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表现的误区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做事情的时候,你总想竭尽所能做到最好,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明明花了大量的时间工作,付出很多的努力,能力也没什么提升甚至长期停滞不前,心生焦虑。补充一句,这个明明不是可以靠颜值吃饭的明明。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为什么会如此,怎么来改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很好思维模式。

首先是定义两个关键词,学习区和表现区。

在学习区,我们知道自己存在不足,所以精力都会集中到那些还没有掌握的东西上,因为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们不怕犯错误,通过试错来吸取教训取得进步。学习区就是练习、试错、反馈、修正的过程。

但是到了表现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精力会集中在已经掌握的东西上全力以赴,尽可能避免失误。学习区和表现区是完全两种心理状态。

工作一般是表现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我们仅仅把时间都用在完成工作上,就很难通过学习得到进步。

因为在表现区,我们更关注如何完美呈现已经掌握的东西,表现的好坏关系到自我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结果导向的思维。

表现不好,感觉自然就差,所以会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走出表现的误区

就拿本来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学校来说,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时时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给出一堆的错误答案。

而学生也想一下就拿出标准答案,因为各种同辈压力,没有勇力通过试错来获取第一手的知识,尤其是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没人敢标新立异。

这种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处于表现区了。通常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学生上课只能是目不转睛,紧张兮兮的,生怕老师提问,万一没答对同学肯定会说你太笨了。

这方面可汗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有两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在家看可汗的视频,上课老师负责答疑,课堂氛围出奇的好。

在职场上也是这样,有些公司会有听起来很完美的企业文化和一堆不能触碰的规则,领导会不遗余力地激励大家去趋同这种文化和规则。反而会让员工固步自封,停留在自己已知的区域,而不愿去创新。

那我们如何增加花在学习区的时间呢?

首先,讲到第三个关键词叫刻意练习,就是有明确目的的反复练习,防止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知道。光认知是没有用的,你还得练习。举个古希腊的最伟大的演说家和律师狄摩西尼的例子。

走出表现的误区

狄摩西尼并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法庭上,而是大量地练习演讲和说服能力。据说为了发音的清晰,他平时讲话说时,嘴里会含着石头。当时古希腊的法庭很嘈杂,为了声音有穿透力,他就在海边对着咆哮的海浪进行演讲。这些行为都是他在学习区的行为,是典型的刻意练习。

其次,在学习区要尽力营造低风险的状态,比方说可以找一个导师,或是可信的同事,和他们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评,甚至主动分享自己曾经犯过的错,和从中汲取的教训,这样他人也会很安心地乐于交流。

虽然在学习区犯错在意料之中,但对风险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犯无可挽回的错误。正如体操运动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第三,表现区也可以当成是学习区,争取下次做得更好。通往高水平表现的道路,就是在学习区、表现区间来回转换。

走出表现的误区

据说,格莱美歌手碧昂斯举办巡回演唱会时,演唱会就是她的表现区,但是当她每晚回到酒店房间时,她就马上回到了自己的学习区。她会观看刚刚结束的演出的录像。为她自己、舞者、摄像组寻求进步的突破口。第二天早上,每个人都会收到几页笔记,上面写着他们需要在下次演出前需要调整的问题。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也是如此。

希望通过学习区和表现区的思维框架,提升我们的认知,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更多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