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手札:好的写作者不会死

摘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纸媒的未来是什么,好的写作者是不会死的。

导语:原来还有这么多怀有新闻理想的人好好地存在着。他们认真打量着这个世界,仔细打磨,看见人生百态,记录人间万象。

第一次走进《南方人物周刊》的编辑部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饱满得几乎要破裂,我乘着北京新近才涨价的地铁花了四块钱从东二环跑到东三环,没打太阳伞,汗津津在大太阳底下走,拿着手机导航拐来拐去,最后终于走到那一块写着“南方报业专用”的标识牌前,激动得心砰砰直跳,有一种很想被人窥探的自豪感。

关键人 |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手札:好的写作者不会死

上楼之后,我拘谨地坐在会议室的皮沙发上面,有点忐忑地跟刚刚认识的老师打招呼,我需要给您倒杯水吗?他明显愣了一下,然后快速说,不用不用,过了一小会,又加了一句,我们这里没这么多规矩,大家都是平等的。

平等,这是我在《南方人物周刊》最先感受到的气质,这里没有在社会上似乎随处可见的等级观念。你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明的“人”,而不是阶梯状的职务头衔。

南人有一种与学院完全不同的氛围,这里的新闻写作没有模板,没有那些书本上金科玉律一样的教条,甚至没有规则,唯一的准则大概就是去写吧,写你喜欢的,你想要的,只要是真实的就好。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的观念在南人早已经流传开来,这也是中国最精尖的一批特稿记者一直在践行的。“记者”已经延伸出这个定义所划定的范畴,变成更接近于“写作者”的形象。这是早些年西方一直流行的一种“记者的主体化”,简而言之就是记者写作只是为了借助真实,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非虚构写作的内涵,真实原本已经足够有力量,足够表达个人的思想。但这些东西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甚至在此之前,同学们当中很少有人接触过。

一旦记者跳出这个范畴,开始向写作者转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就不那么明显了。他们每天优哉游哉(当然拖延症和截稿日期双管齐下的时候也要熬夜)做自己喜欢的选题,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写作,无论是小说还是口述纪实,南方以最大的宽容度接纳每一个新的尝试。

纸媒和新媒体这个标签化的归类在南人身上不是那么适用,它更像是一个平台,没有属性。记者们不是依附于这个平台生存,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发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当然,也不是没有压力,传统媒体注定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政策管制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这种压力之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南人的选择是继续做下去,南方的精气神儿绝对不能丢。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的点击量在慢慢走高,当然大部分时候稍微端着点严肃媒体的架子,鲜少互动,但内容是没有问题的。有一次我开玩笑问一个老师,如果想做的题不能做了,那该怎么办?他一本正经跟我说,假如有十个题你很想做,但有两个不能做了,你可以做剩下的八个对不对?

这或许就是一个平衡点。

第一次自己做的选题是民谣歌手宋冬野,没有人手把手教你应该怎么做,学校里学到的采访技巧根本不能在临场发挥的时候派上用场,照本宣科念提纲很难和采访对象走心交流,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老师也是心宽,直接放手全盘交给了我。我只能马不停蹄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试图联系采访对象。

关键人 |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手札:好的写作者不会死

先是通过认识的朋友找到采访过宋冬野的记者,再找到宋冬野的老板,又联系到他的经纪人,当我最后真的拿到宋冬野的联系方式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我居然办到了。紧接着就是大量阅读资料,在Google上不停地换关键词,把所有有关宋冬野的资料找出来,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寻找被遗漏的闪光点,努力想象读者想要知道什么,拟好的提纲一遍遍发给老师,一遍遍修改删减增订,送到宋冬野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修改过的第四次了。就这样恍恍惚惚完成了第一篇稿件,虽然有很多遗憾和不足(因为行程问题,最后选择了邮件采访),但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学到了这么多啊。

之后实习的日子就好像一个胸闷的病人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舒畅得每个毛孔都恨不得张得越大越好。身体的容量被无限拉大,见得越多就越发觉得自己浅薄。当我亲眼看到一个选题是怎样被定好,怎样构思,怎样深入采访,怎样入微观察,怎样找外围资料,怎样成型,又是怎样被揉碎、被推翻、再被重构,最后做出光鲜亮丽的成品,整个过程的收获是很难言语概述的。

只能说,实践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见过最好的,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不足,有那么多差距需要弥补。

从前听到很多人跟我说过,他们的新闻理想破灭了,理想是一个太天真的东西,尤其是在实习归来以后,大家对此抱怨颇深。最开始的时候,其实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几乎是带着这个刻板印象去南方看的,我想去看看新闻理想是怎么混不下去的,是怎么把有志青年的新闻理想消磨殆尽的。但没到几天这架有色眼镜就被现实击打得渣都不剩。原来还是有这么多怀有新闻理想的人好好地存在着。他们认真打量着这个世界,看见人生百态,记录人间万象。我在旁边跟着看,一不小心就跟着热血沸腾了。

关键人 |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手札:好的写作者不会死

责怪新闻理想无非是无法处理现实,所以就诿罪于理想。学新闻怎么能没有新闻理想呢?何况还有那么多前辈在前面潇洒地戴着镣铐跳舞,并且还时不时偷偷解开,来一首奔放的《自由之歌》,虽然唱完之后要乖乖回来写检查。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纸媒的未来是什么,好的写作者是不会死的。

运营:李昭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狐说】,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名称 “狐说” 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海内外新媒体动态观察与分析。

狐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师生的专业学习互动平台。2014年11月成立,2015年6月第二次改版,并在荆楚网东湖社区同步上线。关注海内外新媒体,用独家翻译和原创评析打造兼具深度和趣味的知识社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