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如果還不懂這種與人交往的祕訣,這一生註定很難有出息

語言的效力並不在於說多少話,而在於說話要恰如其分,即善於抓住關鍵,把握分寸。既要追求質量,又要掌握分寸。說話當長則長,該短則短,音量當大則大,該小就小,既不能使人不明白,也不能講個沒完沒了。經過考慮的片言隻語,勝過冗長的無稽之談。假如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出言不當,會令你四面楚歌;用言妥帖,則會讓你左右逢源。

人到中年,如果還不懂這種與人交往的秘訣,這一生註定很難有出息

古代有個叫薛登的人,是宰相之子。奸臣金盛想謀害薛登的父親,於是他就想從薛登身上開刀。一次,金盛用激將法引誘薛登砸壞了皇門邊的一隻木桶。皇帝龍顏大怒,要治薛家父子的罪。薛登略微思索了一會兒,說:“請問陛下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皇帝說:“當然是一統天下好。”薛登拍手稱讚說:“皇帝說得好極了!一統天下好,所以我把那隻多餘的桶給砸了。”皇帝一聽,轉怒為喜,連連稱讚薛登聰明過人,誇薛父教子有方。薛登正是巧用諧音,隨機應變,才消除災難於口舌之間。在與人交談中,除了用語要恰當,還要注意交談對象的文化層次、生活環境。談話時要因人而異,不要不懂變通,千篇一律。

明人趙南星在《笑贊》裡寫過一個笑話:一個秀才想買柴,就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一聽就過來,把柴挑到他面前。秀才又問:“其價如何?”賣薪者一聽問價了,就說出了價錢。秀才又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換之。”賣柴的沒聽到柴字,不知道秀才在說什麼,於是挑起柴就走了。秀才因為一個勁地之乎者也,而使賣柴者如入迷霧之中,不知其所云,而沒有買成柴。所以,說話時一定要注意交談對象,不要讓對方聽得霧裡看花,模模糊糊的。

人到中年,如果還不懂這種與人交往的秘訣,這一生註定很難有出息

現代社會的種種機遇都是要靠口才來開拓的,生活的種種成功也要靠口才來促成,與人交往一決高下更要靠言語來體現。人與人之間相處,首先是通過交談開始的。離開了語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失去了橋樑。所以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人溝通,這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不知道您對語言的運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感悟!如果您想收聽國學的音頻節目,可以進入我們的主頁之後點擊專欄,即可收聽到相關音頻。喜歡我們節目的話,請您點贊關注,歡迎每天都來看看謀略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