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永春敬老活動爲歸僑僑眷送溫暖 9旬歸僑樂享晚年

【訊】10月17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福建省永春縣96歲高齡的印尼歸僑黎菊釵收到了一份溫馨的禮物,心裡暖洋洋的。當日,2018“我的長輩”重陽節公益敬老活動走進歸僑僑眷聚集的永春縣東關鎮,為包括黎菊釵老人在內的100位歸僑僑眷和貧困老人送去關心與祝福,以及棉被、米、食用油、茶點等愛心物資和慰問金。

侨乡永春敬老活动为归侨侨眷送温暖 9旬归侨乐享晚年

志願者為福建永春縣100位歸僑僑眷和貧困老人送去棉被、米、食用油、茶點等愛心物資和慰問金。(圖片來源:中新網)

侨乡永春敬老活动为归侨侨眷送温暖 9旬归侨乐享晚年

96歲高齡的印尼歸僑黎菊釵老人和兒子黃漢強。(圖片來源:中新網)

黎菊釵的兒子黃漢強介紹說:“父母養育了7個子女,除了最小的弟弟外,其餘6個兄弟姐妹都在1960年隨父母從印尼歸國,定居在永春北硿茶果場(即華僑農場),時間一晃已經過去了58年。”

“父親在印尼從事海洋捕撈,母親則在家相夫教子。”黃漢強介紹,返華時自己還不到3歲,幾個兄弟姐妹長大後一直跟著父母親在茶果場工作,職工社會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都得到了妥善解決,生活起居都有保障。“96歲高齡的母親身體很硬朗,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一家人其樂融融。”

當日,志願者們贈物捐資、施醫贈藥,為老人們理髮、打掃,交談甚歡。“對於老人來說,最需要的也許只是陪伴。”福建省微公益協會副會長杜炎煌說,為樹敬老之風,促社會文明,協會每年都組織開展“我的長輩”系列微公益敬老活動,為空巢老人、低保老人、歸僑老人派慰問品,愛心足跡已遍佈泉州多地。“希望通過身體力行為老人幹實事,傳遞溫暖,也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

永春北硿華僑農場創建於1954年,先後安置了來自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11個國家的近3000名歸僑。東關鎮鎮長張少堃介紹,1998年10月,經福建省政府批准,在農場基礎上成立東關鎮,加掛北硿華僑經濟開發區牌子,隸屬泉州市永春縣管理。目前,東關鎮仍有歸僑僑眷1700餘人,其中歸僑460多人,多為印尼歸僑,且年事已高。

泉州市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副調研員康彤明表示,無論是早年迴歸故土的老一輩歸僑,還是希望落葉歸根的新歸僑老人,“老有所依”都是他們最熱切的期待。康彤明說,如今,華僑返華定居政策已經日漸完善。同時,由於很多歸僑老人的親人都不在身邊,生活難免孤單,他們的心理需求更要引起關注。

侨乡永春敬老活动为归侨侨眷送温暖 9旬归侨乐享晚年

廣東普寧泥溝海內外張氏族人重陽節齊聚張氏宗祠,採用傳統祭祀儀式“三獻禮”祭祖。泥溝是廣東知名僑鄉。 (圖片來源:中新社)

廣東普寧重陽傳統風俗濃厚 百餘泰國鄉親返鄉登高祭祖

在廣東知名僑鄉普寧泥溝村,100餘名泰國鄉親17日返鄉登高祭祖,共敘鄉情。在泥溝村的祠堂內,海內外子孫後人莊嚴祭拜,鄉間廣場上,潮劇、木偶戲、英歌舞等富有潮汕特色的文化節目正在上演,洋溢著濃厚的傳統節日氣氛。

泥溝村位於潮汕三大母親河之一的練江源頭白坑湖畔。宋元時期,由於戰亂,泥溝張氏先祖南下潮汕,在泥溝安家落戶,至今已有600餘年。近代以來,泥溝張氏族人沿練江順流而下,乘坐紅頭船下南洋,如今泰國有泥溝鄉親約十萬人。

泰國知名僑領、“米業大王”張錦程是泥溝村人,年近九旬的張錦程在重陽節前夕帶著兒孫從泰國回到泥溝祭祖會親。自1979年以來,張錦程每年都會返鄉祭祖,近40年間從未中斷。在此期間,張錦程累計捐資超過一億元人民幣,建設了“普寧職校”等公益項目,支持家鄉發展。

行走在泥溝鄉間,不時可聽見行人用泰語交流,他們身穿統一的馬甲,背部寫著醒目的漢字“泥溝張氏”。

泥溝民俗學者張仲長介紹,重陽節是泥溝重要節日,甚至比春節隆重,每年重陽節,大批海內外張氏後人都會返鄉祭祖,敦睦親情。

張仲長介紹,長久以來,旅泰泥溝鄉親心懷家鄉,1972年,泰國泥溝鄉親組織成立旅泰泥溝張氏族親會,為的是使下一代能夠返鄉認祖歸宗,泥溝人還在曼谷修建了張氏宗祠,以此凝聚族人。

在泰國的泥溝族親張再理還用泰語、普通話、潮州話譜寫了《懷想曲》,讓旅居泰國的張氏後人能夠思鄉念鄉,記住鄉音。

當日,張氏族人在泥溝張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採用傳統祭祀儀式“三獻禮”,讀祝文、頌嘏辭,眾多海內外張氏後人齊聚在祠堂拜祭祖先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