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爲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前幾周摩拜收美團收購的消息宣佈了共享單車作為獨立的商業模式的消亡,所謂眼看著他起高樓,眼看著他宴賓客,眼看著他樓塌了,我們怎麼來反思近幾年來如火如荼共享經濟呢。是你的同齡已經把你甩了幾條街?還是清明祭中國式共享經濟,燒錢不止,全軍覆沒呢?

作為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積極倡導者,我們在2016年出版的《金融巨震》甚至把邁入分享經濟作為副標題。站在經濟分析和歷史的角度,我們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進出口貿易、房地產和基建、電商的發展三輪財富創造週期,第四輪的財富創造很可能來自於分享經濟的崛起,分享經濟對於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資本收益率下降、人口紅利消失等問題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為什麼共享單車模式會失敗呢?共享單車興起之後,我們就持續關注,並且一直不看好,認為這是對分享經濟的一種曲解。

首先,共享單車不符合輕資產、去槓桿的經濟方向。對於新的經濟模式,我們用的是“分享”而非“共享”的說法,由於公地悲劇,共享的概念在現代市場經濟下已經是不可能成立的。所謂的共享單車本質上是單車租賃,通過押金租賃的方式取得一定時間的使用權,這和傳統的租賃沒有任何差別。

從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來看,資本收益率在下降,人口紅利在減少、金融在去槓桿的背景下,新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輕資產,高ROE、低槓桿的方向,重在盤活已有的存量資產。而共享單車顯然過於重資產,大量地單車被生產出來,同時又耗費了社會資源,完全不屬於分享經濟的模式。有人甚至臆想出單車即是流動的儲蓄所,把押金當成儲蓄進行投資的金融模式,在目前嚴控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背景下,這種想法真是腦洞大開。

第二,共享單車的運營簡單而粗放,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亂停亂放。好的商業運作應當創造價值,即所謂的帕累託改進,不損害社會價值的基礎上創造自身的價值,整體社會福利得到改進。共享單車的運營是為了提供“最後一公里”的便利,通常由卡車拉來堆放在地鐵口,騎車者掃碼騎走,然後就不知道扔在城市哪個角落,再由卡車一輛輛收集再堆放地鐵口。這種模式跟以前市政的掃碼用車沒有分別,共享單車只是因為可以亂停亂放的便利而迅速推廣。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第三,共享單車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推,其中不乏一些大資本。有人說資本就是趨勢,順資本者昌,逆資本者亡。我們認為,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本還要考慮不確定性,在收益沒有兌現前,所謂的資本只能稱之為資金。資金只能起到槓桿的作用,它會把商業模式的缺點和優點同時放大。做好了資金變成資產和資本,沒做好,變成負債。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存在即合理,會將資本神化。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將我們之前分享經濟的報告摘錄如下,在審視目前千奇百怪的共享經濟現象的同時,我們仍然期待新經濟模式的到來。

邁入分享經濟新時代

(2015年6月1日)

在現階段社會大環境下,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行業、領域逐漸發展壯大,更多的領域等待著創業者們去探索,更多的機遇等待著創業者們去把握。“萬物生長”的創業時代已悄然而至。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著名的硅谷思想家凱文• 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科學家們在開始設計智能機器人時,自然地仿照人體的生理結構,設置了一個類似於大腦的控制中樞結構,來支配機器人所有的動作,但機器人的行動卻十分遲鈍而笨拙。

在一遍又一遍的微調卻仍然沒有明顯改進後,他們決定換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去掉複雜的類似“大腦”的控制中樞,而在每一個末端觸點設置最基本的反饋機制,比如碰到障礙就後退等等,類似如此的簡單結構取得了明顯的突破,機器人開始可以完成一系列諸如翻牆、抓取等非常複雜的,之前完全不可想象的動作。

這種脫離超級中樞,將功能實現依附於眾多的分散單元的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分佈式”的結構。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在分佈式市場上,原來體積龐大的中心化市場被分解為一個個專業化的細分市場。

這種變化背後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來源於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的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創新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支撐下,原本從屬於同一市場體系的勞動生產逐漸從原來的統一體中分離出來,開始獨立運行,形成了諸多分佈式的細分市場。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交易成本的降低也使得那些要依靠集團化、中心化來降低成本的市場、企業,再一次的逐漸相互分離開來,形成了一個個分散式的市場、企業,逐步地實現了分佈式結構。

不確定性和碎片化的供需結構

相較於傳統的市場,分佈式市場可以實現更高的市場活力,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創業機遇和選擇性空間。

這是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市場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是“隨機性”。就像量子力學的提出(和經典力學的確定性軌道預測不同,量子力學強調不確定性,認為在不同的時間過程同一力學量,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而不是確定的某個值),分佈式市場上的不確定性、隨機性,也就意味著更多創新性的可能。

脫離了原有的龐大的中心化市場結構,在這些分散的、離散式的小市場上,市場組織結構得以簡化,已有的市場構架更容易被某項商業創新、管理創新或技術創新所打破,市場邊界也更容易被打破,市場間的重新組合亦更容易發生,更多的創業機遇也便應運而生。

因此,分佈式市場憑藉其本身所加持的“不確定性”這一特點,可以不斷推動市場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從而吸引更多創業者的湧入與參與。

在傳統的市場環境下,存在著眾多碎片化、零散式、個性化的需求與供給,但卻大多處於被掩蓋的狀態之中,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被標準化”和“被規模化”,以適應規模化的生產。

然而,分佈式市場為碎片化需求和供給的對接提供了一種實現的可能。通過特定對接平臺,原來高度離散化的供需雙方可以聚集在一起,進行“一對一”、“點對點”即時互動。原來標準化、規模化和整體化的需求,更多地呈現出“碎片化”和“離散化”特徵。這也就催生出了諸多“碎片化”、“離散化”的創業者。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讓這種“碎片式”需求和供給得以實現對接的典型例子便是近來被人們所熟知的打車軟件Uber。

Uber,從2009 年發展至今,覆蓋近40 個國家,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打車軟件、拼車神器。作為一個還沒有IPO 的公司,它目前的最新估值大約400 億美元,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這一估值背後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其對碎片化價值的釋放而產生的一種溢價。

那麼它的理念又是怎樣的呢?Uber 在價值重構上重新釋放了司機的碎片化時間,以及車本身的價值。

通過Uber 的派車系統將司機零散的空閒時間以及他車的閒置價值都充分利用起來,而其全球化戰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每個市場都擁有一支熟諳當地市場的團隊,這些團隊負責調查、市場推廣等全面的工作,每個城市各不相同,就好比在當地建立一家小公司,這家公司具有高度的獨立性。

分散個性化的發展模式,利用零星的資源,給不少有車族提供了開啟副業的機會,同業也給公司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發展和利潤。

萬物生長背後的技術支撐之一,是移動互聯網的噴湧式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採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態,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層面。隨著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迫切希望能夠隨時隨地乃至在移動過程中都能方便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並迅猛發展。移動互聯網激發了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從而滋生出更多的創業選擇和機遇。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對創業者而言,移動互聯網的主要優勢體現在:

一是移動的生態環境是碎片式的、分佈式的,給創業提供了更多可能。

據艾瑞諮詢報告數據:每天多次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達到67%,;同時,超過10%以上的使用場景為逛街購物、或洗澡、外出遊玩等等。用戶使用時間上的碎片化,用戶使用場景的碎片化,也直接導致用戶在軟件應用的使用上呈現出碎片化之狀。移動終端用戶的上述碎片式的、分佈式地行為特性和需求,給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具有多樣化選擇的創業平臺。此外,移動生態環境的分佈式也使得在移動終端應用軟件開發市場上,很難有一家企業可以長期完全控制某個分支市場,從而使得市場得以持續。

二是,實現了供給者(創業者)與需求者之間的直接對接。

藉助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聯絡功能,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者和需求者有了更多直接對接的意願和可能。

以電商行業為例,傳統的PC 時代,電商更多呈現的是中心化的表現模式,即平臺匯聚消費者、組織線上賣家運營,並進行流量分發。從某程度上說,這是對線下零售商業模式的複製。兩者同樣面臨“問題,即需要不斷增加運營成本才能做得更好。

但在移動電商時代,線上賣家(創業者)對平臺的依賴性,不再像傳統電商時代那麼高。通過微博、微信、手機QQ 等社交媒體,他們能夠直接聯繫到消費者,建立“關注”與“被關注”的關係,直接進行生產、需求信息的溝通與對接,讓賣家(創業者)更好地瞭解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與反饋,從而促進賣家(創業者)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完善、創新。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融合對接,產生了當下火熱的互聯網金融,這也使得創業者可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融資。

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創業者,想要獲得風投的青睞是非常困難的,資金、資源必然捉襟見肘,而自己又沒有那麼多的啟動資金,所以須要找到解決辦法。

對他們而言,眾籌、p2p 等去中心化的融資方式,就是非常好的解決資金短缺的辦法。在互聯網金融中網絡不僅僅是金融活動中起輔助作用的平臺和工具,也是一個價值發現的手段,在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同時,大大地拓展了交易可能性的邊界,使得市場得以進一步擴張。存款人和貸款人可以在網絡上以獨立個體的身份通過各種應用程序來實現金額、期限、風險、收益的匹配,而網絡提供的大數據平臺還可以對參與者的信用進行判斷。

互聯網作為一個有效運行的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分佈式的金融市場,與傳統的通過金融中介運行的金融市場有著天然的差異。第三方支付、眾籌融資、p2p 網貸等等一系列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改變了傳統金融業的信息處理模式、信用甄別模式、資金運營模式等,將傳統金融市場的觸角延伸向更多的群體,尤其是那些在傳統金融下難以享受到正規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這種。

互聯網金融依託其分佈式、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等特性,成為了備受創業者尤其是小微企業創辦者親睞的融資平臺,同時也助推著創業者大步前進。

摩拜為什麼不能膜拜,我們眼中的分享經濟

我們和萬物生長,還等什麼呢?

在這個萬物生長式的創業時代,依託低成本高效率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推動,分佈式市場得以有效運行,更多的分散化的需求被滿足,更多的分散化的供給得以實現,市場的邊界被進一步擴大,為創新、創業大潮開拓出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充滿希望與夢想的年代,我們可以聽到創業者的聲音在吶喊,碎片化的價值得以被發現並利用,分佈式的新思想在時代的血脈中盡情流淌,透過骨骼的節節生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