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好的工具,再有技術的木工也難干出漂亮的活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沒有好工具,也休想做好木工活。“曲尺能成方圓器,直線調就棟樑材。”說的就是木匠憑藉簡單工具就能做成大器物。

喝湯用湯勺,繡花用細針,納鞋底用錐子,各有各的用處。老木匠的工具雖然沒有今天的電動工具洋氣,卻也樣樣精緻,個個講究。打開老木匠的工具簍,有斧、錛、鋸、銼、鑿、鏟;墨斗、砂輪、鐵卡、直尺、摺尺、拐尺、角尺;扭鑽、咕嚕鑽、手搖鑽、荒推刨、平推刨、凹槽推刨、多功能裁口推刨;還有羊角錘、鋸鈑子、電刨子、鉛墜子、膠鍋子、木工鉛筆……

它們具體長啥樣?這些工具是做什麼用的?不接近木匠,很難講出個子醜寅卯。筆者的父親是位老木匠,特意買二斤白酒回家,和父親聊了一天,才算稍許弄明白它們,且聽我一一道來。

斧:信不信我削你啊

沒有好的工具,再有技術的木工也難幹出漂亮的活

認識度:八分 使用方法:砍、削

斧,又稱斧子、斧頭,是老木匠常用工具。古代亦稱“斤”。主要功能是砍或者削,因為攻擊力較強,在古代是刑具,也是一種兵器。只是歷史上鮮有大俠用斧,說得出來的也就陳咬金的“三板斧”、李逵的“雙斧 ”,甚為粗狂。周星馳看到了這一點,拍出電影《功夫》,讓第一幫派斧頭幫將斧頭的兵器屬性發揮到了最大……

斧頭一面開刃,一面平,主要用於砍木料上枝椏、在木板上打榫眼、將小圓木砍方,使用方法不多,主要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看起來簡單,可“千日斧子百日錛”,要利索地使用斧頭,沒有三年基本功是不行的。

雖然現在板式傢俱已經用不著斧頭,可要做實木傢俱,是少不了它的。打榫眼時,斧頭是最佳敲擊工具。“比錘子好使!”用木匠的話來說,斧頭橫過來,底面積比錘子大,不容易敲到手,且重量也比錘子重,用起來帶勁。

“快鋸不如鈍斧。”用斧頭砍邊,只要熟悉木料紋理,三兩下就可以砍好,比鋸子快得多。斧頭削東西也非常方便,小時候做陀螺,父親都是直接用斧頭先砍後削,根本不用其他工具,照樣做得順溜光滑。

在沒有電動工具的時代,斧頭是木匠的利器,行內老話雲:“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跑腿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都是不讓別人隨便碰的。

刨:一片一片又一片

沒有好的工具,再有技術的木工也難幹出漂亮的活

認識度:五分 使用方法:推、刮

刨,又名推刨,四川話喊推刨兒,主要被木匠用來推刮木板平面。

傳說推刨是木匠祖師魯班發明的,事實上,推刨出現於明代。中國木匠工具中,推刨出現最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明嘉靖以前的傢俱都是大漆傢俱,因為沒有刨子,沒辦法弄平硬木,只好披麻掛灰,打膩子上漆,把不平的地方掩蓋住。因為刨子的出現,中國硬木傢俱迅速佔領市場,加上開放海關,大量優良木材進入中國,明式傢俱才得以光耀後世。可以說,刨子的發明是中華工藝史上最重要的工具革命。

在木匠工具簍裡,推刨是最顯眼的。一來它個頭大,長條木身,長著兩個可愛的“耳朵”(手柄)。加上它種類多,有荒推刨、平推刨、光推刨、起線推刨、圓推刨、蟹齊子推刨等,每一個的作用都不同。想要把木板從粗糙推得光滑,一般先用荒推刨,講高低不平的木料推平,接著用平推刨找平;最後用光推刨推光滑。推好的兩塊木板合在一起,中間的沒有縫兒,接上不開裂,才能說這個木匠推刨技術過硬。起線推刨是用來做大門邊的多層凹槽;圓推刨用來推平木桶內層的圓弧,也是修船的工具(用於修船時圓推刨的凹槽會寬一些);蟹齊子推刨是給有凹的木頭推平滑時使用……

小時候最喜歡看父親用推刨,他們抓著推刨“耳朵”,一推過去,就會有一片一的片刨花飛出來,捲成一卷然後掉落,一會兒功夫,凳子下面就堆滿了刨花。

鋸:拉拉扯扯斷大木

沒有好的工具,再有技術的木工也難幹出漂亮的活

認識度:七分 使用方法:拉、扯

鋸,又名鋸子,是傳統木匠工具,用於木材的橫向切斷及縱向分解(切斷和切片)。因為好使,在古代也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刑具,慘狀與凌遲、剝皮不相伯仲。十八層地獄除了上刀山下油鍋,還有一道酷刑就是鋸成兩半。

我們小學課本有一篇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魯班上山砍木,無意中被茅草割傷,他思索為何茅草會割傷手指,並研究茅草的邊緣構造從而發明了鋸子。事實上,在石器時代,人類已經發現鋸齒狀的刀口更容易把堅硬的材料切割開來,考古學家也發現至少有1萬年曆史的燧石刀身,是鋸齒刀口。魯班是戰國時期,那時鐵器開始廣泛使用,有理由相信,是魯班改進了鋸子。之所以鋸子發明“強加”到魯班身上,因為他是木匠祖師嘛。

鋸子在木匠工具中,不但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大型的工具。一般呈長方形,鋸條位於較長的一側,另一側裝繩條,用竹片繞絞緊,別在中柱上,可以調節鋸條鬆緊與角度,十分合理。

一人使用時,將木料架在三角叉上,一腳踩木,一手扶木,另一隻手上拉下推。兩人使用則是你拉我扯,拉拉扯扯中,就將一根巨大的木頭鋸成兩段。相比橫向切斷,縱向分解就難多了。首先用墨斗在木料兩邊上畫上線,然後沿著線鋸開,這一步尤其考驗功力,稍有不甚,鋸出來不是寬度不一就是歪歪扭扭。

墨斗:你才黑得像墨斗

沒有好的工具,再有技術的木工也難幹出漂亮的活

認識度:三分 使用方法:彈

相傳秦少游出一謎語:“我有一間房,半間租與轉輪王,要是射出一條線,天下邪魔不敢擋。”東坡和詩:“我有一張琴,琴絃藏在腹。憑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蘇小妹也和詩:“我有一隻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拉縴去,歸來搖櫓還。”三個謎語互為謎面、謎底,說的都是墨斗。

相比其他木匠工具,墨斗算不為人知的。

墨斗一般用硬木鑿削而成,前半部分是鬥槽,後半部分是線輪和搖把。絲棉浸滿墨汁,裝於鬥槽內,墨線通過鬥槽,一端繞在線輪上,另一端與線墜兒相連。使用時,線墜兒紮在木料的前端,將墨線拖到木料後端,用左手拉緊壓住,右手把墨線提起,放手輕輕一彈,即可彈出一條線來。用完搖動搖把,墨線就纏回線輪上了。

從前墨斗大多木匠自制,他們往往發揮想象,將鬥槽雕成桃形、魚形、龍形等,自娛且炫耀自家手藝。墨斗有三種用途:首先做長直線,泥、石、瓦匠也不可缺少的;其次是畫豎直線,當鉛錘用;最後鬥槽蓄墨,配合其他工具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

因為墨斗常年有墨,不管是什麼木料做的,最後都會漆黑一片,所以民間有笑話:你比墨斗還黑。估計這哥們是非洲兄弟。

墨斗是傳統木匠最常用工具,木匠師傅誰也離不了。墨斗上的線墜兒,也叫“班手”,意為魯班的手,還有人稱“班母”、“替母”,是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

當年魯班發明墨斗,少了一個線墜兒,每每幹活,都要老孃幫忙拽住線頭才能彈墨。 老孃每天拽錢,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累得氣喘吁吁。魯班孝順,一心想不用老孃拽線。有一天,他看到人家釣魚,上鉤的魚兒怎麼也蹦不掉。魯班立刻回家,照著魚鉤的樣子做了個小鐵鉤(線墜兒),彈線的時候,把它往木料上一鉤就可以了,再不用麻煩老孃。後來,老孃過世,魯班幹起木工活,一彈線就會想起母親,就把線墜兒起名“替母”。

其他木匠工具:

1.鑽子:電鑽出現前,是木匠鑽孔工具。由握、鑽桿、拉桿和牽繩等組成的,內有圓孔,竹片與鑽桿相接,按壓時轉動。常用有牽鑽和弓搖鑽兩種,可以通過更換鑽頭來改變鑽孔大小。

2.鑿子:主要用於挖槽打孔,與斧頭、錘子配合使用。根據用途的不同,分平鑿、斜鑿、圓鑿、V形菱鑿。斜鑿又有8分、5分、4分、3分、2.5分、2分等型號。

3.鏟子:主要用於鏟削局部平面。形狀較鑿子細薄,刃口角度較鏟子小,手柄長、上端一般不帶箍,操作者用手或肩部頂手柄作業,也可用手錘輕敲作業。

4.錛:木匠砍房梁腰桿、屋笆木的工具。俗話說“錛錛不留門,光朝腳上尋”,踩木頭的腿腳正好迎著錛落下的方向,技巧若掌握不了,錛極易刨到腳面上。

5.銼:條形,多刃,用於木料表層微量加工,打磨圓滑。按橫斷面的形狀分為扁銼﹑圓銼﹑方銼﹑三角銼等。

6.木工鉛筆:扁鉛筆,為什麼是扁的,因為放在地上或木料上都不會滾動,夾耳朵上也方便。筆芯也是扁的,畫很長的線也不會變粗。外表多為紅色,方便從從大一堆工具中找到。

7.魯班尺:全稱“魯班營造尺”,是建造房宅時所用的測量工具,類似如今工匠所用的曲尺。尺子上不僅有尺寸,還有標明有避兇取吉的文字,傳統說法可以測兇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