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收集到民間小曲兒?我跟一個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了

北京小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曲藝。流傳廣泛的知名小曲兒有《茉莉花》《二十四糊塗》等等,以民歌的形態在民間流傳。這是兩則在生活中學唱小曲兒的真實傳奇故事。

巧遇街頭賣藝唱曲人

1995年民歌專家李丹書先生在北京電視臺《什剎海》節目中講了四期北京的小曲兒,使我大開眼界,對北京的民間小曲兒情有獨鍾,戀戀不忘。

怎麼收集到民間小曲兒?我跟一個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了

1998年夏,我搬到新街口住。一天晚上上街,看到新街口百貨商場櫥窗下圍著一群人,人群中傳來乾啞無力的唱曲兒聲。原來是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婦靠坐在窗根下,衣衫襤褸,疲憊不堪,老婆牙也快掉光了,手裡敲著梆子,口中艱難地唱曲兒,字句含糊不清,曲調卻有些熟悉,每句裡都有個亮音兒;老漢半合著眼操弄著簡陋的胡琴,漫不經心的配合著。

我覺得好聽,想學唱。看他們落魄的樣子,一陣心酸。忙跑回家取了幾件舊衣服,又買了十個包子來。老夫婦很是驚喜,老漢拿了包子先埋頭大吃起來;老婆精神也好起來,說他們是山東臨清人,老漢74,自己72,來到北京城唱曲乞討,混口飯吃。大致的曲調我記住了,因他們的口音重,我記起詞來可真困難。“初一十一二十一,大嫂提籃去趕集……”

老婆見我聽不懂,很著急,忙推著老漢:

“先別吃了,你來說,你來說!”

原來小調叫《賣包子》,只有一個簡單的曲調,加個襯詞“依嘚呀嘚呀嘚喂”反覆唱,有好幾段。老漢的表達要清楚些,我大致記下了唱詞,唱給他們聽,老兩口點頭稱是。老婆來了精神,笑呵呵地要再教我一個《拾棉花》,因為口音太難懂,我沒學下來。

怎麼收集到民間小曲兒?我跟一個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了

回家後和岳父說了此事,岳父說,咱們北京也有這個小曲兒,叫《賣餃子》,頭一句是:“初一十一二呀麼二十一,大嫂提籃去趕集,捎帶著賣餃子,依嘚呀嘚呀嘚喂,捎帶著賣餃子。”

後來才知道,這是北方地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小曲兒,有的叫《賣包子》,有的叫《賣餃子》或《賣扁食》,安徽叫《賣鞋》,曲調和詞大同小異,是一問一唱的方式,有的寫男女調情(如《賣鞋》),有的寫大嫂受調戲後怒罵兵痞。

小曲兒唱詞:

問:大嫂,幹嘛去呀?

唱:初一十一二十一,大嫂提籃去趕集捎帶著賣包子,伊嘚呀嘚呀嘚喂,捎帶著賣包子。

問:包子是什麼餡啊?

唱:蔥絲薑絲豆腐絲,倒上香油調拌好好呀麼好味道,伊嘚呀嘚呀嘚喂,好呀麼好味道。

問:買賣怎麼樣啊?

唱:昨天賣的三錢倆,今天賣的兩錢仨,早賣早回家,伊嘚呀嘚呀嘚喂,早賣早回家………….

怎麼收集到民間小曲兒?我跟一個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了

新政府宣傳男女平等,唱《秧歌調》

2006年,閨女5歲了,妻子請了老師,決定讓她學打揚琴。初學的練習曲是《小星星》、《小貓釣魚》、《秧歌調》、《四季歌》等。

一天,我父母來家聽孩子打琴,孩子打了《秧歌調》和加花《秧歌調》。我娘說,我九歲那年老家(河北三河)解放了,政府講男女平等,讓女孩子上學讀書。那時的舊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子早晚也得嫁人,不如學著做家務。

於是,老太太們消極牴觸,女孩子們東躲西藏,不去上學。後來抓了個態度惡劣的老太太當典型,給她戴上紙糊的高帽,群眾打著花棍,唱著歌押著去遊街。唱得就是填新詞的《秧歌調》,後來姥姥也轉變觀念,讓娘和二姨去讀書了。

怎麼收集到民間小曲兒?我跟一個衣衫襤褸的街頭賣藝人,學唱了

填新詞的《秧歌調》:

頑固人兒實可笑,

不讓兒童上學校,

不識字,不出操,

將來一定受剝削,

受剝削!

我相信小曲兒始終在民間!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右上角+關注,北京民俗專注民俗文化類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