1940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祖籍浙江紹興,伯父為當代書法大師何炎(何二水),舅父為海內外研究八大山人的權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王方宇。

1964年,何大齊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 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2002年獲“第四屆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

何大齊習書作畫六十餘年,筆耕不輟,在書法、繪畫的創作與教育,以及民俗學、文字學等領域各有建樹。代表作品有《菸袋斜街舊影圖卷》《京西古道模式口風情圖》等。自1990年代起,出版各類書籍二十餘部,近年著作包括:《燕京往事》《〈駱駝祥子〉何大齊插圖本》《〈茶館〉何大齊插圖本》《萬有漢字:〈說文解字〉部首解讀》等。(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