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正式名稱是什麼?

愛風斯基


  清朝的正式名稱應為“大清”。清朝草創之時最初的國號是“大金”(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為了區別完顏氏的“金國”,一般稱後金),努爾哈赤也不稱皇帝,而稱“可汗”(努爾哈赤的名號隨著其實力增長從“聰睿貝勒”到“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又到“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其尊號“昆都倫汗”,後來乾脆稱“覆育列國英明汗”)。

  皇太極接班後的1635年10月,下令將族名“女真”(即諸申)改為“滿洲”(有說連國號一起改為滿洲,比如遼與契丹故事,有爭議)。第二年的四月,皇太極治下的滿洲、蒙古、漢人各奉上“勸進表文”,以其“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受命之符,昭然可見”,共同勸進皇太極為皇帝。

  1636年4月11日,皇太極正式接受“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建國號為“大清”(注意是建國號“大清”,而非改國號。《清實錄》記載:“建國號為大清”)。可以理解為皇太極是在後金的基礎上建立了“大清”。所以嚴格來說皇太極才是大清首任皇帝。皇太極改族名建國號,足見其雄心。

  這個“大”字也有講究,在朝代前冠以“大”字始於元朝。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以後的明也沿襲稱“大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記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其他朝代如大漢、大唐、大宋則都是臣下或外夷的尊稱。


趙燕雲


大清國。慈禧照片上寫的很明白。


Mr木木2018


清朝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我們平常聽到的關於清朝的稱呼大概就是“大清”“清”“清國”,那麼清朝的正式名字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其實清朝的名字正式名字一開始就叫“大清”,就像以前歷朝歷代的“大宋”“大明”一樣,但是這個稱呼到清朝末年卻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清政府天天要和別的國家簽訂條約,今天和這個國家簽字,明天和另外一個國家籤,每一個條約上清朝的正式名字都是在變化的。

清太宗皇太極在登基之初就確定了大清的國號“大清”,世祖順治皇帝繼承皇位的時候也稱自己“大清國皇帝”,但後來和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清朝用了“中國”二字,這是第一次發生了變化,以後清朝和俄羅斯簽訂條約都用了“中國”這個稱呼。

到了近代,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又要簽訂《南京條約》,在《南京條約》中清廷使用的仍然是“大清”,1844年,中美兩國簽訂《望廈條約》,在這個條約中清朝第一次自稱為“中華大清國”,同年,中法兩國簽訂《黃埔條約》,清朝自稱“大清國”。


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以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在這份條約中清朝又自稱自己是“大清帝國”(大概為了在日本蕞爾小邦面前霸氣一點),但日本稱清廷為“大清國”,並沒有加“帝”字。1901年,清廷又和十一個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在這個條約裡面,清廷乖乖的又稱自己“大清國”。

綜上,清朝在近代史上是對待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稱號的,但基本上就“大清國”“中國”“中華大清國”“大清帝國”幾個,至於哪一個是正式的稱呼,我覺得應該都能算吧,畢竟外交本身就是一個正式的場合。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看法呢?各位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常用的名稱是大清國。但是對外的稱呼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

在清朝前期對外一般直接宣稱“中國”。比如在1689年與俄國簽訂的第一個國際條約《尼布楚條約》中就明確用了中國這一稱呼。


直到乾隆年間與俄國簽訂《恰克圖市約》時,還是用的“中國”這一稱呼。


到了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國際的稱呼發生了改變,從鴉片戰爭後與英國簽訂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中,可以看到稱號已經變成“大清”,即大清國。

之後幾乎所有簽訂條約都是以“大清”作為稱呼,但是條約其中還是會出現“中國”字眼,比如在下面1844年與美國所簽訂的《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中,即有“大清國”稱呼,又有“中國”稱呼。

在1895年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已經稱為“大清帝國”。

所以說,清朝對外有“中國”,“大清國”,“大清帝國”這幾種稱呼,以“大清國”為主要稱呼。


小小烽火臺


個人感覺清朝的稱呼有很多,如大清國,大清帝國,中國等。

大清國是皇太極改的國號,也可以認為是回家的稱號,這個稱號常用在對內和對外,也就是官方的稱呼,比如清朝公使出訪外國時的文件和護照,官方發行的郵票了等等。






在對位外上,其它國家會把大清國稱呼為中國,例如中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由拉丁語簽訂,有滿俄兩語譯本,以及滿漢俄三文界碑,滿文用“dulimbai gurun(中國)“;漢文用“中國”;俄文全稱用“Kита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看歷史說古今


清朝的國號叫大清。是由康熙帝推崇的。


演員任濤


先給出答案吧。

清朝作為一個中國政權,在沒有對外交往時,幾乎是不存在正式名稱的說法,有的只是和前朝一樣的“大清”(大明、大元),作為國號

隨著近代與外界交往愈來愈頻繁,正式名稱則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中華大清國,大清、大清國,大清帝國,中華,這幾個名字幾乎是串著用的。(這也很符合中華民族的漢人主體和滿族統治的妥協)

中俄《尼布楚條約》

我們先來看最早的《尼布楚條約》吧。

康熙二十八年,為了解決沙俄向東擴張而引發的邊界爭端,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具有現代國際法性質的邊界條約,即《尼布楚條約》。

碑文上所著:大清國遣大臣與鄂羅斯國議定邊界之碑……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中國所有鄂羅斯之人,鄂羅斯所有中國之人,仍留不必遣還……

由此可以看出,在最早的《尼布楚條約》中,“大清國”和“中國”是等同的,或者說是“中華”和“中國”的關係。

中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

在《江寧條約》中,寫有“大清大皇帝”和“中國之總管”這樣矛盾的詞句,說明“大清”和“中國”幾乎就是畫等號,混用不分。

  • (在中法《黃埔條約》中也是如此)

中美《望廈條約》

在《望廈條約》中,首次出現了“中華大清國”的稱呼,而結尾卻戲劇性地註明了“中華”,說明當時“中華”也加入了混用的隊伍。

  • (中美《天津條約》也使用了“中華大清國”這一稱呼。)

中日《馬關條約》

很顯然,《馬關條約》主要將大清稱作“大清帝國”

結語

無論是“大清國”、“大清帝國”、“中國”、“中華”還是“中華大清國”,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國”逐漸轉向“中華”(中國)或是與其結合,這表明了滿族政權對統治漢人的自我合法性的暗示,這在實際上也得到了當時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到了晚清後期,許多西方列強為了簡便,在翻譯的時候,將“大清”和“中華”等同類字樣,都譯作“China”,不再區分。

因為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中國”、“中華”、“大清”無論是哪個,對他們的利益都沒觸動,本質上就是一回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霞客說歷史


晚清派駐海外的使臣,其國書上所寫的,也是大清國的國號。比如1905年清朝光緒皇帝有一封致英國君主的國書,漢文本就是“大清國”,對應的是“大英國”,滿文本就是amba daicing gurun對應的是amba yeng gurun (amba是大的意思,究其實質與daicing的dai有所重複)。

至於“大清帝國”,這個不是清朝的國號,更不是中國的稱號。很多在華的耶穌會士、新教傳教士、西方外交官等,都習慣稱呼中國為“Chinese empire”之類,其實這只是一種描述,並不是中國自己的國號。

清朝以漢字最早被稱呼為“大清帝國”的,出現在馬關條約裡,但它之所出現,是因為日本使用的是“大日本帝國”(日本之前不過是所謂“大日本國”),為了對等起見,採用的是“大清帝國”,但這不是中方自己的提法。實質上日本外交文書和民間,當時都稱呼清朝為“清國”。後來清國江河日下了,日本就開始稱呼中國為“支那”,以求將文明中心轉移到日本,這是後話。

馬關條約之後,中國再一次使用大清帝國的名字,是1905年上海印刷的一份地圖,第一幅全圖上寫著“大清帝國”;但這種用法並不流行。

中國學者到今天仍舊很少把中國稱作“帝國”,多少是跟近代的殖民主義經歷和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有關係吧。


在水囚魚


那必須得是“大清”啊!

不像現在,越是大國越要在國名中低調,越是撮爾小國越是刷存在感,人家雙雄爭霸時也不稱呼自己是“大美利堅合眾國”、“大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你半拉三千里江山還敢自稱“大某民國”。

中國古代的國號裡,是從元朝開始,有帶“”字的傳統,這一傳統被明清兩代繼承,所以國號真正帶“大”字的只有大元、大明、大清三個朝代。我們之所以愛稱呼秦為大秦,漢為大漢,唐是大唐,完全就是因為——愛這麼稱呼而已。當然這也跟他們那幾個朝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大一統的朝代,佔據了面積廣闊的疆域,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有強相關。我們自豪,我們驕傲,我們就愛這麼叫。

到了南宋你要還是愛叫大宋,除了金庸,大多數人會感到有些彆扭了,彷彿有點拿不出手似的感覺,這至少證明我們還尚存一些正常的榮辱感。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金”為“大清”,當時沒有宣佈淵源出處,但後人普遍認為可能有如下幾點考量:

“清”字本身具備“金”字的相近音。

“金”這個朝代以前已經有了,下場不是太好,國祚並未久續,不吉利。

“朱明”王朝名字裡暗含“火”意,火克金,但水克火,“”字就含有“水”。

努爾哈赤有一批心愛的大青馬。(這個理由似乎很牽強)

東方為青色,大清自東北發跡,東北恰是龍興之地。

周室受命,古書中,“清”是周室受命的象徵,皇太極自比周武。

努爾哈赤當初為什麼取“大金”為國號?

首先他們與當年建立金代政權的完顏氏都是女真族,打出這幅“金字招牌,強調了正統性,可以團結女真各部族。

其次是藉助當年金代時金對宋的戰績討個好彩頭,你們漢家王朝聽到“”估計就得腿肚子哆嗦。

努爾哈赤那時候的眼光沒那麼長遠,還真沒做好解放全中國的打算,能像金代那樣打的你們漢家王朝俯首稱臣,畫風就很美了!

大清“大清”的,聽上去威武,可後來簽訂《辛丑條約》時的中文版本,居然與大比(利時)、大荷(蘭)並列,而且結結實實賠了人家大比大荷幾白萬兩白銀,由此可見,大而不強、大未必佳啊!


歷來現實


如果說清朝的國號,根據《清實錄》,皇太極稱帝,正式建國號大清,你可以理解為清朝的正式國號為大清國。

至於為什麼要叫大清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大清國是傳統形式的國號。這個傳統形式,正如潘多拉教授所說,是一個漢式國號,採用這個國號的原因,就是為了凸顯他皇太極不是滿洲的首領,而是天下人,即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皇帝,是天下共主。而這個天下人當中,漢人佔了絕大多數,所以皇太極必然要採用這種漢式國號,畢竟皇太極要的不是遼東,而是天下。

第二,遵循五德終始說。所謂五德終始說,即根據五行相剋的說法,用來解釋王朝更替。明朝在五行中屬於火德,根據五行相剋的說法,水克火,所以皇太極自然要往水上靠。大清國這個國號,清的偏旁為三點水,以凸顯他大清國屬於水德,為自己取代明朝增加法理依據。而且,結合皇太極之前改族名滿洲,兩個三點水,這個水德夠充分了。

不過,清朝君主並非傳統意義的皇帝,具有漢人皇帝、滿洲大汗、蒙古博格達徹辰汗、西藏活佛等多重身份,所以整個清朝更類似一個共主聯邦,只不過滿漢越往後越重合罷了。

不過現代不少人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誤以為清朝國號到了清末變成了大清帝國。其實大清帝國這個說法不算錯,但是並不標誌著大清帝國取代大清國成為國號,畢竟在清朝國書上依然是大清國。
不過有意思的是,從清朝中期開始,中國一詞就逐漸具備同大清國等同的含義,也就是說上升到了國號的高度,但是並沒有徹底取代大清國這個國號。但是在外交上,China以及Chinese這兩個英文單詞確實見諸史冊的,比如說下面這個致遠艦遺物。


打撈出水的致遠艦瓷盤,有可能為接艦時候的英方贈品
,中間是致遠艦艦名,四周環繞著一圈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翻譯過來就是中華帝國海軍致遠艦,可見中國已經完全等同於大清國了。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