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漢名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

【原文】困敵之勢 不以戰 損剛亦柔

以逸待勞的本意是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周亡後的戰國時期,剩下的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都與北方胡人為鄰。當時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且常到趙國北部邊境一帶劫掠。匈奴騎兵數量多而精銳,趙國守軍無法與之抗衡。當時的趙國名將李牧上任負責抵禦匈奴後,在雲中、雁門、代三地設置了郡,並且建起了抵禦的長城。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長城及凸前地區修了很多烽火臺,並派出很多細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軍士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者斬首”。因此,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會提前得知,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而李牧則從不迎戰,堅決的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同時李牧還每天宰殺牛羊,待士兵吃飽喝足之後,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長久下來,趙國這邊的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就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裡。

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

但是時間長了,趙王就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避戰的行為。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怒而撤了他的職,換了邊關鎮守的將軍。新到的將軍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是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收。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就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我去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趙王無奈答應了他。李牧重回邊疆,規矩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而李牧則對軍士們嚴格訓練,直至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隨後,在匈奴驕惰無備、趙軍養精蓄銳後士氣正旺的時候,李牧選出戰車1300乘,戰馬15000匹,勇士十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對懈怠的匈奴發起了總攻。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故意讓百姓出城放牧。不久,就引來了匈奴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而李牧則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後,覺得正是大肆搶掠的時候,馬上指揮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這邊卻不緊不慢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大敗匈奴。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匈奴騎兵十餘萬。隨後,李牧還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這一系列戰爭,使匈奴單于引兵遠遁,十多年再不敢犯趙國邊境。

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為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示弱,從心理上麻痺匈奴,讓對手產生輕敵的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中國北方匈奴崛起後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一戰取得了對匈之戰的大捷,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對抗強秦。同時,在此戰中,李牧也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

此計強調的是,對敵方處於劣勢下,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