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主题论坛在西安大都荟Localand开幕

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主题论坛在西安大都荟Localand开幕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联合发起的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于西安大都荟Localand正式启动,活动由论坛、展览、社区计划三个版块共同构成。

来到现场的来自不同城市的四十余位嘉宾,都是致力于记录城市、营造公共空间、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包括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著名建筑师刘克成,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誉腾,摄影师、作家岛尾伸三,摄影师潮田登久子、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著名建筑师梁井宇,香港著名创作人欧阳应霁,著名策展人左靖,著名导演高小龙,著名出版人令狐磊,著名学者党晟,摄影家潘科,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西安美院教授武小川、王檬檬等人,围绕在地文化与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影像记录与城市、本土记忆与城市文化四个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和思想的碰撞,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案例分享探讨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

在分享中,谈起20年来往返中国的经历,日本摄影家岛尾伸三回忆道:“我们20年进行了三个方向的记录,首先是用照片去记录,第二个是收藏一些生活用品,并且去使用它们,像鞋子、衣服、裤子还有一些锅碗瓢盆,第三个是通过文化人类学这个角度去学习。中国人用智慧把很多用品用到了极致,我在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

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则讲述了他每到一个城市必逛菜市场的心得:“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规模的菜市场,都是每一个地方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菜市场里面除了食物本身、除了食材,还有人的交往。”

如同应了建筑师刘克成的话:“城市值得尊重的东西,是身边人给你透露出来的那一丝温情,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可居住的,是值得热爱的。”而谈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时,建筑师梁井宇认为要更积极一些:“我们应该在空间里面考虑怎么鼓励和激发非正式的交流,和文化的发酵。” 欧亚学院艺术学院首席教授党晟表示赞同:“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不一定体现在它的物理层面,恐怕更多的要从行为层面来构建一个真正精神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在案例分享环节,十位嘉宾分别就各自的领域及理解,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实例探讨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如著名导演高小龙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收藏及展览民国旧杂志的历程,而他的寻找,其实是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董钧用自己的教学案例,讲述了与学生在城市中完成的自我与文化探索;建筑师王可尧讲述了西安大华1935旧厂改造的历程;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分享了城市文化集合空间衡山和集的构想与发展。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城市文化才能得以不断保存和提升。

Localand创办人,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在论坛开幕时的致辞:“我们所做的事,是希望记录城市记忆,保留城市文化,通过本地走向外地,通过本地连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如同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影像馆,它是我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它是个体的、民间的,是变化的、多元的。”

据悉,本次论坛的举行也是Localand的首次亮相,Localand是由Local本地和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共同创建的全新的城市文化复合空间,联合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一起,在不同空间内,以“本地文化“为主轴,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村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

与论坛同时启动的六个展览:“流动的盛宴-影像记忆中的城市”、“市井生活系列展第三回——市井西仓“、”遗失:日记1951-1955“、“头盘——欧阳应霁个展”、“碧山工销社:从乡村到城市”及“枝辞——侯拙吾个展”也将对公众持续开放。

此外,由Local本地发起的“Local生活社区营造计划”,将与本地社区服务中心一起,从社区及街区出发,为公众提供一处家门口的平等、友善、共享、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社区文化、社区公益、社区艺术、社区教育等社区营造实验平台,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在地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