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我的本業是篆刻,早年讀篆刻史,讀到晚清大篆刻家趙之謙不到20歲家裡長兄被仇家誣告吃了官司,敗家之後,兄長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離開家鄉杭州,大約15年後,在太平天國的戰亂中,趙之謙與兄長兩人再次在福建相遇,世事變遷,相貌更改,兩人幾乎不敢相認,趙之謙感慨萬千,傷心不已,賦詩,刻印以記其事。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與朋友或者親人在他鄉相遇,把相遇的情景記下來,唐詩裡寫得好的,盛唐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裡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中唐有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詩裡間情間景:“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其實,中唐詩裡還有一首類似的詩值得一提,就是今天這首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全詩如下: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李益(約750-約830), 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就是現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來遷至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後來因仕途失意,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寫絕句,尤其擅長寫七絕。中唐的第一波詩人裡,李益算有名的,也有一說,李益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但李益出名,主要是因為唐傳奇小說裡一篇《霍小玉傳》,小說記載了李益負心薄倖,辜負妓女霍小玉的故事。這篇是唐傳奇的名篇。要知道,蔣防是唐憲宗時期的人,寫這篇小說時李益還活在世上,因此造謠的可能性不大。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霍小玉傳連環畫內頁)

回過頭來說這首詩。“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在戰亂年間,分離多年的表親忽然相遇了,李益的生平年間,從八歲始,就是安史之亂,之間藩鎮混戰,唐政府不斷借後外族又遭外族欺凌。因此,他跟自己的表弟二人分手於幼上,長大之後,兩人終再相聚,十年的時光,人的面容早已大改,因此,才會有後面的內容。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兩人乍一相見,互問姓名,問到姓時,還以為是一個陌生人,待到雙方說出姓名,才知道原來就是少時的玩伴,雙方一邊呼喚著對方的名姓,一邊端詳對方的相貌,腦海裡浮現的是兩個人小時候結伴玩樂時的情景,回想當年對方的樣子。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詩意圖)

經過戰亂又再相逢的人當然有說不完的話,別來的情由,各自的遭遇,所以說“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見過的人,遇到的事,經歷過的挫折,遇到的高興事……千頭萬緒,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一時間怎麼說得完,這一談,就是從白天說到晚上,兩人早就忘了時間,“滄海事”當然指滄海桑田的變遷,“暮天鍾”既指天暮,又間接由鐘聲悠遠,聯想到別情悠長。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既有見面,自然就有分別,跟《贈衛八處士》的“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一樣,這首詩的收束,也以分別為終。“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聚散匆匆,聊了一天的表兄弟,第二天就要分別了,表弟就要往巴陵郡(就是湖南嶽陽)去了,“秋山又幾重”,即將到來的分離,又將把兩個人的空間距離拉遠了,為什麼是“秋”山呢,顯然,這裡的秋,不僅指兩個人相聚的時令,還指由秋傳遞出來的悲秋情緒,由此一別,又是關山萬重,下次相逢,不知又到何時何地了,親戚情意,家國動亂、聚散有時、人生無常,沉重的如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只化作“秋山又幾重”一句。

唐詩閒讀:“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秋山又幾重)

在語言上,這首詩的好處在於樸素,詩人全詩都只用白描,正因只用白描,才顯得情景真切、細節生動。淡到極致最濃烈,越是平淡的語言,越是足以表達複雜醇厚的情感。其實這種風格的詩,不是李益擅長的,李益寫邊塞詩聞名,詩風豪放明快,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邊塞詩並不比他的內兄盧綸(就是寫“林暗草驚風”和“月黑雁飛高”的那位)寫得差。但此一首平淡以極的詩,其意境與老杜的《贈衛八處士》差相彷彿。

(【唐詩閒讀】之88,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